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锴   《中国医学工程》2014,(6):73-73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非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2例非发育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应用后路显微内窥镜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单侧单间隙手术用时为25--40min,平均用时(30.4±4.5)min;术中出血量为10--40 mL,平均为(24.8±7.3)mL;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后评定结果:优36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5.2%。结论后路显微内窥镜具有操作简便、疗效佳、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安全可靠等优点,对于治疗非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绝对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腰背痛的原因之一。从广义上讲,腰椎管狭窄包括腰椎中央椎管和侧隐窝狭窄。从病因上又分为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和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后者的主要原因是退行性改变,中老年人常见。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定义为:腰椎中央椎管,侧隐窝因后天各种因素,包括退变、外伤、失稳等引起骨性或纤维结构异常,导致管径有效间隙减小,最终引起马尾神经根受压症状。  相似文献   

3.
腰部椎管、神经根通道和椎间孔的任何类型的狭窄统称为腰椎管狭窄。 Arnoldi等于1976年将腰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也叫发育性)、后天性两大类。 椎间盘的退化变性以及椎管四壁诸结构的继发改变,可使椎管中部,侧方,椎间孔狭窄或脊柱滑脱,这些统称为退化性腰椎管狭窄,在有些文献中也称腰  相似文献   

4.
<正>青壮年腰椎管狭窄除少数发育性者外,绝大多数为继发性改变所致,如继发于椎间盘的退变,椎间隙狭窄,韧带松弛,黄韧带肥厚(大于4 mm)及椎板增厚等[1]。而我科对26例青壮年腰椎管狭窄症病人行手术治疗,6例为椎间盘突出或黄  相似文献   

5.
<正> 下腰椎椎管狭窄原因很多.作者自1985~1996年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69例.其中经手术证实为单纯黄韧带肥厚致椎管狭窄23例;黄韧带肥厚合并椎间盘膨出或轻度中央型后突26例.作者将其归类为继发性软性腰椎管狭窄以区别于发育性(先天性)腰椎管狭窄,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男38例,女11例.年龄36~45岁,平均41岁.病程1.5~7.3年,平均2.6年.职业  相似文献   

6.
Zhang L  Ying M  Dang GT  Wa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5):3193-3196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出现脊髓型颈椎病高发倾向的发病机制以及这两种疾病的内在联系。方法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其颈椎侧位x线片上进行颈椎管测量,并计算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其中男性23例,女性45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50.0岁。将测量的411例正常人颈椎侧位x线片椎管矢状径结果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781,女性为0.807;而正常对照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874,女性为0.968。两组相比,无论男女,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为C3~C7节段均低于其相应的正常对照组(均P〈0.0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有27.9%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高于正常人中可以有10%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比例。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加易于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7.
<正> 自Verbiest首先报告一组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以来,椎管狭窄症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献中不断见报道。但是,对其定义、成因等仍有分歧意见,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青医附院1975~1981年间和西医大一附院1975年以来,共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症83例,其中退  相似文献   

8.
Verbiest于 195 4年发现在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由于马尾神经受压出现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neurogenicintermittentclandication ,NIC)。 7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CT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 ,人们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逐渐深入 ,发现腰椎管狭窄症大多为获得性 ,包括中央管狭窄和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特殊主诉或称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一直为临床工作者所重视 ,有关这一方面的报告很多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 ,在病理生理方面 ,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而在诊…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原发或继发因素造成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内变窄,导致马尾神经和(或)神经根受压,出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腰腿痛[1].腰椎管狭窄可分为先天性(发育性)和后天性(继发性)两种.随着社会老龄化不断进展,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由脊柱退行性变(即老化)所引起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也越来越多,约占各种腰椎管狭窄症的70%.  相似文献   

10.
Epstein认为[1] ,腰椎管狭窄症可因发育性或退变性所致。并指出神经根嵌压于侧隐窝亦可引起根性神经痛。以后 ,人们逐渐认识到椎管狭窄是指各种形式的椎管、侧隐窝、椎间孔的狭窄 ,包括软组织病变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的狭窄。为探讨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 ,本文将我院近 5年来手术治疗 34例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本组 34例中 ,男 2 2例 ,女 12例 ,年龄 2 5~ 6 5岁 ,病程 6个月~ 15年 ,有外伤史者 4例 ,伴腰椎间盘突出 14例 ,伴腰椎管 (中央管 )狭窄 6例。1.2 临床表现特点 见附表附表  3 4例患…  相似文献   

11.
腰椎管狭窄症系腰椎管、神经根管、神经孔的狭窄,产生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的压迫症状。是顽固性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手术疗效较好。1954年 H.verbiest 报导七例,描述了腰椎管狭窄症的症状;1973年 M.A.Nelsone 在九例手术中证实本病的原因是腰椎管狭窄造成马尾神经受压;1977年Verblest 有147例的治疗报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42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依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传统组(n=21)和微创组(n=21),对两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别实施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结果传统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与微创组相比,差异较大,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且微创组优于传统组。结论相较于实施传统手术,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其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竞 《海南医学》2003,14(8):84-85
目的 总结分析临床病例,探讨系统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护理。方法 方法在1997~2002年期间。配合我院脊柱外科20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8~72岁,平均48岁。病变位于L3~S1。单纯腰椎管狭窄8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1例。所有病人均行腰椎管环形减压手术。对于手术前中后的护理方法进行了规范的总结与分析。结果 20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均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对于术前充分的收集病人资料并进行规范的分析是手术成功配合的关键。术后的康复锻炼是巩固手术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老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37例腰椎管理狭窄患者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结果 全组37例,优26例,良6例,好转5例,优良率86.5%。结论 中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与软组织性狭窄、黄韧带肥厚有关,手术彻底解除压迫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至2013年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探讨其手术方式及适应症。方法随访80例手术治疗5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女36例,男54例,平均年龄65.6岁,应用VAS评分,对其进行术前、术后进行评分。结果术后效果优良率87.3%。结论对于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严格把握好手术适应症机预防好术后并发症,手术是解决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李乐安  肖巍 《海南医学》2002,13(2):59-61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属于后天获得性腰椎管狭窄的一种类型 ,也是腰椎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我国目前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逐渐趋向于以小开窗来达到减压的目的 ,以免术后出现不稳情况 ,但对于已经伴有退变性不稳的开始进行融合手术 ,对伴有退变性脊柱畸形 (如侧凸 )的矫形则争论较多。1  单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一直采用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 ,长期随访观察 ,一些术后并发症如脊柱滑脱、顽固性腰腿痛、脊柱小关节骨折等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由全椎板切除引起的腰椎不稳也逐…  相似文献   

17.
1982~1990年治疗腰椎管狭窄102例,本文描述了腰椎管狭窄的病理变化,对腰椎管狭窄的分类、临床症状及手术选择进行了分析。根据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将椎管狭窄分为:原发性椎管狭窄,退变性椎管狭窄,神经根通道狭窄,腰椎滑脱椎管狭窄及其它。对腰椎管狭窄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5-01~2005-03间,对42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病例的诊断与手术治疗,并采用Nakai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4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病例通过双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经过平均1.8年的随访,以Nakai疗效标准评定,优良率达92.9%。结论重视腰椎间盘突出的同时有腰椎管狭窄并存的可能,双侧开窗减压+突出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疗效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潜行腰椎管减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多节段开窗潜行减压病例.结果:经术后随访5月~6年,平均3年6月,优:142例(66.7%),良:59例(27.7%),可:11例(5.2%),差:2例(0.9%),优良率为:94.4%.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行节段性开窗潜行腰椎管减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即可起到椎管彻底减压的目的,又尽可能保留了脊柱后部结构的稳定性及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退行性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中老年常见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改变、DLSS呈现多发、早发的趋势。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两者各有利弊。本文通过查阅总结近几年文献,就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