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目的 探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术后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2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收治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的aSAH术后且行ICP监测及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检查患者,通过CT测量ONSD并记录ICP数值,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评价3名研究者测量ONSD的一致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ONSD与ICP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184名aSAH术后患者共282例次ONSD数值以及对应的ICP,ICP的中位数是12(9,18)mmHg(1 mmHg=0.133 kPa);ONSD的中位数是5.59(5.26,5.99)mm。3名不同研究者测量双侧ONSD的ICC分别为0.895(0.872~0.91...  相似文献   

3.
孙平 《中外医疗》2014,(31):164-16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该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循证护理组。运用循证护理方法,确定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护理支持,将循证护理组的12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与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的对照组120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临床效果良好,明显减少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是最常见的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幸存者患有严重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严重丧失工作及生活能力。目前,临床上常利用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量表、Fisher评分、改良Fisher评分等量表评估a SAH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由于a SAH后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早期预测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等并发症以及a SAH的临床预后具有挑战性,影像学在a SAH患者的早期评估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包括CT、经颅多普勒超声、CT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等,并且在评估并发症和预后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5.
张建民  王勇杰 《浙江医学》2023,45(14):1457-1460
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病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极高的致残和致死率,目前干预手段主要为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文就动脉瘤破裂治疗方式的选择、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介入抗血小板治疗和血流导向装置的安全性、复杂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础研究应用进展、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背景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等展开述评。  相似文献   

6.
甘露醇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降低颅内压(ICP)的渗透性脱水药物。由于甘露醇的应用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以及引起ICP增高的病因、性质、程度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其在降低ICP的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甘露醇在降低ICP应用时的时机、用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积水的类型、CT表现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984年6月至1997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1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情况,分别对动脉瘤发生部位、大小、SAH次数、Hunt-Hess分级和临床症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治疗后良好14例,轻残2例,重残2例,死亡3例。结论:脑积水是动脉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预后有直接的影响。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以脑室外引流治疗最为有效,慢性交通性脑积水的治疗以脑室腹腔分流为宜  相似文献   

8.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 )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由于SAH后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而导致脑脊液循环梗阻,出现的以脑室和(或)蛛网膜下腔的病理性扩张、脑实质相应减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以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脑积水是提高动脉瘤性SAH治愈率和降低并发症及致残率的关键.现对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并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洪新  韩淑萍  何能前 《四川医学》2003,24(12):1313-1314
微透析 (microdialylsis ,MD)是一种通过测量活体组织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进而分析组织局部代谢活动的技术。微透析系统的核心部件是探针 ,它的前端是一层半透膜 ,其直接与细胞外液接触 ,并允许小分子物质跨膜运动。半透膜后接一导管 ,其内有灌注液。通常为生理盐水、林格氏液或人造脑脊液。根据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原理 ,小分子物质通过半透膜在细胞外液和灌注液之间达到平衡。因此 ,只要测量灌注液就能得出该物质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微透析可使我们从生化角度来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动脉瘤破裂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脑监测设备逐步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中,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救治率.理想的脑监测设备应具备无创、定位准确、价格相对低廉、可进行连续性监测等特点.其中,脑氧监测仪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脑积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收的82例aSAH术后并发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各41例,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8%,...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液体管理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一部分。液体容量及液体类型与动脉瘤破裂后的病理生理相关。在本综述中,总结了关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传统3H疗法的利弊,强调了容量状态的评估和监测,以及进一步优化液体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尽管早前研究报道静脉应用硫酸镁可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延迟性脑缺血的发生率,但最新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Mees等比较硫酸镁与安慰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发现静脉应用硫酸镁无助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康复。该实验选取120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分为两组(其中1例治疗分配丢失):硫酸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不同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2009年1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首次CT分型、并发症及出院时MRS评分的情况,并对经DSA检查明确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动脉瘤直径、部位进行分析,对多发动脉瘤的性别、年龄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41,P=0.005;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628,P=0.000;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动脉瘤好发部位顺位为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以中小型动脉瘤多见,多发动脉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④2组患者并发症主要出现在CT分型2~4型中,2组患者出院时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76,P=0.003。结论非aSAH组患者具有以下特点: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经治疗后颅高压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短,再出血、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较少,死亡率较低,预后相对好。早期鉴别SAH是动脉瘤性还是非动脉瘤性临床较为困难。SAH患者有条件者应尽早DSA检查明确病因,对入院时CT分型≥2型的首次DSA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DSA排外“隐形”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9例PNSAH患者临床表现、CT特异性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19例病人全脑血管造影(CAG)和CT血管造影(CTA)无阳性发现;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再出血发生。结论:PNSAH是一种特殊类型SAH,提高对其认识。对临床治疗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高  席桂发 《浙江医学》2009,31(9):1191-119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hage,SAH)是指非外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为脑动脉瘤破裂,称为动脉瘤性SAH,约占85%。据统计,约20%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易于在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约有50%的患者死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IⅧ。同时,发生SAH后的脑血管痉挛是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袁峰 《疑难病杂志》2010,9(6):473-47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内科常见急症,近年来,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处理,笔者现对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纳入此研究领域中,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将研究情况纳入结果中。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中度残疾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收益率较对照组更低,负收益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可减轻临床症状,减少残废、死亡风险,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价值.方法:对经CT平扫明确诊断的自发性SAH 24例患者,在入院后均做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就CTA和DSA诊断作一比较.结果:24例CTA检查后22例共发现26个脑动脉瘤,CT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位置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以DSA作为金标准,CTA灵敏度92.86%,特异度100.00%.结论:CTA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危重患者早期病因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