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莫西沙星对4株临床耐药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药效学。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莫西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Minimal biofi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BIC)和最低摧毁生物被膜浓度(minimal biofilm eradication concentration,MBEC);测定莫西沙星对细菌生物膜形成量以及存活菌的影响;采用微量稀释棋盘法测定莫西沙星与局部用药瑞他帕林的联合抗生物膜效果。结果:莫西沙星在16~256mg/L的范围内可完全摧毁细菌生物膜;2 × MIC显著降低生物被膜的形成量;100 × MIC可显著降低生物被膜存活菌数;与瑞他帕林的联合抗生物膜分数(fractional biofi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BIC)均小于1.0。结论:莫西沙星对4株临床耐药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具有抑制和摧毁作用,而且与局部用药瑞他帕林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西他沙星与莫西沙星对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抑制效果.方法:选择菌种ATCC25923,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方法对药物抑制细菌的最低浓度、杀死细菌的最低浓度以及防耐药突变浓度,通过构建巨噬细胞感染模型对药物的体外胞内活性进行检测,通过构建药物胞内蓄积模型对胞内药物的含量进行检测,通过构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感染模型对杀菌浓度曲线进行检测.结果:西他沙星的体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活性显著高于莫西沙星;在高浓度的西他沙星和莫西沙星环境下,细胞的24h内生存率不低于90%,在最初细胞感染的5h内,细胞生存率不低于90%,若是将其放置于无药物环境中,在感染时间大于24h后,细胞几乎无一存活;西他沙星(32~64mg/L)的细胞内最低杀菌浓度大于莫西沙星(>512mg/L),但均低于细胞外;西他沙星细胞内外的抑菌活性均高于莫西沙星.讨论:与莫西沙星比较,西他沙星无论是细胞内还是细胞外,抑菌活性均较强,且可明显降低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西他沙星与莫西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进行体内外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降低细菌耐药性。方法本研究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药物的MIC,MBC及MPC;构建新型巨噬细胞RAW264.7细菌感染模型,检测体外药物的胞内外活性;构建药物胞内蓄积模型,采用HLPC检测胞内药物含量;构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菌感染模型,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药物时间及浓度杀菌曲线。结果在体外实验中,MIC,MBC,MPC及时间与浓度杀菌曲线实验表明西他沙星胞内外抑菌活性均强于莫西沙星;在体内试验中,结果表明细胞内药物活性取决于给药频率及药物浓度,同时得出药物胞内含量与胞内活性并非一致。通过药物时间与浓度胞内外杀菌曲线测定,得出西他沙星的抑菌活性强于莫西沙星。结论体内外研究表明西他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强于莫西沙星,能够更好的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莫西沙星对22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莫西沙星对224株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里昂葡萄球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莫西沙星对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CNS的抑菌效果较好,对124株表皮葡萄球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3和0.25μg/ml;对42株溶血葡萄球菌和14株里昂葡萄球菌的MIC90分别为2和0.5μg/ml。结论莫西沙星对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里昂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好,敏感率分别为96.77%、85.71%、100%和100%;对35株耳葡萄球菌等的敏感率为100%。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莫匹罗星对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07-2010年全国23家医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07株,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 莫匹罗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25,0.50mg·L-1,细菌耐药率为0.6%,在本试验所测药物中耐药率最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对莫匹罗星耐药率为0.9%,在所测抗菌药物中耐药率同样最低.莫匹罗星对TAO(多粘菌素-新霉素-杆菌肽=50000 u:35000 u:5000 u)和夫西地酸耐药株敏感率达到80%.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莫匹罗星耐药率在0~1%.来自体表分泌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莫匹罗星耐药率为0.结论 与其他外用抗菌药比较,MRSA对莫匹罗星耐药率最低.其对其他常见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甚至多重耐药的MRSA仍保持高度抗菌活性,且不易发生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6.
莫西沙星对呼吸道病原体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辉 《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0):801-804
由于呼吸道感染(RTI)的高发病率以及致病菌对现有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有必要开放新型更强效的抗菌药物。莫西沙星(moxifloxacin)是一种新型8-甲氧基喹诺酮类抗菌药,对G^ 菌、G^-菌以及厌氧菌和非特异病原体均有抗菌活性;对耐β-内酰胺和大环内酯的病原菌也有效,很少引起耐药。本文介绍莫西沙星MIC90的体外实验结果,为其用于RTI的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研究莫西沙星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对411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和肺炎链球菌(包括PISP和PRSP)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最高,敏感率为95.8%~100%,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的敏感性较高,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则比较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4种氟喹诺酮类和5种头孢菌素类及阿齐霉素比较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菌株)对莫西沙星等4种氟喹诺酮类和头孢美唑很敏感;非产ESBLs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均敏感,但产ES-BLs菌株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则显示了较高的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包括产ESBLs菌株)对氟喹诺酮类敏感率在40%左右,非产ESBLs菌株对5种头孢菌素均较敏感,但产ESBLs菌株除对头孢美唑敏感外,对其他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较高;结论:莫西沙星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比较,对革兰阳性菌(包括MRSA和PRSP)作用增强,对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菌株)抗菌活性较强,大肠埃希菌对莫西沙星与其他氟喹诺酮类有一定的交叉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研究莫西沙星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对411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和肺炎链球菌(包括PISP和PRSP)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最高,敏感率为95.8%~100%,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的敏感性较高,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则比较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4种氟喹诺酮类和5种头孢菌素类及阿齐霉素比较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菌株)对莫西沙星等4种氟喹诺酮类和头孢美唑很敏感;非产ESBLs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均敏感,但产ES-BLs菌株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则显示了较高的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包括产ESBLs菌株)对氟喹诺酮类敏感率在40%左右,非产ESBLs菌株对5种头孢菌素均较敏感,但产ESBLs菌株除对头孢美唑敏感外,对其他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较高;结论莫西沙星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比较,对革兰阳性菌(包括MRSA和PRSP)作用增强,对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菌株)抗菌活性较强,大肠埃希菌对莫西沙星与其他氟喹诺酮类有一定的交叉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片口服给药和局部介入治疗用药量的依据。方法莫西沙星血清中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时间-杀菌、MIC、MBC及耐药梯度等试验在体外检测。结果 10例肺结核患者血峰浓度于1.81h到达(3.11±0.53)mg/L,1次单剂量给药24h后最低血药浓度为(0.26±0.06)mg/L,表观分布容积V/FC为(150.02±32.63)L,该药MIC.MBC值为0.20mg/L,1mg/L,耐药梯度范围在0.20~8mg/L。结论服用莫西沙星片治疗耐药肺结核患者,体内血药浓度24h应维持在最低杀菌浓度之上,介入治疗用药浓度应在8μg/ml以上。  相似文献   

10.
吴丽萌  赖东梅  陈光龙 《中国药房》2009,(29):2277-2279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临床常见耐药菌的抗菌效果,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测定2种抗生素单用和联用分别对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及20株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联合药敏指数。结果:2药联用对临床分离的190株常见耐药致病菌的MIC均明显降低、抗菌作用增强,体外抗菌作用以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为主。结论:本研究对指导医院常见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参数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兔组织笼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灌胃治疗。抽取组织笼内组织液进行药代动力学测定,计算PK/PD参数,同时监测组织笼内细菌药物敏感性变化。结果:PK/PD参数AUC24/MIC、AUC24/MPC、Cmax/MIC、Cmax/MPC、T〉MPC和Tmsw和耐药发生相关(MIC:最小抑菌浓度,MPC:防耐药变异浓度,MSW:耐药突变选择窗),T〉MIC与耐药的发生无相关性。当AUC24/MIC在20~150h时,容易发生耐药,保持药物AUC24/MPC〉25h可以限制耐药的发生。体内MSW的上、下限分别为AUC24/MPC=25h和AUC24/MIC=20h。结论:AUC24/MPC、Cmax/MPC和T〉MPC可能是预测耐药发生的独立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体外初步探讨联合用药可缩小单药对细菌的耐药突变选择窗(MSW),为临床合理使用现有抗菌药物,防止细菌耐药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肉汤法富集1010CFU/mL细菌,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单药和两药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最低药物浓度(MPC)和MSW。结果: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单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MSW分别为16和64。万古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1MIC 8MIC,2MIC 4MIC)使左氧氟沙星单药对ATCC29213的MSW缩小2~4倍。左氧氟沙星联合万古霉素用药(1MIC 16MIC,2MIC 8MIC)使万古霉素对ATCC29213的MSW缩小4~8倍。结论:万古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可缩小各自单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MSW。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防突变浓度(MPC),比较氟喹诺酮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突变选择窗(MSW)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细菌耐药产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2种氟喹诺酮药物对38株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质控菌株ATCC25923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肉汤法富集3×1010CFU.mL-1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2种氟喹诺酮药物MPC,计算MPC50、MPC90、MPC/MIC。结果左氧氟沙星对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PC90、MPC90/MIC90分别为16 mg.L-1、8,莫西沙星分别为2 mg.L-1、4;结合药物动力学参数莫西沙星400 mg.次-1,1次.d-1,其Cmax/MPC90、AUC/MPC90分别为2.3、18,左氧氟沙星500 mg.次-1的Cmax/MPC90、AUC/MPC90明显高于300 mg.d-1组,分别为0.5、2.4。结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离菌株莫西沙星比左氧氟沙星MPC90低,MSW窄,防突变能力更强。左氧氟沙星500 mg.次-1,1次.d-1,能够提高左氧氟沙星的防突变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FQ)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及其同源耐药突变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防细菌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MPC)和突变选择窗(MSW),比较其防耐药变异能力,了解细菌对FQ耐药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肉汤法富集1010CFU.ml-1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及筛选的耐药突变体的MIC、暂定MPC(MPCpr)和MPC。结果: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MPC分别为0.2、0.3、0.3、1.4、3.2μg.ml-1。选择指数(MPC/MIC)分别为6.5、4.8、9.7、11.2、12.8。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筛选的第一步突变体对筛选药物的MIC较ATCC29213升高2~8倍。左氧氟沙星筛选的第二步突变体的MIC较第一步突变体又升高8~16倍。所有突变体的MSW边界都较其源菌株明显升高。结论:莫西沙星、加替沙星限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菌体选择的能力强于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FQ药物产生耐药是逐步发生的。第一步耐药突变体的产生,使筛选出下一步耐药突变体的几率明显增大,从而导致耐药菌的富集和扩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动态变化。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问临床样本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夫西地酸和万古霉素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分离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72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78.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夫西地酸耐药率有整体上升趋势。结论本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夫西地酸和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感染的理想药物,但要注意耐夫西地酸菌株的爆发流行和耐万古霉素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动态变化。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临床样本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夫西地酸和万古霉素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分离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72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78.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夫西地酸耐药率有整体上升趋势。结论本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夫西地酸和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感染的理想药物,但要注意耐夫西地酸菌株的爆发流行和耐万古霉素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福平、氯霉素、妥布霉素、阿齐霉素在不同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耐药突变株选择的影响。将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防耐药变异浓度(MPC)、突变选择窗(MSW)与药代动力学参数结合,为制定新的抗菌药物用药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肉汤富集细菌法测定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福平、氯霉素、妥布霉素、阿齐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防MPC;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MIC;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接种于不同药物浓度的琼脂平板上,计数平板上恢复生长的菌落数,描记细菌恢复生长曲线。结果: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福平、阿奇霉素、氯霉素和妥布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MIC分别为0.125、1.0、0.002、0.5、3.0、0.5μg/mL;MPC分别为1.4、51.2、〉1024、4.8、16、16μg/mL;6种抗菌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组合的MSW差异很大,以利福平的MSW最宽(SI:〉512000),氯霉素的MSW最窄(SI:5.3):不同抗菌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恢复生长曲线各不相同。结论:药物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恢复生长的耐药突变株菌落数有明显影响。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将MPC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来选择药物浓度和用药方式,从而达到减少细菌耐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左氧氟沙星对兔组织笼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兔组织笼感染模型并观察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在兔背部皮下植入1个无菌高尔夫练习球,待球内充满组织液后,往球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组织笼感染模型。然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灌胃治疗,抽取组织液测定细菌浓度及耐药性的变化。结果:5mg/kg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细菌浓度降低,治疗结束后细菌恢复生长;10mg/kg和20mg/kg组在治疗后细菌浓度迅速降低,并在治疗过程中细菌恢复生长;而40mg/kg组在治疗过程中细菌浓度迅速降低,在治疗结束后细菌仍未恢复生长。5、10、20mg/kg治疗组都较容易发生耐药,而40mg/kg治疗组无1例耐药发生。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治疗的反应和耐药的发生依赖于左氧氟沙星的剂量。  相似文献   

19.
药动药效联合模型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动药效联合模型在药理学研究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该领域定量计算方面的一些新概念和新进展,包括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的四个属性、Sheiner效应室理论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的计算程序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药动/药效(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优化医院获得性大肠埃希菌泌尿系统感染初始治疗方案。方法 筛选于2017年和2018年收治的医院获得性大肠埃希菌泌尿系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2017年组(42例)、2018年组(40例),选择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种抗菌药物进行PK/PD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计算并比较2年的累积反应分数(cumulative fraction of response,CFR)以优化出最佳初始治疗方案。结果 2017年组的头孢他啶(2 000 mg,bid)、头孢唑林(1 000 mg,tid)、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 500 mg,qid,PI)以及阿米卡星(400 mg,qd)的CFR分别为100.0%,94.27%,88.02%,90.89%,2018年组上述4种抗菌药物的CFR分别为81.52%,92.88%,82.58%,88.69%,相比2017年分别下降18.48%,1.39%,5.44%,2.20%,头孢唑林(1 000 mg,tid)CFR下降程度最小。结论 头孢唑林(1 000 mg,tid)可以作为医院获得性大肠埃希菌泌尿系感染优化后的最佳初始治疗方案,阿米卡星(400 mg,qd)、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 500 mg,qid,PI)以及头孢他啶(2 000 mg,bid)对该病的治疗疗效较佳,可以作为备选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