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小脑膜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效果。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1例小脑漠脑膜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MRI的表现分为四种类型,1型,小脑幕切迹外侧缘近岩骨尖,向中颅窝、海绵窦、上斜坡生长7例,2型,小脑幕切迹后内侧缘及镰幕交界处3例,3型,起源一离幕向CPA生长6例,4型,小脑幕的其他部位,包括基底位于横窦、岩上窦及其骑跨型肿瘤5例,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1型(主要向中颅窝生长)肿瘤  相似文献   

2.
桥小脑角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大型及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桥小脑角大型及巨大型脑膜瘤:其中19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例采用颞枕开颅乙状窦前入路,4例采用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2例采用颞枕开颅与幕上、下联合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2例,全切除率为78.6%。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症状改善者20例,症状基本同术前5例。26例随访6个月至4年,生活自理者23例(88.5%),复发2例(7.7%)。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应用显微技术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脑干等,能较理想地切除肿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提高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42例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手术人路的选择与疗效。结果 42例小脑幕脑膜瘤中,位于幕上8例,幕下23例,跨幕上、下11例,侵犯静脉窦17例。肿瘤直径2~5cm有13例,肿瘤直径大于5cm有29例。肿瘤全切除30例,大部分切除8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恢复:优33例,良7例,差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术前行脑血管造影对判断血供来源和手术处理有重要意义,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能提高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枕大孔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枕大孔区脑膜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结果。方法选择经枕大孔后缘入路包括枕髁远外侧入路、枕下后正中入路和枕下下外侧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枕大孔区脑膜瘤7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影响枕大孔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肿瘤最大直径为0.8~4.8cm,肿瘤瘤体位置位于脑干前方3例,侧方2例,后方2例。经枕髁远外侧入路2例,枕下后正中入路3例,枕下外侧入路2例,肿瘤手术全切除6例(Simpson Ⅰ级4例,Simpson Ⅱ级2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6例随访6~36个月,神经系统占位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选择合适的经枕大孔后缘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枕大孔区脑膜瘤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脑幕切迹脑膜瘤指基底位于小脑幕游离缘的脑膜瘤,约占小脑幕脑膜瘤的3%,早期无症状或仅有头痛等非特异性表现.影像学检查肿瘤基底位于小脑幕游离缘和沿游离缘生长的脑膜尾征是其特点。我们白1997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此类脑膜瘤患者共12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影响小脑幕及窦汇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全切除的因素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评价影响小脑幕及窦汇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全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小脑幕及窦汇区脑膜瘤23例的临床资料及复述相关文献。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17例,次全切除6例。在次全切除的6例中,4例与颅内大静脉窦受肿瘤侵蚀,且存在静脉回流代偿不完全有关,2例同脑干,血管及脑神经与肿瘤粘连紧密或受肿瘤侵犯有关。结论:影响小脑幕及窦汇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的主要因素是颅内大静脉窦受侵犯及静脉的回流代偿不完全,肿瘤与脑干和脑神经的紧密粘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49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运用显微技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达SimpsonⅠ级全切除25例(51.0%),Ⅱ级切除17例(34.7%),次全切除7例(14.3%),无手术死亡。随访47例,随访时间平均2.4年(6个月~4年)。37(78.7%)例正常工作,7(14.9%)例能生活自理,3例(6.4%)生活需他人照顾。随访6个月时面听神经功能保留分别为42例(89.4%)与24例(51.1%)。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非常适宜的入路,术中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并合理运用显微技术,能够理想地切除肿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经眶上微骨窗入路切除鞍上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经验.方法 经眉内小切口5例,经翼点入路16例,采用眶上约3.5 cm×2.5 cm小骨窗开颅,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上脑膜瘤21例,肿瘤最大径2.8~6.2 cm,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肿瘤显露良好,Simpson Ⅰ级切除5例,Simpson Ⅱ级切除15例,Simpson Ⅲ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前视力障碍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3.8年,影像学上肿瘤残留1例.结论 眶上微骨窗入路可替代传统额下或翼点入路切除鞍上脑膜瘤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岩斜脑膜瘤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对待。方法 总结32例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方法、结果和术后处理。结果 全切除26例,近全切除6例,肿瘤全切率81.3%。结论 根据术前手术中的策略,选择好手术中入路和运用好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岩斜脑膜瘤的清除率,降低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脑膜瘤术式的选择并说明影像学检查住处对手术治疗的重要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9例松果体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及手术体会。结合文献探讨了枕部小脑幕入路和幕下小脑上入路松果树区脑膜瘤切除术的利弊。结果 9例松果体区脑膜瘤,经仔细阅读MRI及DSA影像后,其中7例行枕部小脑幕入路切除,2例行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术后随讠7个月,患者术前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 枕部小脑幕入路是松果体区脑膜瘤比较理想的切除术式,对术前影像学检查所见的肿瘤位、肿瘤相邻重要血管特征及其异常变化住处进行认真分析。是保证松果体区脑膜瘤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颅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Zheng W  Qu X  Zhong M  Wu J  Zhuge Q  Lu X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6):429-431
目的 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颅底脑膜瘤 ,以提高全切率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方法 报道 10 3例经显微外科治疗颅底脑膜瘤 ,根据不同部位的肿瘤采用相应的颅底手术入路切除肿瘤 ,并分析手术方法、结果和并发症。 结果 肿瘤Simpson′sⅠ、Ⅱ级全切除 6 3例 ,次全切除 31例 ,大部切除 9例。术后恢复良好 75例 ,遗留颅神经麻痹 2 4例 ,手术死亡 4例。 结论 颅底脑膜瘤采用颅底外科技术 ,明显缩短了肿瘤显露距离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牵拉 ,同时配合显微外科技术 ,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镰幕结合处脑膜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 P  Wang S  Zhang H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4):245-247,I016
目的 探讨镰幕结合处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显微外科手术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分析14例镰幕结合处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了CT检查,10例患者同时进行了DSA检查,6例行MRI检查,2例行MRA检查。10例行枕下经小脑幕入路,其中7例为病灶侧向上,3例为病灶侧向下,3/4俯卧位;3例行幕下小脑上入路,1例行侧脑室后部入路。结果 14例中,肿瘤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2例。术后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2例巨大(≥7cm)嗅沟脑膜瘤。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4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10例随访3个月~2年,平均14个月。9例恢复正常生活,1例生活能自理。NRI随访9例,肿瘤无复发。结论利用神经内镜辅助及显微外科技术,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对肿瘤进行分块切除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不同类型的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采用翼点入路,10例采用额下入路,3例采用经额-颞硬膜外入路,1例采用额颞眶颧入路。结果临床治疗36例,其中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3例(8.3%),SimpsonⅡ级切除22例(61.1%),SimpsonⅢ级切除11例(30.5%)。死亡4例(11.1%)。平均随访36.8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7例(19.4%)。结论显微手术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术中应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和海绵窦内结构。肿瘤的复发与是否侵袭海绵窦、包裹颈内动脉(ICA)及其分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3例鞍区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治疗。结果 全切17例,大部切除6例。随访1个月~6年,平均19.1个月,22例恢复良好,随访期间3例复发。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鞍区脑膜瘤全切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第三脑室肿瘤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切除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第三脑室肿瘤58例,其中采用经胼胝体前部入路20例,经终板-翼点联合入路19例,枕部小脑幕入路6例,经皮质-侧脑室入路5例.另有8例应用脑室镜切除肿瘤并行终板造瘘术. 结果 手术全切除37例(63.8%),次全切除14例(24.1%),部分切除7例(8.6%),死亡1例(1.7%).术后症状改善40例(69.0%),症状基本同前11例(19.0%).54例随访5个月~6年,生活自理者51例(94.4%),复发3例(5.6%). 结论 合理的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丘脑等,能较彻底地切除第三脑室肿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矢状窦旁或跨矢状窦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结合捆绑牵引方法,完整切除巨大脑膜瘤并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和上矢状窦通畅。结果手术治疗直径5—10cm以上脑膜瘤26例,其中Ⅰ级切除20例,Ⅱ级切除5例,Ⅲ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和特殊并发症发生。24例经1—5年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能明显提高手术全切率和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防止矢状窦及中央沟静脉损伤,减少脑组织牵拉,保护重要脑功能区和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依据术前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采用经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病变7例。骨窗大小约2.0 cm×2.5 cm,上缘达横窦和窦汇下缘。结果7例中,胚生殖细胞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松果体母细胞瘤1例;胶质瘤1例;胆脂瘤1例。术后均行MRI检查,肿瘤全切除6例,1例次全切除。并发术后小脑肿胀、脑积水1例,再次行手术减压;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缄默及凝视;无死亡、感染及术后出血病例。近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应用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不仅可取得满意的切除率,而且手术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蝶骨翼脑膜瘤的诊断、分型及手术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显微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蝶骨翼脑膜瘤81例,其中内侧型43例,外侧型36例,扁平型2例,巨大型7例,大型63例,小型11例。采用改良翼点入路53例;额下翼点联合入路7例;经颧弓翼点入路15例;额颢眶颧入路6例。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45例,Ⅱ级切除17例,Ⅲa级切除9例,Ⅲb级6例,Ⅳa级3例。术后本组患者颅高压、视力下降及眼球突出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术后随访9个月~6年,复发5例,3例行二次于术。结论 充分全面的术前评估,正确选择手术入路,熟练掌握术区显微解剖及显微手术操作,可以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以降低术后致残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Wu Z  Zhang JT  Jia GJ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2):103-105
目的:探索海绵窦区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方法:22例MR确诊为海绵窦区神经鞘 瘤的患者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经颞-颧入路手术者14例,颞-枕经小脑幕入路手术者8例。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95.5%)肿瘤全切除,1例肿瘤次全切除。切除的肿瘤组织均经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的头痛及突眼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外展神经功能障碍的19例中;12例术后3个月外展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6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4例术后功能恢复;1例肢体活动障碍者恢复良好;并发脑积水者术后积水减少。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术后3个月行γ-刀治疗,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颞-颧或颞-枕经小脑幕入路行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区神经鞘瘤,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