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海高原地区ABO母儿血型不合的发病特点,并通过孕期中药治疗,观察血清抗体滴度的变化和对新生儿溶血病的影响,为中药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100例ABO血型不合的患者进行抗体滴度检测,并给予中药治疗,观察中药治疗后抗体滴度的变化及新生儿发生溶血病的发病率,观察用药时间长短与抗体滴度变化的关系,抗体滴度与分娩孕周的关系,观察分娩结局。结果:中药治疗对血型不合患者的早产率有降低作用;中药治疗后新生儿溶血发生明显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中药治疗时间越长,抗体滴度下降效果越好,溶血发生率越低。结论:高原地区ABO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发病率为2.4%,中药治疗有效率为86%,中药治疗可降低血清抗体滴度水平,降低溶血病的发病率,减轻病变程度,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成正相关,早期中药干预治疗对提高分娩结局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ABO血型不合对Allo PBSCT患者造血重建的影响 ,将 2 0例恶性血液病(CML 9例、ALL 8例、难治性NHL 3例 )按统计学配对原则分组 ,ABO血型异同者各 10例 ,两组年龄、性别、诊断、移植前病程、疾病状态、预处理方案、输注的MNC和CD34+ 细胞量及GVHD预防方法均无明显差异(P >0 0 5 )。外周血干细胞经G CSF动员后CS 30 0 0Plus分离 ,移植后定期检查血象和血型抗体滴度。结果显示 ,血型转为供者型的中位数时间 (40 2± 2 5 )天 ,白细胞、血小板达正常水平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血红蛋白 <110g/L者在ABO血型不合组明显高于ABO血型相合组 (5 5 %∶2 5 % ,P <0 0 1)。 6例ABO血型主要不合者 3例发生纯红再障。提示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影响红系造血重建 ,主要血型抗原不合时容易发生纯红再障 ,而GVHD及移植相关死亡率与红细胞血型无关  相似文献   

3.
张秋丽  周俊 《人民军医》2012,(12):1197-1198
Rh血型是已知最复杂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其抗原已发现40多种,在输血医学上的临床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因患者血清中存在Rh血型抗体导致配血不合的报导较多,而因献血者血清Rh血型抗体导致的配血不合则较少见。现将因献血者血清存在抗-E抗体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配组筛检红细胞与混合O型红细胞筛检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不规则抗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症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及其母亲的EDTA.K2抗凝血标本316份,设立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配组筛检红细胞方法,对照组使用混合O型红细胞筛检方法,分别对316份血液样本进行血型鉴定、红细胞分散试验、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血浆及红细胞放散液中抗体的检测及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对比两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不规则抗体的检验结果,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6例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症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EDTA.K2抗凝血标本中,检出母婴ABO血型不合(ABO系统抗体)124例,为红细胞放散液和(或)新生儿血浆中检出具有致敏性;观察组检出婴儿红细胞放散液及母婴血浆中红细胞的血型不规则抗体8例,其中抗-M有4例抗-c有1例,抗-D有1例,抗-cE有1例,抗-E有1例;对照组检出婴儿红细胞放散液及母婴血浆中红细胞的血型不规则抗体6例,抗-M有2例,抗-c有1例,抗-D有1例,抗-cE有1例,抗-E有1例,两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配组筛检红细胞的方法检验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不规则抗体效果优于混合O型红细胞筛检,精确率高,可有效预防抗-M的漏检,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ABO血型不合的活体供肝移植(LDLT)受者胆道狭窄的CT表现,重点放在移植后1个月的CT检查结果,并评估临床结果。方法在351例ABO血型不合的受者中,回顾性评估65例胆道狭窄病人的CT扫描。CT扫描的胆道狭窄分为A型(门静脉型)和B型(弥漫型)。在移植后1个月后评估先前的CT异常表现和门静脉环状晕征,并评估每例病人的临床结果。结果在65例有胆道狭窄的ABO血型不合受者中,36.9%的人有B型狭窄。与诊断时的胆管狭窄相比,移植后1个月,A型和B型狭窄与先前CT表现类似的比例分别为84.4%和86.4%。B型狭窄在移植后1个月CT上表现为复杂的门静脉周围晕征比A型狭窄更常见(86.4%∶3.1%,P0.001)。B型比A型狭窄在临床进展中更常见(79.2%∶26.8%,P0.001),移植物存活时间显著缩短(46.4个月∶90.8个月,P0.001)。结论移植后1个月CT上的异常表现和复杂的门静脉环状晕征可能对于控制ABO血型不合的LDLT受者的胆管狭窄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产前血型抗体水平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血型不合夫妇的产前血型IgG抗体水平 ,探讨预防及诊治新生儿溶血病 (IIDN)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夫妇ABO血型不合者 4 91例 ,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相关检测及归纳分析。结果 夫妇ABO血型不合发生率为 35 .4 %。 4 91例ABO血型不合调查中 ,IgG抗A(B)效价 <6 4占 2 7.6 0 %效价≥ 6 4占 4 8.9% ,效价≥ 2 5 6占 2 3.5 %。孕产史与IgG抗体水平成正比。妊娠中IgG抗体变化与胎儿血型密切相关。相关调查结果与临床追踪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相符。结论 夫妇血型不合应及时检测产前血型抗体 ,可预报HDΝ发生及胎儿受害程度 ,相关结果对临床诊治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婴ABO血型不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200例母婴ABO血型不合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C联合维生素E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娩结局、不良反应情况和孕妇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0%(P<0.01);观察组异常分娩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对照组为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所分娩新生儿均未发生畸形,两组新生儿NBN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婴ABO血型不合的疗效和分娩结局均明显优于维生素C联合维生素E治疗,且茵栀黄口服液在孕妇中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临床特点及MRI特征。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急性胆红素脑病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病因及MRI特征。结果ABO血型不合溶血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感染为观察组的病因前3位;原因不明、母乳性黄疸、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为对照组的病因前3位;观察组的病因ABO血型不合溶血病、G6PD缺乏、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病因原因不明、母乳性黄疸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RI未见异常5例(8.33%),低于对照组57例(95.00%),T1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其他部位高信号分别为46例(76.67%)、9例(1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例(3.33%)、1例(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主要病因为ABO血型不合溶血病、G6PD缺乏和感染,MRI主要表现为T1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20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及解决策略。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型仪检测出220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标本。采用血型鉴定试管法、吸收放散实验、唾液血型物质检测、抗体筛选等多种方法辅助进行ABO血型的正确判断。结果各种原因引起的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220例患者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抗体减弱,其余依次是不规则冷抗体干扰,抗体丢失,冷自身抗体干扰,血浆蛋白凝集干扰,血型抗原减弱,血型抗原与抗体变异,输异型血。结论可以根据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正确的血型鉴定,以保障患者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临床疗效。方法采用0.9%NaCl、706代血浆、病毒灭活血浆组成的置换液治疗52例重症RA患者,并与常规药物治疗45例重症RA患者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gG、IgA、IgM、C3、C4、C1q、CIC、CRP、ESR、RF共10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并观察和统计患者血浆置换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重症RA患者经血浆置换后,血清中的IgG、IgA、IgM、C3、C4、C1q、CIC、CRP、ESR、RF较血浆置换前明显降低(P<0.0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药物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仅有IgG、C1q、RF共3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浆置换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2%,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75.5%的总有效率(P<0.01)。208次血浆置换过程中发生15次不良反应(发热反应8次,过敏反应4次,低钙血症3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症状均较轻,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症RA的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物理型 (血液灌流吸附 )及中间型 (血浆置换 )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安全性。方法 :4 1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灌流吸附 (2 4例 5 2例次 )和血浆置换 (17例 3 6例次 )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变化。结果 :血液灌流吸附和血浆置换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下降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血浆置换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下降 ,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上述指标变化程度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1或P >0 2 5 )。两种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 :物理型、中间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中间型人工肝的支持效果与物理型人工肝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支架在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管金属内支架在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适应证和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了8例使用血管金属内支架治疗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病例,并对术后病人情况进行了随访。结果:5例下腔静脉狭窄,支架置入后均获得了成功,术后2例(2/5)分别存活了22个月和8个月,另3例短期内死于其它原因,2例门静脉狭窄,1例(1/2)支架置入后存活了3个月,1例术后2周死亡;1例肝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患术后短期内死亡。结论:血管内支架放置术是一种处理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它适用于肝移植后血管扭曲、旋转引起的血管狭窄,如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的下腔静脉狭窄。血管内支架在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并发症中应谨慎选择。其它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血管内支架可在单纯PTA治疗不满意时选用。  相似文献   

13.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肝硬化和肝癌后肝性脑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与对照组24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但对治疗组同时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浆置换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对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08-02~2010-03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2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化疗(对照组)12例,血浆置换联合化疗(实验组)12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对照组5例为临床有效,1例获临床缓解,3例疾病活动,3例为疾病再活动,有效率为50%;实验组7例为临床有效,3例获临床缓解,1例为疾病活动,1例为疾病再活动,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HLH化疗对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药物缓释微球TACE(DEB-TACE)与传统碘油TACE(c-TACE)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与至2020年7月我院治疗120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其中DEB-TACE组30例、c-TACE组90例。按1∶1进行配对后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首要观察指标为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次要观察指标是1、3、6、12个月疾病控制、客观缓解率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实际完成配对患者23对,配对后两组间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结果示DEB-TACE相比c-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位无疾病进展期分别为3、10个月(P = 0.002)。DEB-TACE组1、3、6、12个月的客观缓解率(69%、78%、60%、52%)明显高于c-TACE组客观缓解率(39%、39%、26%、8%) (P < 0.05)。DEB-TACE组术后3个月的疾病控制率95%明显高于c-TACE组73%(P < 0.05)。术后肝脓肿患者1例(DEB-TACE组1例),引流后患者恢复良好,余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DEB-TACE治疗不可切除性肝癌在肿瘤控制方面优于c-TACE,具有更好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例肝功能衰竭病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34例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疗效。结果血浆置换组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TA升高,3个月近期随访治疗组好转23例,好转率为60.53%,比对照组高,其中早期90.0%,中期56.81%,晚期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TBIL、缩短凝血酶时间,对早、中期肝功能衰竭更适宜,且安全可行,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变化的规律,摸索调控措施的时机和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的37例肝移植患者,依据PT和PA将凝血功能障碍分为轻、中、重度,对轻度障碍术前不予以纠正;对中、重度患者术前应用血浆置换及术前、术中补充凝血因子等方法进行干预。术后早期低凝状态,无活动出血不予处理。对高凝状态常规应用肝素抗凝。结果37例患者均无术后移植物血管内血栓形成。结论(1)依据PT和PA评估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凝血障碍程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对中、重度凝血障碍患者,术前积极干预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3)术中对新肝初期凝血功能短时间恶化,若创面渗血不明显可不予纠正。(4)术后低凝状态一般持续12~72h后逐渐转向高凝,及时合理地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5月~2008年3月以来成功实施的65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尸肝移植54例,亲体肝移植11例,女性占16.92%(11/65),男性占83.08%(54/65)。结果本组65例肝移植患者其中有8例3个月内出现胆道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31%(8/65),分别为胆漏3例,胆汁瘤1例,肝内胆汁湖1例,胆泥形成1例,胆道狭窄2例。女性患者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9.09%(1/11),男性患者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2.96%(7/54)。8例患者中,留置T管引流1例,未留置T管引流7例。治愈6例,好转2例,死亡0例(0%)。其中3例术后3d内出现单纯胆漏,通过留置的腹腔引流管得到及时的诊断,同时应用留置的腹腔引流管持续引流4周~2月后得到治愈。5例经B超、MRCP、ERCP得到诊断;1例胆汁瘤和1例肝内胆汁湖通过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而得到治愈;1例胆泥形成通过ERCP进行胆道冲洗后好转出院;2例通过ERCP进行球囊扩张或者放置支架后好转出院。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主要手段是留置的腹腔引流管、B超、MRCP、ERCP等:肝移植术中留置的腹腔引流管对于肝移植术后早期胆漏的治疗起着特殊的作用: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是治疗胆汁瘤、胆汁湖的重要手段;ERCP下胆道冲洗对胆泥形成非常有效.ERCP下球囊扩张或者放置胆道支架对胆道狭窄的治疗很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PET-CT)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评估并对术后复发病灶的早期发现中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1例(34例次)肝癌患者拟行或已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和^18F-FDG PET-CT的影像学资料。肝移植术前进行^18F-FDG PET-CT扫描者10例(12例次),其中8例(8例次)PET检查的目的是肝移植术前评估,2例(4例次)行PET检查的目的是了解介入综合治疗或手术切除后肝癌病灶的灭活情况及全身转移情况。肝移植术后进行^18F-FDG PET-CT扫描者11例(22例次),检查目的是了解肝移植术后肿瘤有无复发转移,术后行PET检查距离肝移植手术13之间的平均时间为8-68个月。结果 (1)肝移植术前评估的8例中有2例PET显示全身各部均未发现转移性病灶者,均按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有2例PET显示转移灶位于拟手术野区域内,也按期进行了移植手术(术中对局部的转移灶进行了外科清扫);有4例患者因已有不同程度的远处转移,放弃肝移植手术,而改用介入或其他内科治疗。(2)肝移植术后进行PET-CT扫描者11例(22例次),其中2例术后行PET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及全身其他部位的转移灶;1例术后发现霉菌性脑脓肿;其余8例(19例次)PET检查中发现移植的肝内出现复发病灶者4例,另外还发现肝左右静脉和下腔静脉内癌栓、肺内转移及多部位多发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脾脏内转移、胸壁胸膜转移、胸椎椎间孔等处转移征象。结论 ^18F-FDG PET-CT的全身性扫描兼有对肿瘤显示高敏感性的优势,在肝移植术前评估和术后早期发现复发病灶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分患者因此改变了诊断分期及相应的治疗计划,它在肝移植的术前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