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伤病人常用精制破伤风抗毒素(简称TAT)注射以期获得被动免疫.TAT是马血清制剂,对人体有抗原性,易致过敏反应.理想的制品是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但来源少,制备复杂,在目前尚不能普遍应用情况下,注射TAT仍不失为一种主要的被动免疫法,因此临床应用广泛.<基础护理学>上规定:TAT必须作过敏试验再注射,如为阳性者,需进行脱敏注射.近年来,临床应用有两种倾向:(1)降低皮试液浓度,减少假阳性的发生.(2)不作皮试,直接脱敏注射.现将有关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破伤风抗毒素自问世以来以其疗效佳、价格低的优点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是预防和治疗破伤风极其重要的措施.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应注意:①不要凡是外伤均用破伤风抗毒素.据报道儿童接受过全程百白破预防接种者5年内不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伤口污染严重者可以再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加强免疫.反复多次应用破伤风抗毒素还可使药效降低,且易发生变态反应[1].②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者不宜脱敏注射.应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替代临床应用效果佳且安全,不需皮试.  相似文献   

4.
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重要制剂,其在外伤、烧伤、动物咬伤等患者中应用广泛。为预防破伤风的发生,常采用TAT1500U肌内注射被动免疫法。由于TAT为异种血清,注射后易引起过敏反应,故注射前须做过敏试验,确定个体对该药物的反应。过敏试验是预防过敏反应及休克的必要措施。鉴于此,作者结合临床实际及文献报道,就TAT皮肤过敏试验的应用进行概述与探讨,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应用TAT。  相似文献   

5.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与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凡外伤、烧伤、动物咬伤等创伤患者,为预防破伤风“感染”常规都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TAT在应用中皮试阳性出现率高,注射后过敏反应时常发生,这一直是临床上难以回避的问题。国外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应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少有过敏现象发生。近年来TIG在国内已开始应用于临床。针对这一问题,我们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对门诊急诊外伤1156例患者当中应用TAT和TIG做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 ,在厌氧环境生长繁殖 ,产生外毒素所致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发作后病死率高达 2 0 %以上。但无论采用被动免疫还是主动免疫 ,只要使机体血清的破伤破抗体含量达 0 0 1~ 0 1IU/ml,即可获得免疫保护作用[1 - 6 ]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TIG)、破伤风抗毒素 (TAT)和破伤风类毒素 (TT)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疗效已得以普遍认可 ,但国内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现介绍如下。一、应用TIG、TAT及TT的认识误区1.误区一 :因TAT疗效肯定、价格低廉等特点 ,在我国常规用于外伤患者 ,有人认为只要是伤者 ,都可注…  相似文献   

7.
破伤风抗毒素临床应用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疗护理操作规程是医疗实践长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确保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评判有无医疗过错的依据,且常规的制订源于血的教训。但实际工作中有个别护士对操作规程有所淡化,尤其是破伤风抗毒素(TAT)临床操作中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8.
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9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临床工作中,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简称TAT)前需先做皮试,皮试结果阴性者,可将药液一次全量注射;皮试结果阳性者则需行脱敏注射。脱敏注射法所用时间长,且注射程序繁琐,病人痛苦多。针对以上问题,作者对TAT注射法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即应用一次性稀释、脱敏、...  相似文献   

9.
对286例需用破伤风抗毒素(TAT)的患者免去过敏试验,采用TAT1500IU加500ml液体中静脉点滴,经临床观察,未出现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0.
破伤风抗毒素是临床上开放性损伤的病人,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措施。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它的过敏反应不但危及病人生命,还是医院医疗纠纷的源头。我科门诊注射室2001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外伤患儿536例,536例患儿均做破伤风抗毒(TAT)试验,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柳帆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372-4373
对我院破伤风抗毒素皮肤试验的临床分析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门诊创伤患者704例,不分男女老幼、体弱体强,随机分为对照组240例,实验1组210例,实验2组254例。  相似文献   

12.
破伤风抗毒素新用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86例需用破伤风抗毒素的患者免去过敏试验,采用TAT1500IU加500ml液体中静脉点滴,经临床观察,未出现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3.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张鸿斌 《护理研究》2001,15(4):202-203
破伤风抗毒素 (简称TAT )是一种异性蛋白质 ,属外源性完全抗原。当人体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时 ,一方面向人体提供血清中的抗体 ,另一方面它又属于抗原性的大分子异种物质 ,易导致机体的过敏反应。由于传统的皮试法阳性率较高 ,脱敏注射方法既繁琐又耗时。因此 ,近年来护理界同行对TAT的浓度、剂量、皮试部位、脱敏次数及能否免作皮试等问题进行了临床研究 ,现将TAT皮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配制皮试液溶剂的选择  《基础护理学》规定 ,皮试液的配制宜用等渗盐水 ,如用注射用水 ,则引起假阳性的比例增大。有文献报道[1] ,生理…  相似文献   

14.
对近年文献报道破伤风抗毒素所致过敏反应摘要如下。1过敏反应例1:男,19岁。因皮肤玻璃外伤给予注射破伤风抗生素,注射375m后20min,臀部肌内注射部位出现瘙痒,发红症状,随之出现胸闷、气短、全身红症状、皮试部位出现硬结皮丘,凸出皮肤约1.0mm,从皮试部位到腹下顺血管方向出现红色丘疹,即予对症治疗,2h后丘疹消返。  相似文献   

15.
破伤风杆菌广泛地存在于土壤及尘埃中。家畜如牛、马、羊等的粪便中含该菌较多,某些人群的粪便内也可含有该菌。人体皮肤粘膜受伤,特别是伤口深,很容易受到破伤风杆菌的感染。这是由于该菌是一种厌氧菌,而深部伤口供氧差,它会很快繁殖起来。破伤风可见于各种外伤,如弹伤、动物咬伤、烧伤、挫伤、针刺伤及树枝刺伤。新生儿可因脐带感染而得病,妇女可因不洁人工流产或分娩而感染。用泥  相似文献   

16.
破伤风抗毒素临床应用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临床应用TAT时,皮内试验阳性率很高常需作脱敏注射,但仍允象发生过敏反应。本文结合作者遇到1例脱敏注射致重度过敏性休克病例,就其高阳性率,过敏反应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其他两种TAT注射法试作评价,并如何减少或避免过敏反应,建立TAT临床上作选择性应用,同时推荐使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17.
临床应用TAT时,皮内试验阳性率很高,常需作脱敏注射,但仍难免发生过敏反应。本文结合作者遇到1例脱敏注射致重度过敏性休克病例,就其高阳性率,过敏反应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其他两种TAT注射法试作评价,并如何减少或避免过敏反应,建议TAT临床上作选择性应用,同时推荐使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H))。  相似文献   

18.
小儿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需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些医院 ,常给受外伤的患儿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实际上 ,凡足 3个月的婴儿便开始接种了白百破三联针。其中的破伤风类毒素 5年内具有预防破伤风感染的作用。此类患儿只需注射类毒素 0 .5ml即可。所以 ,受了伤的患儿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前应详问用药史及接种情况再做处理。小儿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需注意的问题@冯玉娟$北京市密云县中医院保健科!101500 @冯晓文$北京市密云县中医院保健科!101500  相似文献   

19.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死亡率约10%,治疗较困难,而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预防破伤风较为有效的药物。现在一般外伤后都常规注射TAT,但出现过敏的也不少。笔者现选所遇过敏患者中比较典型的3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30岁,因脚被铁钉扎伤来诊。清创后做TAT皮试阳性,脱敏肌注,第1针后5min诉针眼发痒,周围出现风团;又2min后风团加剧,身体其他处亦有风团。诉心慌、胸闷,查血压60/40mmHg,P86次/min。立即给吸氧,肾上腺素1mg肌注,地塞米松10mg静注,10%GS250mL加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滴,苯海拉明20mg肌注,30min后胸闷、心慌减轻,…  相似文献   

20.
破伤风抗毒素迟发过敏反应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5月~2008年5月,我们对5例外伤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均出现迟发过敏反应,给予积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5例,年龄20~40岁;3例为门诊患者,2例为住院患者;均需TAT注射.损伤原因:切割伤3例,锈钉刺伤1例,竹钉刺伤1例.损伤距TAT注射时间≤2 h 2例,≤4 h 1例,≤8 h 2例.相关病史:于1个月或几个月前注射过TAT者3例,过敏史不详者2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