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口腔医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中医学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秦汉以前这是中国口腔医学的起源时期,对牙齿的发育、生理、病理、症状、病名、病因、治疗方法、方剂药物,以及口腔疾病的预防等方面,都有极为丰富的记载。我国古代对于口腔疾病的认识和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三世纪殷王武丁时代。据甲骨文记载,当时口腔疾病大致分为疾口、疾齿、龋齿、疾舌、疾音等项。以龋齿的记载而言,以前认为始自汉初,但现在根据甲骨文的刻辞可提前到殷代(公元前1766—1154年)。国外对龋齿的最早记载:埃及在公  相似文献   

2.
张景岳博学多识,著述等身,其学术思想源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并继承金元四大家等诸家学术精粹,对男科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亦有擅长之处。其对男性诸疾之病因病机进行深入探讨,指出阴阳、脾肾之重要性,并创制左归丸、右归丸等名方,治疗男科诸疾均有效验,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源于一种直接的感觉。甲骨文中的病名多是根据某一部位生理功能失常命名的,如疾首、疾耳、疾口、疾齿、疾自(鼻)等等。《说文解字》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其中记录了许多种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及流行病等,仅《说文解字·疒部》就解释了102个与疾病相关的文字。《说文解字·疒部》:“疒,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是病痛或患病的表征;“疾,病也”;“病,疾加也” 〔1〕。英文用disease表达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脏病heart disease。从字源来说,dis 有“相反”之义,ease则为“安乐”之义,所以disease义为“不安乐”。从前指“不愉快的事情”,后来特指“疾病” 〔2〕。用disorder (dis + order) 表达身体、精神的“失调”,即轻微的疾病或身体不适。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癫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癫痫病,中医称为痫证。《内经》中有癫疾、痫厥、痫瘛等记载,一般中医文献上有惊痫、风痫、痰痫、肺痫和食痫等称。一、病因病理祖国医学对于癫痫病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有“二阴急为痫厥”的论述。二阴指手少阴心经,这就指出了此病与心经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李时珍是我国十六世纪的伟大医学家、药物学家和植物学家,他所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对临床各科也有一定建树。从《本草纲目》中有关章节内容来看,李氏在口腔医学上的贡献也是比较突出的。对口腔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方面的认识李氏在《本草纲目》卷四"百病主治药"篇中,把口腔科疾病归纳为"唇""口舌""牙  相似文献   

6.
邵铭 《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2):16-17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早期肝硬化属中医“症瘕”、“积聚”、“黄疸”等范畴。《难经·五十六难》云 :“肝之积名曰肥气 ,在左胁下如覆杯 ,有头足……”。虞搏《医学正传·或问》说 :“大凡腹中有块 ,不问积聚症瘕 ,俱为恶候 ,切勿视为寻常等疾 ,不求医早治 ,若待胀满已成 ,胸腹  相似文献   

7.
王以胜 《河南中医》2000,20(1):59-59
祖国医学有“百病兼痰”之说,笔者习医30余年,从文献学习到临床实践,深以为然,确认此说为至理名言。中医对疾病疫症的认识有几千年历史,自西周以降即有记载,到惊问·评热病论篇》描述“积饮心痛”和“劳风”等疾病疫症后,临寒杂病沧江提出“寒疾结胸”、“热疾结胸”以及痰浊疾阻胸阳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砖列“痰饮病候”、“诸疾病候”,最早提出了疾铁分类和“疾厥头痛”,实为“百病兼疾”之先声,为中医疾病学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宋代严用和说:“人之气道贵平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疾饮之患。调援失宜,气造闭塞,水饮停…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对黄疸型肝炎的认识:中医对黄疸的认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就有了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目黄者曰黄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灵枢经·论疾诊尺篇》说“耳痛而色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以后如《金匮要略》有五疸;《诸病源候论》有九疸候,并附急黄、劳黄等十多种不同的病型;《外台秘要》诸黄方中有急救黄方;《圣济总录》载有36黄的症状和治疗。金元以后,各家皆有发挥,使后世对黄疸的认识日趋完善。但中医所记载的黄疸,可能包括一切能够出现黄疸的疾病,故在指导临床工作中,也出观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本篇论述范围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本病发病较急,病势凶猛,病情复杂,需要早期积极恰当治疗。否则易致病势缠绵,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9.
《内经》对徐疾补泻手法,在《灵枢》和《素问》中分别予以不同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而《素问·针解》却用“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疾按之”述之。对于第一段经文,《灵枢·小针解》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内经》“疾”、“病”意义的辨析 ,发现“疾”的用例符合《说文》“疾 ,病也”之释义 ,“病”的用例不支持《说文》“病 ,疾加也”的解释。进而探讨了《说文》“病 ,疾加也”的诠释条件 ,对古汉语界疾轻病重的观点提出了改正意见。由此提示 :研究先秦两汉语言 ,不能忽视当时丰富的医籍词语。  相似文献   

11.
《内经》疟病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经》中称“疟”有“温疟”、“风疟”、“疟寒之疾”,并认为疟的发生与风邪和寒邪密切相关。《素问·疟论》根据疟病寒热发作的先后和有无分为寒疟、温疟、瘅疟。《素问·刺疟》还有足六经之疟、五脏疟和胃疟的“十二疟”之别,针刺治法亦各异,可见《内经》中关于疟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病、证、症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伤寒论》病、证、症的层次结构,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1.病、证、症的概念 从《伤寒论》病、证、症概念来看,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辨别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内经》“疾”、“病”意义的辨析,发现“疾”的用例符合《说文》“疾,病也”之释义,“病”的用例不支持《说文》“病,疾加也”的解释。进而探讨了《说文》“病,疾加也”的诠释条件,对古汉语界疾轻病重的观点提出了改正意见。由此提示:研究先秦两汉语言,不能忽视当时丰富的医籍词语。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对癌瘤的认识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殷虚甲骨文中就记有“癌”的病名。在公元前12世纪的《周礼》一书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医学分科的情况,“凡民之有疾者,分而治之”。其中设有“疡知”专科,“掌管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诸病源候论》的眼科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一书,由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等撰,成书于大业6年(公元610年),全书论及临床各科疾病凡1739候,其中眼科病候50种(计《目病诸侯》中38种,《小儿杂病诸疾》中5种,《妇人杂病诸侯》、《妇人产后诸候》、《虚劳诸候》、《伤寒病诸候》、《时气病诸侯》、《热病诸侯》、《温病诸侯》中各1种),反映了隋代的眼科发展概貌,对中医眼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其影响所及,至今犹存。病候的认识《病源》记载的眼科病症,有不少属于  相似文献   

16.
读刘沛然老师“忌食之回顾”(载《黑龙江中医药》年第一期,以下简称忌食)一文,有所收益,但对其主要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故略书浅见,与刘老商榷,不妥之处,不吝指教。一“忌食”一文考证,“禁忌古之无有。”并引证《礼记·曲礼上》“有疾则饮酒食肉”,《丧大纪》“有疾食肉饮酒可也”、《丧服四制》“老、病,不止酒肉”,《素问》“美其食”、“食养尽之”,《难经》“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等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的理解感到有困难。笔者认为其中的“有”通“又”,所谓“阴有阳疾”,即为“阴又阳疾”,指寒热象不明显或寒热夹杂的病证。特从历代文献的注释、“有”字的字义、足三里穴的主治等三大方面说明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医学源流问题上,长期流传着“三世医学”之说,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三版)也以此说立论,据说根据是《礼记·曲礼》及唐·孔颖达之注疏。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无论在原文引用和词语的分析认识上,都有欠妥之处,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首先,在原文引用上,是不实事求是的。我们先来看《礼记·曲礼》原文:“君有疾,饮药,医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里的  相似文献   

19.
“未病”一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句,一般都视作强调预防的名言。但是仔细推敲,从字面上看,已病不去治,未病倒要治,说是重视预防,意思虽然不错,但总有突兀、跳脱的感觉。《说文·疒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有轻重之别:“疾,病也。“”病,疾加也。”认为“疾”轻而“病”重。清代有位医家叫陆懋修,他依据许慎的这一说解,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指出“: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认作服药于未疾时,反谓药以治病,未病何以药为。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  相似文献   

20.
关于骨折的概念,古人很早就有认识。甲骨文有“疾骨”、“疾胫”等病名记载,汉·马王堆出土的医籍记载了“折骨”,至唐·《外台秘要》才有“骨折”的病名。骨折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骨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其实质为骨小梁发生断裂)。一、骨折的病因 (一)外因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打伤、压伤、枪伤、撞击伤等。多为横形或粉碎形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