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测量和评价下颌颏孔区牙槽骨的形态,为种植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50例患者双侧CBCT图像,观察、测量和分析下颌颏孔区牙槽骨的解剖形态,测量此区骨高度和骨宽度,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颏孔上缘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11.87 mm;颏孔截面下颌神经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16.45 mm;两者的差值为4.58 mm;颏孔上缘下2 mm处颏管至舌侧骨边缘的平均宽度为11.53 mm。结论:在二维平片(如口腔全景片)上观察到的颏孔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和CBCT同一截面下颌神经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平均差距大于4 mm。因此在此区域的种植体设计不应以平片为依据,而应进行CBCT检查。颏孔区种植体尖端到颏孔的安全距离也应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下颌骨偏斜患者下颌管的走行、位置及其与周围骨板的毗邻关系,下颌骨的形态特征,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为下颌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纳入下颌骨偏斜的成人患者29例作为病例组,个别正常成人29名为对照组。进行CBCT扫描,利用In 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测量下颌骨形态以及下颌管在其内的三维走行。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不同人群下颌骨形态及下颌管走行特点及差异。结果:1下颌支下颌管外侧壁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BP)在0、1、2平面偏斜侧显著较对照组小(P<0.05);舌侧骨皮质厚度(LC)在各层面测量值均为偏斜侧>偏斜对侧﹥对照组,在1、5平面偏斜侧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对于偏斜对侧和对照组,偏斜侧下颌管更靠近颊侧而远离舌侧骨板,在第一磨牙处偏斜侧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3偏斜(对)侧与对照组的下颌孔位置、下颌支/体长度有显著差异(P<0.05)。4对照组下颌骨体截面高度、宽度、皮质骨厚度各测量值左右侧无显著差异(P>0.05),三维形态左右基本对称,但病例组两侧部分测量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的下颌管整体走行较正常人更靠近颊侧;偏斜侧下颌支/体长度明显较对侧小,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下颌骨形态发育不对称,在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扭转变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颏孔区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及分析,为临床颏部手术的术前规划及安全实施提供详细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90例患者(580侧下颌骨)的影像学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性别及各年龄段患者的颏孔位置、横径、纵径、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MF-MLB),下牙槽神经前襻的发生率、长度,副颏孔的发生率、位置分类、横径、纵径、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AMF-MLB)及其中心至颏孔中心距离(MF-AMF),侧方舌侧孔的发生率、纵径、距下颌骨下缘的距离(LLF-MLB)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1)580侧下颌骨中能精确定位553个颏孔,71.07%(393/553)位于第二前磨牙根尖区;其中,男性患者颏孔的横径、纵径及MF-MLB均大于女性患者,50~59岁和≥60岁患者的MFMLB大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237例患者存在下牙槽神经前襻(392个),其发生率为81.7%(237/290),其长度为(3.3±0.6)mm;其中,男性患者下牙槽神经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分析下颌骨颏孔前区颌骨内的重要解剖结构,提出下颌颏孔前区种植相关手术的安全区域。方法 选取104例患者的CBCT图像资料,观察颏管、下颌切牙管、下颌舌侧管和舌侧孔。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均数和标准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颏管的发生率为55.29%,平均长度为1.12 mm。舌侧孔及舌侧管的发生率为94.23%,直径平均值为1.77 mm。从下颌第二前磨牙至中切牙,下颌切牙管距唇(颊)侧骨板的距离均小于距舌侧骨板的距离。结论 建议在颏孔前区种植手术或者颏部取骨时,以双侧颏孔前缘6 mm以上,唇侧骨厚度(取骨时)3 mm以内为安全界限;而在下颌前牙区种植时,种植体长度不超过14 m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成年骨性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和对侧下颌骨颏部横截面的形态差异.方法 选择成年骨性下颌偏斜患者40例,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按硬组织颏点偏斜的程度(4 mm为界限)分为A(<4 mm)、B(>4 mm)两组,CBCT成像后,分别测量两组偏斜侧与对侧颏部不同截面处下颌骨截面高度、截面宽度、下颌骨倾斜度.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A组偏斜侧颏孔中点处下颌骨截面高度小于对侧,下颌骨截面宽度大于对侧;偏斜侧颏孔前3 mm(t=-2.664,P=0.019)和6 mm(t=-2.850,P=0.013)处下颌骨截面高度小于对侧(P<0.05),其他位置两侧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除颏孔前6 mm和颏孔前9 mm处下颌骨截面高度、截面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下颌骨偏斜患者颏部内部结构偏斜侧和对侧不对称,而且随着偏斜程度加重颌骨内部结构形变量可能变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下颌骨前部区域舌侧副孔数目与位置以及其与牙槽嵴顶距离的统计,得到不同年龄、性别受试者下颌骨副孔发生情况,为临床口腔手术安全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名符合条件的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资料,获取各副孔数目和位置及其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观测江西成年人群下颌骨体副孔的分布位置,为临床安全操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份江西成年人的CBCT资料,按年龄分为4组,每组男女比例相等。描述下颌骨前牙、前磨牙和磨牙各区域的副孔数目和分布位置,分析年龄、性别和左右侧因素与副孔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发现下颌骨体副孔共1 123个,人均(5.62±2.10)个。副孔发生率自近中区域向远中降低,舌侧副孔发生率高于颊侧,男女性副孔数目无差异(P=0.195),年龄与副孔数目呈负相关(rs=-0.301)。下颌骨体三处副孔高频区域为:正中联合部(98.0%),中、侧切牙牙槽突舌侧(88.0%),前磨牙区的低位(55.0%)。结论 下颌骨副孔每人均会出现,临床需留意避免损伤副孔内容物而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影像对颏管三维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进行定量测量,为确保颏孔区域牙种植手术的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口腔科80例患者的160侧下颌骨CB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颏管的曲面、矢状位、冠状位、水平位及3D影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曲面和矢状位影像可对下颌管进行全面的观察。水平位影像显示下颌管在下颌骨体部靠近舌侧与下颌骨体平行走行,之后,以23°±5°角偏离舌侧转向颊侧走行,下颌管向颊侧走行与颏管形成的角度为101.76°±18.27°,最终分成切牙管与颏管。冠状位影像测量颏管的长度为8.09±1.06mm,直径为1.68±0.52mm,与下颌骨体下缘所呈的倾斜角为36.48°±8.43°。颏管起始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16.10±4.29mm。3D侧位影像可清晰显示颏孔位置。结论: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颏管的三维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明确了此区域神经、血管的分布及骨组织的状况,为牙种植钉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颏孔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国人下颌管前端的位置及其延续关系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打磨 6 0侧湿下颌骨标本 ,暴露下颌管前端及其延续部分并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 下颌管前端分出同一方向前行的切牙神经管和向后、上、外转弯的颏管。颏管开口于颏孔 ,其管径为 (2 .2 6± 0 .6 0 )mm ,管长 (4 .0 1± 1.2 0 )mm。切牙神经管的管径为 (1.76± 0 .2 6 )mm ,其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为 (9.5 3± 1.43)mm ,其始端对应颏孔前缘的水平距离为 (3.5 4± 0 .72 )mm。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颏神经和切牙神经分别走行与上述两管内。结论 颏管和切牙神经管由下颌管发出 ,其内分别为同名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正常青年人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三维位置以及下颌骨的形态特征,为临床下颌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29例个别正常进行CBCT扫描,用In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测量下颌骨形态以及下颌管在其内的三维走行。采用SPSS 17.0软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下颌管舌侧骨皮质厚度明显较颊侧骨皮质薄。下颌管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从近中到远中逐渐增加,到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的距离从近中到远中逐渐减小,到下颌下缘的距离在第一磨牙处最小,第二前磨牙处最大。下颌体截面高度、宽度、皮质骨厚度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从中线至远中,下颌体截面高度、舌侧下1/3皮质骨厚度逐渐减小,上截面宽度、唇/颊侧上1/3皮质骨厚度逐渐增大。部分测量项目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下颌管入下颌孔后渐渐远离舌侧而向颊侧靠近,然后又逐渐远离偏向舌侧,但其总体走行还是靠近舌侧。男性下颌骨较女性更坚厚。CBCT能精确地显示下颌神经管的走行及其与周边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前种植修复己成为治疗牙列缺损、缺失的重要手段。我们利用CBCT扫描的数据在软件中剔除软组织干扰,进行牙齿和下颌骨的三维重建,将重建模型快速成型,可获得牙齿和颌骨的精确外形、下颌神经管的走形和颏孔位置,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前牙区牙槽骨骨裂孔现象及对正畸治疗的影响。方法对30例正常及90例骨性错畸形患者进行锥形束(CBCT)扫描,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骨裂孔多发于下颌,侧切牙最为常见,整体发病率以骨性Ⅱ类错畸形最高,骨性Ⅲ类错畸形最低;骨性Ⅰ类错畸形和正常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时应重视骨裂孔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锥形束CT与曲面断层对下颌骨骨折的诊断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共27例因颌面部外伤行锥形束CT和曲面断层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对下颌骨不同部位骨折的诊断率。结果锥形束CT在下颌骨各部位的骨折诊断中均能明确观察骨折线及断端移位情况,而曲面断层存在漏诊现象,漏诊率为27.5%(11/40),特别是髁突及颏部骨折,漏诊率分别为35.3%和27.3%。结论曲面断层检查存在漏诊的可能,特别是髁突或颏部骨折时,漏诊率更高。建议对下颌骨骨折应结合锥形束CT检查,以避免漏诊。同时,锥形束CT三维重建在帮助医生制定手术计划方面有很大优势和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外科-正畸治疗下颌骨偏斜的Ⅲ类骨性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下颌骨偏斜的Ⅲ类骨性畸形的颅面形态特征,总结采用外科-正畸治疗矫治此类畸形中正畸治疗的特点及难点。方法 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通过外科-正畸治疗完成的下颌骨偏斜Ⅲ类骨性畸形病例25例,通过治疗前后患者资料的对比分析,对该类畸形的临床特点、正颌手术前后正畸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 骨性Ⅲ类下颌骨偏斜畸形是合并有矢状向及冠状向的错畸形,正颌手术前的正畸治疗主要是平整协调上下牙弓形态和去除各类牙代偿,正颌手术后的正畸治疗为咬合的精细调节。经外科-正畸治疗,25例下颌骨偏斜的骨性III类畸形患者的形态和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下颌骨偏斜的Ⅲ类骨性畸形的临床表现复杂,有别于单纯的骨性Ⅲ类畸形,正颌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是保证矫治效果、达到功能形态俱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成人高角骨性Ⅲ类颞下颌关节(TMJ)的骨性结构。方法:分别对30名成人高角骨性Ⅲ类患者和30名成人正常聆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使用Ez3D2009软件对重建影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Ⅲ类高角组中,双侧TMJ形态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与正常组相比,Ⅲ类高角组TMJ骨性结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O.01)。结论:成人高角骨性Ⅲ类双侧TMJ结构基本对称;Ⅲ类高角组髁突在关节凹中的位置更为靠前;Ⅲ类高角组TMJ的骨性结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锥形束CT冠状面上,通过对200例正常人颏孔位置的测量,来确定颏孔的正常位置。方法 :在200例锥形束CT冠状面上,通过神经管的染色,来确定颏孔的位置;同时测量颏孔中心(A点)到唇侧牙槽嵴顶(B点)的距离,颏孔中心(A点)到唇侧下颌骨下缘与B-A向下连线的交点(C点)的距离,并计算AB/BC、AC/BC的比值。统计颏孔位于在下颌第一、二前磨牙根尖,下颌第二前磨牙根尖及下颌第一磨牙根尖的例数。结果:颏孔位于下颌骨上下缘之间略偏上方;颏孔位于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者居多,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根尖部者较少。结论:通过对颏孔正常位置的测量,对临床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时保护血管和神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患者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45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及45例恒牙期骨性Ⅰ类错病例矫治前的CBCT图像,测量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厚度,应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骨性Ⅲ类组唇侧、舌侧、唇舌侧总牙槽骨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0437mm、3.0750mm和5.1187mm,骨性Ⅰ类组唇侧、舌侧、唇舌侧总牙槽骨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6176mm、4.2765mm和7.0941mm。2组间唇侧、舌侧和唇舌侧总牙槽骨平均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的下前牙区牙槽骨存在菲薄的现象,提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内收下前牙还是去代偿正畸,均要警惕牙槽骨吸收和牙根暴露。  相似文献   

18.
成人下颌骨不对称畸形颏顶位X线头影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成人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颏顶位 (submentalvertex ,SMV)X线头影测量分析 ,探讨应用颏顶位X线头影测量方法对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实验组 1 6名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成人 ,包括8名男性 ,8名女性 ;对照组 1 6名颜面不对称、牙牙合关系正常的成人 ,包括 8名男性 ,8名女性。进行颏顶位X线头影测量分析 ,测量结果用SAS6 .0 3统计软件进行studentT检验。结果 :应用颏顶位X线头影测量软件 ,测得DifPo -Go、DifLI-CMP、DifPo -CMP、Dif∠LI-CMPDif∠Po -CMP的差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1 )。Po -Y、LI-Y的测量值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颏顶位片及其X线头影测量对下颌骨不对称畸形及其骨性不调程度的定性与定量诊断有重要意义。颏顶位片及其X线头影测量应常规用于颜面不对称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评估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锥形束CT(CBCT)辅助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累及范围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诊断为慢性根尖囊肿的CB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42例,观察X线根尖片及CB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综合评价CBCT在辅助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累及范围中的应用效果。结果:CBCT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累及范围的能力显著优于X线根尖片,42例均能通过CBCT准确诊断囊肿累及患牙,并于根管治疗后根尖囊肿如期愈合。结论:CBCT能够辅助诊断慢性根尖囊肿的累及范围,并指导临床医生判断受累患牙。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颏部可取骨块的厚度及高度,为自体骨移植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132例中国汉族正常人CBCT的下颌矢状面图像进行测量分析.观察指标:在牙体正中矢状面上,测量根尖向根方5mm中心处至唇侧皮质骨表面的距离(UD)、下颌骨下缘向冠方5mm中心处至唇侧皮质骨表面的距离(DD)以及两者间的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