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腭裂术后瘘孔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腭裂术后瘘孔是腭裂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语音、中耳疾患及精神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修复后的腭部瘘孔复发率较高,且有可能加重腭裂术后上颌骨继发畸形。本文就腭裂术后瘘孔发生的相关因素,治疗方法以及对发音和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的临床研究近况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华西Sommerlad-Furlow (SF)腭裂修复术后的腭瘘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外科2017年4—12月的385例一期腭裂病例,观察华西SF腭裂修复术后的腭瘘率,并分析可能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包括性别、体重、手术年龄、裂隙类型、手术医生资历、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体温。结果 采用华西SF腭裂修复术的总瘘孔率为3.9%(15/385);在15例腭瘘患者中,1例瘘孔位于牙槽近硬腭,12例位于硬腭,2例位于硬软腭交界。腭瘘的发生与性别、体重、手术年龄、术前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后体温均无关(P>0.05)。在手术医生资历这一影响因素中,正高级职称(3.03%)与副高级职称(2.23%)的瘘孔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级职称的瘘孔率为14.29%,明显高于正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P<0.05)。双侧完全性腭裂的瘘孔率(20.6%)大于单侧完全性腭裂(3.6%)及硬软腭裂(2.6%)(P<0.05)。结论 华西SF腭裂修复术不做松弛切口,可避免上颌骨的生长抑制,同时并未增加腭裂术后的瘘孔率,其瘘孔发生率与患儿性别、体重、手术年龄、术前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感染、术后体温等因素关联不大,与术者的年资和腭裂的不同类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目的是评价一组腭裂患者行上颌骨前移术前和术后一年的腭咽孔大小。观察上颌骨前移量与腭咽孔大小改变之间的关系,软咽长度/咽深度比值预测术后腭咽功能的合理性。材料和方法对24例做过腭裂修补术的患者行上颌前移手术,随访至少一年。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14~32岁,平均17.1岁。4例为双侧完全性腭裂,20例为单侧完全性腭裂。单侧裂者行Le Fort-l downfracture手术,双侧裂者行蒂在前的截骨术。全上颌骨前移后的缺隙用自体骨移植。腭咽孔大小采用Warren和Dubois(1964)法测量。用两根咽鼓管  相似文献   

4.
小儿腭裂整复术体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儿腭裂整复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术后喉水肿和术后腭瘘孔。其发生原因除与手术及麻醉技术有关外,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手术体位。本文总结607例腭裂整复术体位及术后并发症,重点探讨合理选择腭裂手术位,讨论各种不利体位对腭裂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连续动态观察狗头颅侧位和上下位定位X线片的方法,观察比较了正常对照组、腭裂组、腭裂两瓣法修复组和全裂隙植骨修复组的上颌骨长、宽、高三维方向上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腭裂和腭裂修复术后的上颌骨自身增长率的显著性改变始于术后2-4周,在术后18周结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前颌骨的运动轨迹亦不同,揭示鼻中隔软骨的生长方向和前颌骨对上颌骨生长力传导的异常改变可能是腭裂和腭裂修复术上颌骨生长畸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早期腭裂修复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婴幼儿腭裂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2例腭裂患儿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腭裂修复术,按年龄大小分为早期组,延迟组及晚期组,对比观察术中、术后情况,并对157例患儿定期随访3~4年。评价各组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儿均能耐受麻醉及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早期组术中出血少,术后反应小,瘘孔率低,语音恢复好,对上颌骨发育无明显影响。结论:在麻醉、术后护理及手术技术条件具备下,早期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唇裂修复术后上唇压力对腭裂上颌骨复合体的影响.方法:对一位14岁单侧完全性腭裂的患者的头部作连续冠状扫描.应用DICOM技术获取扫描图片并采用图像处理软件和工程建模软件对患者的上颌骨复合体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模拟正常上唇的压力对上颌骨复合体进行加载工况.结果:模型显示在相当于两侧眶下区、牙槽突前段以及翼突下端有应力集中区.健侧上颌骨段的变形大于对侧,导致健侧梨状孔缘成为剪应力集中区域.模型向后、向下移位,牙槽突裂隙缩小.结论:腭裂上颌骨模型在受力后的表现与临床上的唇裂术后腭裂上颌骨观察到的变化一致.所建立的模型研究为临床唇腭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对上颌骨发育影响较小且具有良好腭咽闭合功能的腭裂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岛状颊黏膜肌瓣术,共修补37例腭裂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随诊1~3年,语音清晰度满意,无腭瘘发生。结论: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岛状颊黏膜肌瓣术较好地恢复了腭帆提肌正常的解剖结构和位置,获得了良好的腭咽闭合,有效降低了腭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术。  相似文献   

9.
腭裂植骨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了寻找拮抗腭裂及腭裂修复术后上颌骨生长抑制的方法,本研究观察了早期延期全裂隙植骨修复动物腭裂模型后,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用40只狗作实验动物,分成正常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实验组I外科手术造成右侧完全性腭裂,实验组Ⅱ手术造成右侧完全性腭裂后用两瓣法修补裂隙,实验组Ⅲ手术造成右侧完全性腭裂后用自体肋骨移植并用两瓣法修复裂隙。观察了上颌骨长、宽、高、后面长、宽及鼻中缝与额骨中垂线的夹角变化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的延期腭裂全裂隙骨移植修复术在拮抗裂隙和裸露骨面对上颌骨横向生长致畸作用的同时,可以诱发新的上颌骨畸形。结论提示临床选用这一修复方法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采用双颊肌黏膜瓣修复的大龄宽大腭裂患者的语音效果和上颌骨发育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手术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12例大龄宽大腭裂患者为试验组,采用软腭后退双颊肌黏膜瓣修复;同期选择20例腭裂患者为传统手术组,采用常规双瓣法加软腭肌功能修整术进行整复;另外选择30例非唇腭裂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专业语音和临床语音评价方法比较腭裂患者术前和术后5年的语音效果;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应用头影测量方法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5年的上颌骨发育情况;并将2组腭裂患者术后5年的语音和上颌骨发育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伤口均达到一期愈合;随访5年,张口度正常,硬软腭部无继发穿孔,原手术区域组织松软,组织瓣较腭部组织色泽红润。试验组术后语音效果优于术前,也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上颌骨发育情况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软腭后退双颊肌黏膜瓣法修复大龄宽大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改善效果较好,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较小,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腭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琳  马莲 《广东牙病防治》2005,13(4):307-308
唇腭裂患者因先天发育或早期唇腭裂手术继发上颌骨三维方向上的发育不全及牙颌面畸形,文献报道较多。大量的临床与动物实验表明,医源性因素是导致腭裂患者术后上颌骨生长发育受限的主要因素,唇腭裂术后上颌骨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限制,牙弓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例较高。如何解决腭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仍是唇腭裂治疗的热点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腭裂术后继发的严重上颌骨后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0例腭裂术后继发严重上颌骨后缩畸形的患者,术前常规行头影测量和模型外科设计;手术采用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4例使用颅骨支抗外置式牵张器,其余患者采用内置式牵张器进行骨牵张术;术后延迟期为7d,牵张节律为0.8—1mm/d,2—4次/d,牵张结束后固定8-12周。结果:术后伤口一期愈合,牵张过程顺利,最大牵张距离为22mm,最小距离为15mm;患者的面形得到明显改善,未出现畸形愈合或骨不连接等并发症。结论:牵张成骨技术应用于腭裂术后继发的严重上颌骨后缩畸形,不需要植骨,可有效地达到上颌骨前徙、明显改善面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腭裂植骨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了寻找拮抗腭裂及腭裂修复术后上颌骨生长抑制的方法。本研究观察了早期延期全裂隙植骨修复动物腭裂模型后,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用40只狗作实验动物,分成正常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实验组I外科手术造成右侧完全性腭裂,实验组Ⅱ手术造成右侧完全性腭裂后用两瓣法修补裂隙,实验组Ⅲ手术造成右侧完全性腭裂后用自体肋骨移植并用两瓣法修复裂隙。观察了上颌骨长,宽,高、后面长、宽及鼻中缝与额骨中垂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颌骨矢状向的生长发育。方法:混合牙列期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16例,16岁以上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25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分析矢状方向的线距和角度:分别以相应年龄段的单纯腭裂术后患者、非唇腭裂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SPSS11.0软件包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混合牙列期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仅表现为上颌骨长度缩短,而16岁以上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除了上颌骨长度缩短外,还表现为上颌骨位置相对后缩,存在明显Ⅲ类倾向。结论: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上颌骨发育存在缺陷,随年龄增长,畸形加重。  相似文献   

15.
头影测量的应用日趋普遍,但是,对于腭咽部X线解剖结构的测量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本文对88名正常人,17名Ⅲ度腭裂修补术后病人及10名先天性上颌骨发育不全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人的头颅侧位片上腭咽部X线解剖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三组的SN—PNS和ANS—PNS—u角之间无显著差异;腭裂组软腭长度明显减小,而其余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腭裂组与正常人组的咽深度无显著差异,而非腭裂组病人的咽深度则明显小于其他两组。因此在腭裂术后病人腭咽闭合功能不佳的情况下,采用整个上颌骨前移来矫治上颌骨发育不全是不恰当的,应考虑选用上颌骨前份截骨术.  相似文献   

16.
对 19例接受二期齿槽裂植骨术的患者作回顾性纵向头影分析研究 ,与配对对照组相比 ,上颌骨发育无显著差别腭裂患儿行二期齿槽裂植骨术后上颌骨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在双侧腭裂修复术中凿断翼钩与否,术后患者的上颌骨发育情况.方法选择在3岁以内做双侧腭裂修复手术,术中不凿断翼钩的患者16例,编入试验组.另再选择3岁以内做双侧腭裂修复手术,术中凿断翼钩的患者10例,编入对照组.两组的年龄范围9~12岁,术后追踪9~10年.拍摄每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并作头影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上颌骨发育情况.结果两组的上颌骨都有明显的矢状向发育不足,下颌骨发育基本正常.测量上颌骨发育的各项目(SNA、A-NP、PP-SN、ANS-FHp、Ptm-A等)的组间差别不明显,说明手术中有无凿断翼钩,对患者的上颌骨发育并无影响.结论在双侧腭裂修复手术中,有无凿断翼钩,对患者的上颌骨发育并无明显影响,但不凿断翼钩有利于保护腭帆张肌,同时也能减少手术创伤,简化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腭裂整复术的时间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面部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13岁以上的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为试验组,根据腭裂整复术的时间将其分为4岁前行腭裂整复术、4~7岁行腭裂整复术、7岁后行腭裂整复术。另选择38例年龄和性别与试验组相当的无裂者为对照组。通过测量颅颌面三维方向的26个指标对4组的面部形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岁后行腭裂整复术者较4岁前行腭裂整复术者ANS点突度(Ba-N-ANS,Ba-ANS)大,Y轴角小,7岁后行腭裂整复术者较4岁前行腭裂整复术者上颌骨矢状向长度(A-PMP)及上颌基骨矢状向长度(ANS-PMP)大,7岁前修复腭裂者下面高(ANS-Me)较无裂者小,7岁后修复者与无裂者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上颌骨生长发育期间的腭裂整复手术都会对患者上颌骨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晚行腭裂整复术者较早行腭裂整复术者有较好的下面高、上颌突度、上颌矢状向长度和下颌骨生长方向,即较晚行腭裂整复术者有较好的颅面部矢状向形态。  相似文献   

19.
婴儿期腭裂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婴儿期外科治疗腭裂的经验。方法:回顾近6年531例2~12月各型腭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与裂隙程度有关(均F<0.05);与传统大于周岁行腭裂手术的患儿相比,婴儿期手术失血少,而术后出血发生率、手术时间、死亡率两者无差别;婴儿期手术也不会增加术后瘘孔发生率,但术后呼吸道梗阻率略高。结论:掌握好适应证及电外科技术,婴儿期腭裂手术是一种安全、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较为常见的先天发育畸形,约有25%的患者唇腭裂修复术后有不同程度的上颌骨发育不良。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采用上颌骨Le Fort Ⅰ、Ⅱ型截骨术后前徙上颌牙骨段矫治上颌骨发育不良。但传统正颌外科术中上颌骨前徙距离大于8mm时,术后复发率显著增高;同时由于腭裂修复所导致的腭部瘢痕使上颌骨前徙量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