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红 《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97+2809
目的: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到选药正确、组方合理、药物的用量及用法符合要求的目标。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结合本院2009~2011年用药分析,归纳总结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结果:以本院为例,临床医生、药师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了足够认识,重视药物对人体不可忽视的作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药品合理应用是建立在全面、正确了解其药理作用、毒副反应和使用方法后,以合理用药为原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抗菌药物的不断研发和更新换代为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已经危害到公众用药安全。因此,如何避免或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到合理用药,就尤为重要。现总结我院2008年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军鹏 《当代医学》2016,(30):145-146
目的:总结归纳儿科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随机选取儿科住院部收治的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80例,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产生的不良反应类型与所致原因分析。结果统计后分析结果为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的不良反应、肝和肾的损伤以及腹泻呕吐等常见不良反应。使用药物剂量的不合理在所致原因中有很大例比例,成为临床上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因素。结论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皮肤的不良反应,原因多为使用药物剂量超标。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药物致小儿不良反应80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正爱  刘艳荣 《吉林医学》2006,27(6):670-671
药物是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理应安全有效。但由于药物的双重作用,使许多药物即使在质量检查合格、正常用量下,仍然会在部分患者中产生药物不良反应(ADR),严重者可致伤、致残,甚至死亡[1]。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1年6月 ̄2003年6月,我科共发生药物不良反应8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6个月 ̄3岁35例, ̄6岁26例, ̄12岁19例。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抗生素类药物。1.2给药途径:静脉滴注。2 ADR例数及出现反应的时间2.1常用药物的ADR分布及构成:见表1。2.2 ADR出现的时间:一般输液数秒钟至几分钟后出现,少数患儿在20min后出现。3 AD…  相似文献   

5.
药物不良反应176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原因和药物使用的关系。方法对176例药物ADR报告进行分析,观察ADR发生的症状与年龄、性别、药物的联用、发生的时间关系及如何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结果ADR的发生与给药的方法、时间、年龄关系密切,抗感染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较严重,喹诺酮类占首位。结论在临床中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口服用药、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应慎重,加强对中草药ADR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制订科学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对其基础疾病、用药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原因。根据发生原因制订各项护理对策。结果100例ADR病患均由注射用药引起,涉及用药24种,头孢类抗生素类药物所占比例最大。经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全部好转。结论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药物反应的观察,同时掌握药理学知识,掌握ADR处理流程,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原因和药物使用的关系。方法对176例药物ADR报告进行分析,观察ADR发生的症状与年龄、性别、药物的联用、发生的时间关系及如何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结果ADR的发生与给药的方法、时间、年龄关系密切,抗感染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较严重,喹诺酮类占首位。结论在临床中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口服用药、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应慎重,加强对中草药ADR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张其秀 《包头医学》2009,33(3):161-162
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发展,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益增多。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分别为药物本身的问题和药物使用的问题。包括药材品种混淆而造成错用、误用,药物有效成分造成的中毒反应,药物煎煮时间和使用器具不当,药物的加工炮制不当,以及药物超剂量使用,药不对症,用药时间过长,中西药配伍禁忌,中药合用,中药与饮食禁忌等。  相似文献   

9.
探讨影响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4年1月,我科共发生药物不良反应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6个月~3岁17例,3~6岁13例,6~12岁10例。主要涉及抗生素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亚萱  袁铭  王婧雯 《医学争鸣》2002,23(23):2188-2188
1 临床资料 ①过敏性皮疹 :何秀莹等 [1]报道 1例患者 ,女 ,32岁 .因患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轻度脱垂 ,室性早博 .给予生脉注射液 4 0mL +5 0mL·L- 1 葡萄糖 2 5 0mL ,静滴 .第 2日患者感到颈部、双手瘙痒 ,未引起注意 .第 3日早上 ,患者从手指开始至双手、颈、面部皮肤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 ,表面有小水泡 .体检 :嘴唇 ,喉头粘膜轻度水肿 .立即给予 5 0 0mL·L- 1 GS+地塞米松 ,苯海拉明 +维丁胶性钙 ,并口服大量维生素C ,治疗 3d后 ,皮疹完全消褪 .②腰背剧痛 :陈以平[2 ] 报道 2例患者 ,例 1,女 ,4 8岁 ,因头昏、乏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3):130-133
目的 探讨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 选取2019 年1~12 月我院发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538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类型、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多因素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38 例患者中,发生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有7 例(1.30%)、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有42 例(7.80%)、严重的不良反应有128 例(23.80%),一般不良反应有361 例(67.10%);538 例患者中,男242 例,女296 例,年龄最小0 岁,最大88 岁,40~65 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48.10%;538 例患者中,静脉滴注、口服、皮下注射途径最多,分别为72.02%、12.35%、9.05%;538 例患者中,结果好转298 例(55.39%)、治愈227 例(42.19%)、未好转5 例(0.93%)、不详8 例(1.49%),没有发生死亡病例;年龄较大、存在肝脏疾病、糖尿病、长期饮酒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临床要充分认识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患者基本情况,根据每例患者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地抗结核方案,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以便减少、防止抗结核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365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3年~2005年两院36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抗微生物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 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及监测。  相似文献   

14.
李琴 《大家健康》2013,(15):158-159
目的:研究分析门诊输液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和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对90例门诊输液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以及用药情况统计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增长、基础疾病增多以及抗生素应用过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本组试验9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通过积极地护理,症状得到好转。结论: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掌握药物知识和操作,密切注意用药反应,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保证患者在用药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16.
门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军 《中原医刊》2007,34(9):86-86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的门诊102例ADR监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以抗感染药最多,其次是中成药、抗精神病药及心血管类药物,主要的ADR类型是全身性损害,其次是皮肤损害、心血管系统等。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临床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所报告的100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以及所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5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50.0%)共98例次,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的反应最高,构成比为45.9%(45例次);其次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构成比为35.7%(35例次)。皮肤及软组织作为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部位,构成比为52.0%;其次是消化系统,构成比为25.0%。给药时间、药液浓度、药物剂量、药物滴速等均与不良反应有关联。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强对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3年 ̄2005年两院36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抗微生物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及监测。  相似文献   

19.
陈怡 《吉林医学》2011,(24):5006-5006
目的:探讨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方法:统计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特点。结果:选取药物不良反应256例,其中抗生素类致不良反应143例,占55.85%,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42例,占16.40%,其他药品致不良反应71例,占27.73%。结论:正确合理用药物,采用先进的药学监护理念来管理药品的临床使用,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减少不良反应带给患者的伤害,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郭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3):772-773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方法对我院2006年—2009年167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7份ADR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9.1%;中药制剂占总例数的14.97%;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82.63%.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变态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