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郭茜  周新龙  尹丽明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2966-2967
目的:观察舒喘灵/氨茶碱口服配合辅舒酮吸入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疗效。方法:86例CVA患儿口服舒喘灵/氨茶碱+非那更(简称传统疗法),治疗2周有效的病例为传统组,再予巩固治疗2周,总疗程4周。无效病例随机分两组,一组予辅舒酮气雾剂吸入(简称吸入组),≤6岁患儿50μg,>6岁125μg,早晚各1次,视症状改善程度在1月或3月左右减量,给激素维持量,每晚1次吸入,总疗程3~6个月;一组继续予上述药物治疗,剂量不变(简称对照组),舒喘灵/氨茶碱用至咳嗽消失后2周停药,非那更再巩固2周。观察3组疗效。分别测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的肺最大吸气流速(PEFR)。随访复发及哮喘发生率。结果:86例患儿传统疗法2周,39例(45.3%)有效;吸入组在治疗后2周19例有效,1周时85例有效,3个月时全部有效,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VA患儿PEFR正常或下降不明显时传统疗法有效,但传统疗法对PEFR影响不大,亦不能减少CVA复发次数及降低哮喘转化率。对于传统疗法效果差、PEFR下降明显者应尽早吸入激素,不但可使咳嗽症状消失、迅速改善肺功能,而且减少CVA复发率及哮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哮喘幼儿吸入类固醇糖皮质激素(GC)——二丙酸倍氯松(BDP)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探讨我国哮喘幼儿吸入二丙酸倍氯松是否有引起骨质丢失的可能。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6年12月,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80例。对所选患儿随机分为吸入BDP组和对照组。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对入选患儿在用药期间就影响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常见三种因素-日光照射、饮食因素、体育活动进行调查,以了解这些因素在两组的均衡分布情况。χ2检验,评定所选对象的可比性。于用药前、用药6个月和12个月对两组患儿进行血碱性磷酸酶(AKP)、血钙(Ca)、血磷(P)、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PD/Cr)的测定。所有数据经Excel录入,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对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日光照射、饮食因素、体育活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这些因素在两组患儿中是均衡的。治疗前检测吸入BDP组与对照组患儿骨代谢指标血AKP、血Ca、血P、尿DP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前两组患儿骨代谢水平无差异;吸入BDP6个月、12个月后检测吸入BDP组与对照组患儿骨代谢指标血AKP、血Ca、血P、尿DP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长期吸入BDP不会影响哮喘患儿骨代谢水平。结论:长期吸入BDP对哮喘患儿骨代谢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孟鲁斯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效果及对肺功能、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更好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0例CVA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治疗2周后分别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参数,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8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肺功能参数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TGF-β和CRP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斯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CVA的效果明显,能显著改善患儿肺功能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覃敏  吴曙粤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567-2568
目的:探讨哮喘儿童缓解期吸入皮质激素(BDP)最小有效维持剂量。方法:将进入缓解期的哮喘患儿分成婴幼儿组和儿童组,每组再分两组,分别吸入不同剂量的BDP,观察长期缓解的效果。结果:婴幼儿组中吸入50μg/d与100μg/d,儿童组吸入100μg/d与200μg/d疗效无差异。结论:哮喘儿童缓解期吸入皮质激素最小有效维持剂量推荐为婴幼儿50μg/d,儿童100μg/d。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三烯拮抗剂对轻、中度哮喘患儿情绪状态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吸入普米克气雾剂200μg/次,2次/d;Ⅱ组:在吸入普米克气雾剂的基础上,口服白三烯拮抗剂扎鲁司特10mg,1次/d;Ⅲ组:口服扎鲁司特10mg,1次/d。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评定患儿焦虑、抑郁水平,并检测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4(L-4)的含量。结果:3组哮喘患儿治疗后焦虑及抑郁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II组患儿焦虑及抑郁的评分低于Ⅰ组和Ⅲ组(P<0.01);经治疗后3组哮喘患儿血清中的IFN-γ升高而L-4降低,治疗后II组的IFN-γ高于Ⅰ组和Ⅲ组、L-4低于Ⅰ组和Ⅲ组,而Ⅰ组和Ⅲ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扎鲁司特在改善哮喘患儿的焦虑及抑郁、调节Th1/Th2失衡方面的效果与吸入糖皮质激素相当,但与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时,则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戴勤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2960-2961
目的:采用对照的方法,观察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和免疫增强剂(参芪汤)对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善和预后。方法:101例咳嗽变异型哮喘患儿常规治疗后,将其分为转移因子+参芪汤治疗组和非免疫治疗对照组,并随访观察2年。结果:对照组复发率(44.12%)明显较治疗组(10.45%)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典型哮喘发生率明显较治疗组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CVA缓解期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和免疫增强剂(参芪汤),改善了CVA患儿的免疫功能,有效地控制其发展为典型哮喘,增强了患儿抗感染、抗过敏力度,降低气道高反应,从而有效地控制CVA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邓登  柯锋  何太平  方林彬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685-1686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哮喘患者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对短期(7 d)吸入二丙酸氯地米松7例(beclometha-sone,BDP 200μg tid,为二丙酸氯地米松组)或口服强的松8例(10~15 mg qd,为强的松组)的哮喘儿童(年龄11~14岁)以及非皮质激素治疗8例的哮喘儿童为对照组),吸入BDP 6例或口服皮质激素5例的成年哮喘患者(年龄20~40岁)以及非皮激素治疗5例哮喘成人患者对照组的血清骨钙素水平(osteocalcin)进行了自身对照研究。结果①在哮喘儿童中,治疗前3组患者骨钙素差异无显著性。吸入BDP(24.99±4.71)μg/L或口服强的松(18.46±4.84)μg/L 1周后,血清骨钙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41±6.79)μg/L,P<0.05和P<0.01〕。吸入BDP前后骨钙素的变化值显著低于口服强的松前后骨钙素的变化值(P<0.01)。②在哮喘成人中,治疗后仅强的松组骨钙素水平〔(5.44±1.39)μg/L〕显著低于非激素组〔(7.05±3.53)μg/L,P<0.01〕。但BDP组治疗前〔(7.30±3.55μg/L)〕与后〔(6.04±2.83)μg/L〕血清骨钙素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外,还对长期(2个月)吸入小剂量BDP(200μg每日1次或2次)的患者进行了配对对照研究,发现吸入BDP 2个月后患者骨钙素[(28.54±5.24)μg/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3.33±4.24)μg/L,P<0.05〕。结论提示吸入或口服治疗量的皮质激素可使骨钙素下降,有可能导致骨形成的抑制。但它的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感染(MP)的关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96例为观察组,96例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应用间接血球凝集法测定两组患儿MP-IgM,观察组MP-IgM阳性者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40例,阳性率为41.7%;对照组MP-IgM阳性14例,阳性率为14.6%。40例CVA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总有效率92.5%(37例)。随访6~24个月,仅1例轻度咳嗽发作。结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CVA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分析患儿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组按照儿童CVA防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两组患儿均应用间接血球凝集法测定MP-IgM,并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MP阳性率为41.9%,对照组的阳性率为1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P-IgM阳性与阴性患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感染与变异性哮喘密切相关,可诱导CVA的发生与发展,MP感染的CVA患儿在CVA防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血清骨保护素(OPG)、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9年7月诸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VA患儿65例、典型支气管哮喘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并分别设为CVA组和哮喘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为对照组。分别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测定并比较3组儿童血清OPG、IL-1β表达水平及肺功能,分析血清OPG、IL-1β表达水平与患儿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VA患儿发病的因素。结果 哮喘组患儿血清OPG表达水平[(47.83±7.54)pg/ml]显著低于CVA组[(52.14±8.86)pg/ml]和对照组[(60.03±10.12)pg/ml],IL-1β表达水平[(110.36±17.74)ng/L]显著高于CVA组[(88.58±12.55)ng/L]和对照组[(15.23±4.3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597、628.598,均P<0.05);且CVA组患儿血清OPG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1β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96、35.626,均P<0.05)。对照组儿童肺功能指标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及最大呼气流量(PEF)均明显优于哮喘组和CVA组,且CVA组患儿FEV_(1)、FVC及PEF均明显优于哮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VA组患儿血清OPG表达水平与FEV_(1)、FVC及PEF均呈正相关(r=0.562、0.601及0.521,均P<0.05);血清IL-1β表达水平与FEV_(1)、FVC及PEF均呈负相关(r=-0.525、-0.579及-0.487,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OPG表达水平为CVA患儿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IL-1β表达水平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VA患儿血清OPG表达水平降低,IL-1β表达水平升高,二者均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其检测有望为临床治疗儿童CVA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RSV抗体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接受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的婴幼儿患儿120例和对照组100例无相关呼吸道疾病婴幼儿的血清抗肺炎支原体(MP)抗体、抗肺炎衣原体(CP)抗体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观察组血清抗MP抗体阳性率最高,为35.83%,抗CP抗体阳性率最低,为22.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8,P<0.05;χ2=7.22,P<0.05)。②婴幼儿患儿各年龄段中MP IgM、CP IgM和RSV IgM分布情况,血清MP IgM和CP IgM阳性率在1~3岁组最高,RSVIgM阳性率30天~1岁组中最高。③抗RSV抗体在支气管哮喘中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5.56%,抗MP抗体阳性率在非典型肺炎中最高,为46.27%。④观察组患儿MP抗体、抗CP抗体和抗RSV抗体检测,单项指标的临床诊断实验评价抗MP抗体的敏感性和真实性最高,分别为37.66%和54.00%。结论:抗MP抗体、抗CP抗体和抗RSV抗体的检测是诊断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中重要的参考指标,对病因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从而对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潍坊医学院诊治的哮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在急性期治疗1周后行肺功能检查的患儿共576例,分为阳性组(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44例,阴性组(哮喘不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432例,对两组患儿肺通气功能检查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阴性组与阳性组组间对比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对比,用力肺活量(FVC)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两项指标,阴性组与阳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FEV1、PEF和MMEF 25-75、PEF25、PEF50各值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MMEF 25-75下降为主。2)阳性组组内对比根据支原体抗体滴度,将阳性组患儿再次分为高滴度组与低滴度组,将两组肺通气功能检查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肺炎支原体可降低哮喘患儿肺功能,且以加重小气道阻塞性病变为主,因此日后对合并支原体感染的哮喘患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到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小儿支气管哮喘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10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EOS)检测,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以及阴性率,研究组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阴性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PCT、hs-CRP、WBC、EOS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余晖  高晓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75-2176,2178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的发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某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45例为哮喘患儿组,选择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43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检测,常规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检测),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总IgE检测。结果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血清总IgE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7岁的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密切相关,应注意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变化及血清总IgE水平,以阐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病人采用回顾性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0例(包括肺炎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儿30例;正常对照组25例.抗凝静脉血、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ELISA方法检测血清总IgE.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低于支气管哮喘组(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水平增高,在持续性咳嗽和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贺临  陆敏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225-4227
目的:观察加用口服泼尼松片治疗与单纯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期中的疗效。方法:6个月~3岁婴幼儿支气管哮喘患儿4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n=24)与口服泼尼松组(B组,n=24),对照组为6个月~3岁的健康体检儿童(C组,n=20)。B组在常规GINA方案治疗的同时短期加服泼尼松片3~7天,1~2 mg.kg-1.d-1(总量不超过40 mg),分2~3次。治疗第3天,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3组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ELISA法检测血清IgE、IL-4水平。结果:哮喘患儿血清IgE、IL-4水平均明显提高。B组患儿疗效优于A组,其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及血清IgE、IL-4水平均低于A组(P<0.05),两组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服泼尼松片比单纯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疗效好,其原因为弥补了婴幼儿吸入治疗依从性差的缺陷,发挥了糖皮质激素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筛选出2018年10月-2019年9月于在我院进行诊治处理的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记录、对比两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血常规指标水平。结果对检测结果展开分析后可知,两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血常规指标水平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等血常规指标水平呈现明显的提升趋势(P<0.05),而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等血常规指标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P<0.05)。结论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指标会发生明显变化,对血常规指标进行监测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雪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21-152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10月住院的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0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检测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对比两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0例哮喘患儿中,有21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52.5%;而5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14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2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支原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论: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