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八纲辨证首先当辨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可作为八纲之总纲,用来概括表里、虚实、寒热: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  相似文献   

2.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3.
正仲景《伤寒论》有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内虚因作痞气。又曰:阳证下之早者,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为痞气。夫结胸、痞气,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独阴阳二字,未有能确辨之者,不能不致疑其间也。其阴阳,指表里之阴阳言乎?抑指风寒气血之阴阳言乎?抑指三阳三阴经脏腑之阴阳言乎?其言阳证阴证也,抑以阳邪之热为阳证乎?阴邪之寒为阴证乎?如以阴阳为表里之阴阳也,以病发于阳为阳证属表之证,不宜下,误下成  相似文献   

4.
八纲概述     
八纲概述聂耀八纲这一章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学习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表里是辨疾病病位内外、病好浅深的纲领;寒热是辨疾病性质的纲领;虚实是辨邪正盛衰的纲领;阴阳是八纲辩证的总纲...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六经钤百病”探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进喜 《中医药学刊》2005,23(2):210-211,226
《伤寒论》之“六经”,即所谓“三阴三阳”,实质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归纳概括人体生理功能的结果,首先是不同于五脏五系统的人体生理六系统;同时由于人体生理情况下六系统功能存在不平衡.三阴三阳又是人群体质六分类。而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参照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同样适合于多种内伤杂病,古人所谓“六经钤百病”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总结分析《伤寒论》六经病篇不同证候类型下利病变的理法方药,六经辨治下利妙法层出、方药俱备,三阳下利并非皆为阳热实证,亦有病性属虚或虚实夹杂者,三阴下利并非皆为虚寒下利,亦有病性属实或虚实夹杂者。临证时应遵《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知其表里先后,辨清寒热虚实、轻重缓急,治病方得良效。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所创立的三阴三阳辨证,后世也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笔者通过对经方、六经理论的阐释,以及对《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位序的理解,认识到古人总结经方的过程即:先认识到表、里,后认识到半表半里,三阳证先认识到表阳证太阳和里阳证阳明,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阳证少阳,故三阳的排序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证先认识到里阴证太阴和表阴证少阴,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阴证厥阴,感到疑问最多的是厥阴,故三阴的排序是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中三阳三阴排序不是简单的编写问题,更与经络相传无关,而正是标明了经方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正> 第四章八纲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外感内伤疾病尤其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其中并以阴阳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变.如《医学心悟》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中指出:"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  相似文献   

9.
文章系统考述、总结三阴三阳理论的由来、发展、内涵、分类及运用,认为《周易》的“乾坤六子”是阴阳三分形成三阴三阳的本源思想,后以天地、人中的不同角度产生象之阴阳与数之阴阳的区分,基于三阴三阳所取象、数的不同,根据其特性分别与不同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对中医经络气血的多少、经脉分布、脉法浮沉等内容产生指导作用。《伤寒论》全面继承三阴三阳理论,对《伤寒论》的六病分布、虚实寒热、疾病传变、脉法诊断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之"六经",即所谓"三阴三阳",实质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归纳概括人体生理功能的结果,首先是不同于五脏五系统的人体生理六系统;同时由于人体生理情况下六系统功能存在不平衡,三阴三阳又是人群体质六分类.而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参照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同样适合于多种内伤杂病,古人所谓"六经钤百病"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寒热症状的辨析精细入微,洵为后学楷模。现略谈寒热症状的辨析在伤寒六经辨证中的指导意义。一、从寒热辨阴阳属性《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然其具体运用,无不贯穿于八纲辨证内容之中。临床诊察疾病,首当区分阴阳。《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接脉,先别阴阳”。张介宾曰:“凡治伤寒,须先辨阴阳二症”。而阴证阳证诊断的建立,又主要是通过寒热症状来体现的。发热多见于三阳,恶寒则多见于三阴,论中第七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明确地指出了寒热之辨为区分阴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六经的阴阳: 《天元纪大论》上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主治,各有太过不及也。”又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这是说一年之中的时间变化有阴阳之分(前半年为阳,后半年为阴,春分至秋分为阳,秋分至春分为阴)。  相似文献   

13.
<正>1理论依据1.1《伤寒论》三阴三阳及三阴三阳病欲解时1.1.1《伤寒论》三阴三阳《伤寒论》三阴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三阳感受寒邪后,人体发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荣卫、气血变化,产生疾病,仲景制定理、法、方、药,而成为《伤寒论》。1.1.2《伤寒论》三阴三阳病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子上;少  相似文献   

14.
高兴 《中医药学刊》2006,24(8):1511-1512
三阴三阳源于月相盈亏变化,可表示人体阴阳的月节律。三阴三阳用于表示人体日节律则综合了阴阳与寒热昼夜变化节律的时相差。较之仅考虑阴阳变化的太少划分。有更丰富的内容,反映了更为复杂的规律。更符合人体实际,因而在解释人体生理、认识病理、预测病情变化、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有更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高兴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8):1511-1512
三阴三阳源于月相盈亏变化,可表示人体阴阳的月节律。三阴三阳用于表示人体日节律则综合了阴阳与寒热昼夜变化节律的时相差,较之仅考虑阴阳变化的太少划分,有更丰富的内容,反映了更为复杂的规律,更符合人体实际,因而在解释人体生理、认识病理、预测病情变化、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有更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一、诊断:中医诊断方法,昔贤归纳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辨明病因与病变,在临床上用以观察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体之虚实,治法之从标、从本、从缓、从急等,施以有效治疗,病因多端,病变大致不越八纲范围,兹将八纲的重点分释于下:1.阴阳:中医所说阴阳,并不  相似文献   

17.
《灵枢·终始》篇"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中阴、阳分别指阴经、阳经,受气是指阴阳经脉既是输送营养的通道也是病邪传变的途径,"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指手足三阴经内连五脏,禀受来自于五脏的脉气,手足三阳经内连六腑,禀受来自于四肢末梢的脉气。虚证针刺治疗时应随着经络循行的方向进针以补足正气,实证针刺治疗时应逆着经络循行的方向进针以泻出邪气,即"迎随补泻"。  相似文献   

18.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6,26(7):9-11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部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设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相似文献   

19.
胡冠书 《河南中医》2020,40(3):329-331
"发于阳""发于阴"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无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疾病处于表证期。阳经受邪发热,阴经受邪无热,此为常;阳经受邪亦有不发热者,阴经受邪反有发热者,此为变。《伤寒论》第7条和第131条两处"发于阳""发于阴"含义相同,均为就表证而言。邪在皮毛经络,为感邪之初,病之始,故为"发"。"阳"指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阴"指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从病程上看,处于表证期,即邪气入经以及入经之前;从病位上看,邪在体表、经络,无涉脏腑。相较而言,阳经表证更为明显,邪在络脉常已出现相应症状,从病之"发"到病之"衰",时间较长,所以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相似文献   

20.
论述辨方证与三阴三阳的关系,认为以三阴三阳统方证,在辨三阴三阳体质及三阴三阳系统病变的基础上进行辨方证,临床上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