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目的:优化癌痛药物治疗,提高癌痛控制水平。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2011年7-12月(干预前)151例及2013年7-12月(干预后)146例癌痛患者的出院病历,对癌痛治疗药物的使用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药师干预后镇痛药物使用逐步规范,用药合理率由47.68%上升至85.62%(χ2=47.828,P=0.000<0.01);镇痛药治疗24 h、3 d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68.49%、92.47%,明显高于干预前的43.05%、67.55%(P<0.01);干预后便秘和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P<0.01)。结论:临床药师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镇痛药物,规范癌痛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对癌痛控制的效果。方法:以2015年9月-2016年1月在某院肿瘤内科收治入院的成人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名患者接受医生和护士的常规诊疗,干预组50名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了临床药师干预。干预措施包括镇痛药物剂量调整、患者教育、镇痛药物疗效评估、向医生提出个体化用药建议、及时报告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比较2组患者在1,2,3,7,14 d时的疼痛评分,干预前后用药依从性、便秘改善情况,对干预过程中药师提出的用药建议进行汇总。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在24 h(4.12 vs 4.84,P=0.048)、48 h(3.10 vs 4.60,P<0.001)、72 h(2.68 vs 3.92,P<0.001)、7 d(2.71 vs 3.74,P<0.001)、14 d(2.28 vs 3.42,P<0.001)。干预组患者在经药师宣教后,用药依从性好的患者人数增加了近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诊疗前后用药依从性无变化(P=0.499)。干预组50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便秘,23例便秘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率为67.65%;对照组有33例患者发生便秘,14例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率为42.42%。2组便秘改善有效率具有明显的组间差异(P=0.038)。临床药师针对干预组患者的药学监护共提出了122条建议,医生共采纳74条,采纳率为60.6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可降低患者疼痛强度和镇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疼痛缓解率与用药依从性,作为多学科癌痛治疗团队中的一员,临床药师在癌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胸腺五肽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应用及辅助用药管理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月),收集胸腺五肽辅助治疗COPD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试验、提取资料、评价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 项研究,对研究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胸腺五肽辅助治疗COPD,有效性高于常规治疗组[RR=1.18, 95%CI(1.05, 1.32),P=0.004],可使患者FEV1得到显著改善[SMD=0.64, 95%CI(0.20,1.09),P=0.005],使患者外周血CD4+水平[WMD=6.25,95%CI(3.02,9.48),P=0.000 1]及CD8+水平显著降低[WMD=-4.60,95%CI(-7.26,-1.94),P=0.000 7],CD4+/CD8+水平显著升高[WMD=0.42,95%CI(0.24,0.59),P<0.000 01]。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胸腺五肽辅助治疗COPD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证据强度较低,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本研究结论尚需设计严格的临床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发生的流行趋势及相关因素,为CRPA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94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情况,2014年1月-12月281例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等分析CRPA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CRPA检出率由2012年的41.5%升至2014年的46.9%,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相关(r=0.738,P=0.006)。高龄[相对比值比(OR)=1.028,95%可信区间(95%CI)1.012~1.045,P=0.001]、入住ICU(OR=3.849,95%CI 1.776~8.338,P=0.001)、机械通气(OR=3.313,95% CI 1.504~7.295,P=0.003)和经验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OR=2.352,95%CI 1.136~4.872,P=0.021)是CRPA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广谱抗菌药物中,使用碳青霉烯类(OR=13.326,95%CI 5.783~30.709,P=0.000)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OR=3.273,95%CI 1.403~7.633,P=0.006)与CRPA的检出有关。结论:医院CRPA检出率较高,应加强管理,以减少耐药株的播散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湖北地区汉族健康人群Nm2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rs2302254、rs2318785、rs11868380及rs34214448)与mRNA表达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中国湖北地区汉族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液样本,采用实时荧光TaqMan-MGB探针等位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多态性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mRNA相对表达量测定。应用非参检验方法评估基因型与mRNA相对表达量的关系。结果:rs2302254位点CC基因型者Nm23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TT及CT基因型者(P=0.000);rs2318785位点AA基因型者Nm23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GG及GA基因型(P=0.000);rs34214448位点GG基因型者Nm23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TT及GT基因型者(P=0.000)。本研究并未发现rs11868380位点多态性与基因表达量间的联系(P=0.140)。结论:Nm23基因rs2302254、rs2318785及rs34214448单核苷酸多态性会影响mRNA相对表达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一线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 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12月,对每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7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1)左旋氨氯地平联合ACEI在SBP降低值[SMD=0.92,95% CI(0.79,1.04),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87,95% CI(0.72,1.03),P < 0.000 01]和总有效率[RR=1.23,95% CI(1.20,1.26),P < 0.000 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左旋氨氯地平联合ARB在SBP降低值[SMD=1.29,95% CI(1.10,1.48),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94,95% CI(0.79,1.09),P < 0.000 01]和总有效率[RR=1.22,95% CI(1.20,1.25),P < 0.000 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左旋氨氯地平联合β受体拮抗剂在SBP降低值[SMD=0.88,95% CI(0.39,1.36),P=0.000 5],DBP降低值[SMD=0.80,95% CI(0.35,1.25),P=0.000 5]和总有效率[RR=1.18,95% CI(1.12,1.23),P < 0.000 01]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利尿剂在SBP降低值[SMD=1.34,95% CI(0.78,1.90),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72,95% CI(0.20,1.24),P=0.007]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一线降压药降压效果优于单一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电生理的改变,探讨腹主动脉内灌注Mu阿片受体激动剂REM-PCL对Mu阿片受体信号转导介导的神经元保护效果。通过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模型,腹主动脉内灌注Mu阿片受体激动剂REM-PCL和选择性Mu阿片受体拮抗剂GSK1521498对Mu阿片受体信号转导介导的神经元保护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并应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电生理的改变以及REM-PCL干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脊髓保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REM-PCL组(RP组,0.1 mg·kg-1)和REM-PCL+ GSK1521498组(RG组,0.1 mg·kg-1REM-PCL+1 mg·kg-1GSK1521498),每组10只。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模型。分别于阻断前、再灌注15 min、再灌注30 min、再灌注60 min及再灌注24 h监测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和MEP变化。再灌注24 h神经行为学评定后取脊髓组织检测Mu阿片受体mRNA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运动诱发电位可准确反映SCIRI程度。C和RG组血清NSE浓度明显增加而Mu阿片受体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MEP和脊髓灰质病理损害严重(P<0.01)。RP组血清NSE浓度明显降低而Mu阿片受体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MEP和脊髓灰质的病理损害程度明显轻于C和RG组(P<0.01),神经行为学评分恢复迅速(P<0.01)。结论:SCIRI能导致脊髓电生理功能损害,应用REM-PCL可以通过激活Mu阿片受体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弱阿片类药物(Weak Opioids,WO)与低剂量强阿片类药物(Low-Dose Strong Opioids,LDSO)治疗中度癌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吗啡","羟考酮","曲马多","可待因","中度癌痛"为关键词对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检索。以临床疗效为主要结局、毒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厌食和便秘)为次要结局,采用软件Review Manager 5.3对数据进行处理,并采用软件GRADE profiler 3.6对结果证据质量进行评级。结果:纳入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708例患者。结果表明LDSO对中度癌痛的控制要优于WO[OR=3.50,95% CI(2.39 to 5.13),P<0.000 01]。而在毒副反应方面,两组的恶心呕吐[OR=0.92,95% CI(0.59 to 1.42),P=0.69]、嗜睡[OR=1.23,95% CI(0.74 to 2.05),P=0.42]、厌食[OR=1.19,95% CI(0.59 to 2.37),P=0.63] 以及便秘[OR=1.34,95% CI(0.87 to 2.07),P=0.19] 均无显著性差异。缓解率和各毒副反应的GRADE证据评价级均为中级。结论:在治疗中度癌痛中,LDSO的疗效优于WO,且耐受性良好,提示临床可以采用弱化二阶梯方案,将LDSO用于治疗中度癌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归芪补肾颗粒对阿霉素导致的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0.5μg·mL-1阿霉素复制足细胞损伤模型,再分别以低、中、高剂量归芪补肾颗粒含药血清(2%,4%,8%)干预24 h后,分别检测各组细胞nephrin、p-cadherin、desmin、α-SMA mRNA(RT-PCR法)和蛋白(Western Blot法)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C组)比较,阿霉素模型组(Model)nephrin、P-cadherin mRNA表达(0.342±0.140,0.094±0.012)显著降低(P=0.000),desmin、α-SMA mRNA表达(0.517±0.096,1.242±0.198)显著增高(P=0.001,0.000);与模型组比较,归芪补肾颗粒中(M-GQBS)、高剂量组(H-GQBS)nephrin、P-cadherin mRNA表达(0.536±0.086,0.254±0.060,0.546±0.113,0.274±0.069)显著降低(P=0.007,0.005,0.001,0.000),desmin、α-SMA mRNA表达(0.393±0.084,0.819±0.067,0.375±0.084,0.764±0.125)显著增高(P=0.024,0.010,0.000,0.000)中、高剂量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odel组nephrin及P-cadherin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00),demin、α-SMA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0.000);与Model组比较,M-GQBS及H-GQBS组nephrin、P-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02,0.003,0.005,0.002),demin、α-SMA含量显著降低(P=0.000)。结论:归芪补肾颗粒能减轻阿霉素引起的足细胞损伤,减缓足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12年国内公开报道的137例喹诺酮类抗菌药所致过敏性休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例休克患者中,年龄分布以21~50岁之间较多,占总数的62.8%.过敏性休克速发型(发生在30 min之内)的占66.4%,迟发型过敏性休克占33.6%.比较休克时几种意识状态、舒张压与恢复时间关系,发现本组休克患者恢复时间与意识状态无统计学意义,但与舒张压的高低有关.舒张压越低,恢复时间越长(R=-0.435,P=0.000).几组治疗药与休克恢复时间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得出:R=0.441,P=0.000,表明恢复时间与使用药物种类呈正比,即联合用药越多,恢复时间越长."肾上腺素(adrenaline, AD)+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XM)等四联"组与"AD + DXM"组比较,前者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后者(t=3.825,P=0.000).分析休克时舒张压高低与治疗药的关系,发现舒张压越低,使用"AD + DXM等四联"越多(R=-0.357,P=0.000).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致过敏性休克在国内已不再罕见,且迟发型比例较高,应警惕.休克一旦发生,应正确诊断和治疗.对于血压极低的过敏性休克患者,宜尽早使用AD + DXM等多药和积极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某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药物潜在不适当应用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抽取某院2015年10月到2016年8月的老年心血管病例,以2014年版STOPP/START标准为依据,对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出院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影响因素。结果:通过病例筛选纳入514份病例,患者平均年龄(77.44±8.48)岁,平均罹患疾病数(5.93±2.34)种,联合用药总数(16.84±8.89)种;其中涉及2014年版STOPP标准不适当用药190例次,START标准处方遗漏419例次。单因素卡方分析提示,年龄(P=0.022)、罹患疾病数(P=0.041)、联合用药数(P=0.000)、心血管疾病史(P=0.001)及是否接受抗栓治疗(P=0.000)与PIM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稳定型心绞痛(OR=2.543,P=0.025),心房颤动(OR=2.304,P=0.02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OR=2.659,P=0.005),联合用药数(≥10)(OR=1.040,P=0.026)及接受抗栓治疗(OR=3.037,P=0.007)的患者均会增加潜在不适当用药的风险,采用拟合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入选病例预测总的预测正确率为74.5%。结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是稳定型心绞痛、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联合用药数(≥10)及接受抗栓治疗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基于相关危险因素的PIM预防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替格瑞洛上市后出血不良反应信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数据库进行替格瑞洛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应用标准MedDRA分析查询(SMQ)检索其中的出血信号,并利用SPSS 17.0分析年龄、性别、用药时长对出血信号的影响。结果:总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6806330份,以替格瑞洛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5279份,经ROR法检测,共得到158个替格瑞洛不良反应信号,其中出血信号42个。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维持剂量时,与其他ADR相比,出血ADR在年龄(P=0.003)、用药时长(P=0.026)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性别(P=0.417)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荷剂量时,与其他ADR相比,出血ADR在年龄(P=0.000)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性别(P=0.846)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大于75岁负荷剂量时,维持剂量用药半年内,发生出血ADR风险更大。结论:检测到的替格瑞洛不良反应信号和影响因素,有必要进行进一步信号评价和验证,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与性别、年龄、剂量、剂型、肝肾功能、合用药物等各因素的关系,为调整给药方案提出参考。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12月住院期间检测丙戊酸钠血药谷浓度的患者,记录其丙戊酸钠同一剂量满3 d的第一次血药浓度数据,以及在此期间丙戊酸钠的剂量、剂型和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用药(肝药酶诱导剂、抑制剂及碳青霉烯类药物)、肝肾功能等信息。规定稳态时的血药浓度在50~100 mg·L-1范围列为达标,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统计单因素影响下的达标率差异。不达标的风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该院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分布大致呈现负偏态分布,且平均值低于达标浓度。非缓释剂组血药浓度达标率(31.67%)低于缓释剂组(51.85%);低剂量组(22.86%)和中间剂量组(45.68%)血药浓度达标率低于高剂量组(64.0%);合用酶诱导剂组血药浓度达标率(20.83%)低于没有合用者(47.86%);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者血药浓度达标率(5.56%)低于没有合用者(48.78%),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低剂量、中等剂量、非缓释剂型、合用碳青霉烯类药和合用酶诱导剂是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低于达标浓度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低于达标浓度情况较多,临床药师应根据各个独立风险因素给出剂量调整的建议以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达比加群酯在某三甲医院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中的用药依从性,探讨影响依从性的因素,为制订提高达比加群酯依从性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检索2016年2月-2018年1月使用达比加群酯的患者,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统计随访患者3,6,9,12,18个月达比加群酯的覆盖天数比例(proportion of days covered,PDC),并计算PDC≥0.8的比例。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影响药物依从性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3,6,9,12,18个月的PDC值≥0.8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5.00%,59.50%,51.52%,49.57%,60.42%。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χ2=8.316,P=0.004),既往抗凝药物使用史(χ2=8.764,P=0.003)、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史(χ2=6.304,P=0.012)与随访12个月的PDC≥0.8的患者比例显著相关。结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随服药时间的延长而下降,1年后趋于稳定。有糖尿病病史、既往抗凝药使用史、脑卒中/TIA病史患者的长期依从性高于无既往史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规范化用药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75例心功能Ⅱ~Ⅳ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140例和对照组135例。干预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前、出院后第1,2,3个月6个时点,经过评估—制定方案—干预—再评估循环,评价2组患者在出院3个月后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对疾病知识和用药依从性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的使用率、达靶剂量率高于对照组(56.9%和29.2%;35.6%和16.4%,P<0.05),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达靶剂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8.9%和29.2%,27.6%和16.4%,P<0.05),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明显提高(干预组从来没有占95.7%~100%,对照组十分经常占31%~56%,P<0.05),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因心衰加重再入院率明显下降(16%和33%,P<0.05),2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规范化用药干预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院门诊药房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处方的用药合理性,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药师对他汀类药物处方的审核干预,促进他汀类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调取某大型三甲医院门诊药房2016年1-6月与2017年1-6月中关于他汀类药物的电子处方,比较加强药师对他汀类药物审核干预前后,对他汀类药物用药合理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通过实施提升药师对他汀类药物的审核干预综合技能的措施后,他汀类药物处方占抽查处方比例(%):处方的不合理率(2.57±0.11 vs. 1.47±0.25)、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0.68±0.16 vs. 0.62±0.08)、重复用药(0.33±0.05 vs. 0.06±0.02,P<0.01)、用法用量不适宜(0.73±0.21 vs. 0.43±0.16)及联合用药不适宜(0.94±0.09 vs. 0.37±0.12,P<0.05)等情况均较提升整改前均有所减少;他汀类药物不合理类型占他汀类药物总不合理处方比例(%):重复用药(12.65±1.84 vs. 4.16±1.95,P<0.05)及联合用药不适宜(36.75±4.01 vs. 24.79±7.06,P<0.05)等情况均较提升整改前均有所减少,而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26.67±6.61 vs. 42.38±3.61)、用法用量不适宜(23.95±4.86 vs. 28.66±7.80)的占不合理处方类型的总数略有上升,提示仍需实施持续性整改。结论:通过实施提升药师对他汀类药物的处方审核干预综合技能的措施,对他汀类药物的潜在不合理用药风险有降低趋势,为临床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静  李坚  温浩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2):1302-1306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低分子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某院2011年1月-2017年11月出院的ACS且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资料,调查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素诱导的HI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90例患者(HIT组48例,对照组142例)。年龄≥ 70岁(t=4.274,P=0.042)、血小板基础值(t=6.442,P=0.000)、肾功能肌酐水平(t=-4.080,P=0.000)、血红蛋白水平(t=3.337,P=0.001)、肝功能谷丙转氨酶(t=-2.253,P=0.02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t=27.023,P=0.000)以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t=4.656,P=0.031)在HIT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对以上指标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高龄(OR=0.183,P=0.008)、血小板基础值低(OR=0.960,P=0.000)、肾功能肌酐水平高(OR=1.023,P=0.00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OR=0.191,P=0.003)、联合使用替罗非班(OR=3.500,P=0.041)是HI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S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应警惕HIT的发生,尤其年龄≥ 70岁、血小板基础值低、肾功能肌酐值高、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培美曲塞上市后的安全信号,对其上市后安全性作初步评价,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数据库进行培美曲塞安全信号检测,并利用 SPSS 19.0 分析年龄、性别、用药时长、剂量及适应证对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在进行分析的5 397 235份报告中,查找到以培美曲塞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4 219份,经ROR法检测,共得到173个培美曲塞安全信号,其中心血管系统信号21个。统计学分析发现,相比于其他系统ADR,心血管系统ADR在用药时长(P=0.445)中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在性别(P=0.008)、年龄(P=0.035)、用药剂量(P=0.003)、适应证(P=0.000)中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患者、40岁以上、MPM和非鳞状NSCLC、剂量800~1 000 mg可能更易发生心血管系统ADR。结论:通过对培美曲塞安全信号的检测和分析发现,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信号评价和验证,决定临床应用中是否采取相应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