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来蕾  段徐  王宁夫 《浙江医学》2010,32(1):57-59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选取确诊的PA患者32例(PA组,腺瘤22例、增生10例),同期另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生化指标、血醛固酮(ALD)浓度、血浆。肾素活性(PRA);并行颈动脉B超及心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肥厚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仅K^+、LVMt、IMT差异明显(P〈0.05),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PA组发生左室肥厚22例(68.75%);形成颈动脉斑块10例(31.25%)。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8例(40.00%);形成颈动脉斑块3例(15.00%)。PA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PA组中两类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患者发生左室肥厚16例(72.73%);形成颈动脉斑块6例(27.23%)。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6例(60.00%);形成颈动脉斑块4例(40.00%)。两类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3)PA患者中,剔除病程、收缩压、Cr的影响,LVMI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控制病程、年龄、收缩压、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危险因素,IMT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PA患者LVMI高于EH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EH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3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非左室肥厚患者和对照组4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血管搏动指数增高,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组血管搏动指数在各组中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研究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利用HP SONOS4500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81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22例)和左室非肥厚组(n=59例)。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有无斑块,斑块部位、数目和回声情况;测量内-中膜层厚度(LMT)、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Ds)和舒张期内径(Dd);计算颈动脉僵硬度P指数、扩张性(CD)等参数。各项指标分别与正常对照组(n-30)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高血压组IMT值、β指数、Ds、D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最高(均P〈0.001)。高血压病组的c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最低(均P〈0.001);(2)高血压组LVMI与IMT、P指数、Ds、Dd呈正相关,与cD呈负相关;(3)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特别是软斑和混合斑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最高(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均发生变化,其变化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IMT、β指数、Ds、Dd及cD等参数可以预测左室肥厚的发生;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并进行分类,对预测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 检测80例EH患者的左心室各有关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EH患者分为LVH组和非左室肥厚(NLVH)组.结果 EH伴LVH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N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H患者IMT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γ=0.302,P<0.05).结论 EH患者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89例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IMT明显增高,血流动力学呈低速高阻状态。②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IMT高于左室非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科素亚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科素亚50mg,40例)和对照组(硝苯地平10~20mg,40例)。总疗程共6个月.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IMT和左室相关数据,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降压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及LVMI与治疗前比较均能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MT及LVMI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科素亚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和对颈动脉、心脏结构重构均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超声检查58例EH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颈动脉IMT和超声心动图;分析EH患者颈动脉IMT与超声心动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H左室重构组IMT值高于EH正常构型组和健康对照组;EH患者颈动脉IMT值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平均室壁厚度(WT)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左室重构者颈动脉IMT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左心室结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8.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心肌和颈动脉重构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 对63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与30例正常者,分别测定室间隔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IBS周期变异幅度(CVIB)、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颈总动脉干内-中膜厚度(CCA-IMT)、分叉处内-中膜厚度(BIMT)及斑块.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比较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异同.结果 (1) EH组LVMI、IBS、 CCA-IMT、BIMT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SI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 EH组LVMI与IMT、B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6和0.506,P<0.05);ISI与IMT、BIMT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2和-0.498,P<0.05).结论 LVMI、IMT、BIMT与ISI密切相关,IR可能是参与高血压左室心肌与颈动脉重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郑亚丽  张卫  汪斌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3):331-332,34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LVH)与非LVH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对134例受检者进行颈动脉超声研究,其中高血压病非LVH 32例,高血压并LVH 62例,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测量各组颈部动脉总干内-中膜厚度(CCA-IMT)、分叉内-中膜厚度(B IMT)、斑块以及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①高血压组的CCA-IMT和B 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6),其中高血压并LVH组在各组中最高;高血压非LVH组、高血压并LVH组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0.2%、6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17.5%;②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表现为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血流量降低,血管搏动指数和血管阻力指数均增高。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左室构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的变化。方法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左室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34)、向心性重构组(n=18)、向心性肥厚组(n=11)和离心性肥厚组(n=15)。测定与比较各组24 h动态血压、左室功能、颈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和斑块发生率。结果向心性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正常构型及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构型组(P<0.05),Tei指数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且向心性肥厚组颈动脉分叉处IMT高于其他三组(P<0.01)。向心性肥厚组斑块检出率(54.55%)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不同左室构型左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变化不同,离心性肥厚者心功能受损最明显,心室肥厚者颈动脉重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构型(LV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06例,按Ganau分类法分为4型:正常构型(Ⅰ组)28例、向心性重构(Ⅱ组)32例、向心性肥厚(Ⅲ组)26例及离心性肥厚(Ⅳ组)2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室间隔(I 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颈总动脉的I MT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呈递增趋势,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Ⅲ组、Ⅳ组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Ⅱ组与Ⅰ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各组CA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变化与颈总动脉I MT基本一致;同时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间有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朱秀兰 《西部医学》2012,24(7):1334-1336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心室及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伴左心室肥厚(LVH)及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患者106例,在经两周药物洗脱期后,平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倒)。观察组给予硝笨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d,螺内酯10-20mg/d,倍他乐克12.5-25mg/d;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d,氢氯噻嗪12.5-25mg/d,倍他乐克12.5-25mg/d;所有对象治疗前后均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射血分数(EF),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血管内径(IMT/R),使用EpiData(中文版)进行数据管理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IMT、IMT/R的变化值与LVMI呈正相关,与EF的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IMT、颈动脉内径、IMT/R的变化值水平可反映左室重构和左心功能。螺内酯对血管重构抑制和逆转一心室,改善心功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肾微循环功能障碍、超敏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73例,按是否合并肾脏微循环功能障碍分为肾脏微循环功能障碍组(40例)和无肾脏微循环功能障碍组(33例),另选取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心脏彩色多普勒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肾脏微循环功能障碍组LVMI、IMT、斑块积分、hs-CRP水平显著高于无肾脏微循环功能障碍组,无肾脏微循环功能障碍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重构可能与肾微循环功能障碍、hs-CRP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李维  夏豪  庞明  史文  苏卫红  郭清  梁湘琪  周芸 《广西医学》2010,32(4):398-40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左心室肥厚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30例根据脉压指数(PPI)分为A组68例,B组62例。统计并计算各组的性别、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BMI)、血糖、血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脉压指数(PPI)、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短轴缩短率(EF)、射血分数(FS)。结果年龄、病程、PPI、PP、SBP与LVMI呈正相关(P〈0.01),而DBP与LVMI负相关(P〈0.01)。PPI≥0.5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PI〈0.5的患者(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