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细胞角蛋白CK检测阴性淋巴结。结果  4 6例胃癌患者周围阴性淋巴结 6 2 4枚 ,4例患者 8枚淋巴结发现CK阳性细胞。弥漫型胃癌微转移率 (5 0 % )明显高于肠型胃癌 (4 76 % ) ,2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预后无关。结论  (1)胃癌周围阴性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灶 ,为准确的临床分期和制定辅助治疗方案提供可能 ;(2 )微转移与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方法 :用常规 HE和免疫组化 CK1 9检测 10 0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0 0例胃癌中 ,76例淋巴结明显转移 ,6例淋巴结微转移 ,18例无转移。在 P2 7Kip1 和 P5 3表达及 5年生存期上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组与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相反 ,微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因子 P2 7Kip1 和 P5 3蛋白表达和 5年生存期影响不大 ,依据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方法敏感可行 ,但对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免疫组化 (S P法 )检测了 40例胃癌组织中CD44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胃癌组织中CD44阳性表达率为 70 % (2 8/ 40 ) ,侵及浆膜层及浆膜外阳性率为 76 5 % (2 6 / 34) ,明显高于未侵及浆膜层者 33 3% (P <0 0 5 ) ,伴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 78 6 % (2 2 / 2 8) ,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33 3 % (P <0 0 1)。结论提示CD44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对评估胃癌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存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p53、c-erbB2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人胃癌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 (IAP)家族的生存蛋白 (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与 p5 3和c 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5 6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及 2 0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survivin和 p5 3、c erbB2的表达。结果  2 0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survivin的表达阳性 1例 ,阳性率为 5 % ;5 6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 2 7例 ,阳性率 4 8.2 % ;5 6例胃癌患者c erbB2阳性率 35 .7% (2 0 / 5 6 ) ,p5 3阳性率39.3% (2 2 / 5 6 )。survivin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级等无明显相关性 ,而与肿瘤Lauren组织分型相关。survivin阳性率在肠型胃癌 (2 0 / 32 ,6 2 .5 % )中显著高于弥漫型 (7/ 2 4 ,2 9.2 % ,P <0 .0 5 )。survivin在c erbB2阳性和阴性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 80 % (16 / 2 0 )和 30 .6 % (11/ 36 ) ,两者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survivin在 p5 3阳性和阴性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 6 8.2 % (15 / 2 2 )和 35 .3% (12 / 34) ,两者比较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胃癌患者survivin高表达导致的凋亡抑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survivin表达与胃癌中 p5 3和c erbB2异常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5.
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通过 2 6例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瘘 (LF)的治疗 ,分析原因与处理方法。结果 术后LF发生率为 7 6 % ,胃癌术后淋巴瘘中 ,早期肠内营养组 (14 2 9% )高于非肠内营养组 3 70 % (P <0 0 1) ;肿瘤分期pTNMⅢ (11 95 % )期高于Ⅱ期 7 94 % (P <0 0 5 ) ,Ⅱ期 (7 94 % )高于Ⅳ期2 0 8% (P <0 0 1) ;D2 以上术式 (11 0 5 % )高于D2 术 4 2 3% (P <0 0 1) ;胃中、上部癌 (11 80 % )高于下部癌 3 0 5 %(P <0 0 1) ;淋巴结转移组 (9 5 9% )高于未转移组 4 0 7% (P <0 0 5 )。本组病例均经非手术治愈 ,无 1例手术 ,绝大多数于 2周内恢复 ,最短 6天 ,最长 5 0天 ,平均 12 7天。结论 D2 及D2 以上术式、pTNMⅡ、Ⅲ期、中上部癌、淋巴结转移、术后早期EN是胃癌术后LF的危险因素。LP宜保守治疗 ,勿急于手术。  相似文献   

6.
CK-19抗体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角蛋白 19(CK 19)抗体在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5 0例肺癌患者的 10 6个常规病检阴性的淋巴结进行检测 ,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结合术前血浆肿瘤标志物浓度 ,计算出微转移危险因子 (MRF)计分。结果 CK 19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为 11 3% (12 / 10 6 ) ,阳性病例的比例高达 2 4 %(12 / 5 0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解剖定位 (左 /右肺 )、大小与淋巴结微转移有关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淋巴结微转移的危险因子包括肿瘤解剖定位 (左 /右肺 )、大小 ,OR值分别为 1 75、 2 31。当MRF≥ 3时 ,6 2 5 % (5 / 8)发生微转移 ,而MRF <3时 ,仅 8 3% (1/ 12 )发生微转移 ,P <0 0 5。结论 CK 19抗体是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指标 ,当MRF≥ 3时应注意阴性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m2 3 H1基因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 (ISH)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检测nm2 3 H1在 2 7例胃癌及相应的胃正常粘膜组织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nm2 3 H1mRNA及蛋白在胃癌及相应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nm2 3 H1mRNA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 .0 1) ;nm2 3 H1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表达阳性率为 2 6 .8% ,显著低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表达阳性率83 % (P <0 .0 5 )。nm2 3 H1mRNA及蛋白在有浆膜浸润 (T3、T4 )胃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无浆膜浸润 (T1、T2 )的胃癌 (P <0 .0 5 )。结论 :nm2 3 H1基因表达与胃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在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探讨在结肠癌肿瘤免疫方面的作用。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 31健康人和 4 3例结肠癌患者血清NO水平。结果 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NO含量 (116± 10 5 ) μmol/L显著高于健康人 (5 1 4 3± 16 2 ) μmol/L ,两者比较为P <0 0 5 ,结肠癌者术后 3天的血清NO含量为 (6 8 1± 5 4 3) μmol/L ,与术前组相比明显降低 (P <0 0 5 ) ,但术后 7天 (10 9 2± 79 8) μmol/L上升到接近术前水平 (P >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组 (87 0± 6 5 8) μmol/L ,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10 8 9± 6 8) μmol/L(P <0 0 5 )。结论 NO可能在分子水平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在消化道肿瘤 ,尤其是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胃癌、食管癌、大肠癌和良性对照组织标本中EGFR的含量进行定性检测 ,观察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1)在良性对照组中 ,EGFR的表达率为 2 3 0 8% ,明显低于各肿瘤组 (P <0 0 1)。(2 )在胃癌组、食管癌组和大肠癌组中 ,EGFR的表达率分别为 49 0 9%、6 5 0 0 %和 5 6 2 5 % ,相互之间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5。 (3)EGFR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和大体分型无关 ,同时也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其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 (4)EGFR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 (P <0 0 5 )。结论 :EGFR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趋势 ,可作为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的有益指标。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nm2 3在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 (89例 )和不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 (12 7例 )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并同时测定各组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面积。结果 ,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中nm2 3高表达数量 (4 3/ 89)比不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 (118/ 12 7)明显减低 (P <0 .0 1) ;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微血管密度为 5 0 .8± 2 1.8、微血管面积为 2 382 8.0± 9817.3;不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微血管密度为 34 .1± 19.3,微血管面积为 10 0 5 2 .9± 6 0 38.7,二组有显著性差别 (P <0 .0 1)。  相似文献   

11.
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 PCR方法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之淋巴结微转移 ,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同时探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CEAmRNART PCR方法分别检测 11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 2 0 5枚淋巴结。结果 :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出 18枚 (8.8% )微转移淋巴结 ,而CEAmRNART PCR法共检出 46枚 (2 2 .4% )微转移淋巴结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11例患者中有 6例存在淋巴结微转移 ,此 6例患者的重新TNM分期均有所上升。随访中发现有 2例微转移阳性患者分别于根治术后第 6、9个月出现复发。结论 :应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CEAmRNART PCR法可以检测出常规病理检查遗漏的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灶。而且RT 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较免疫组织化学法更为敏感。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 ,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李培武  王先坤  寇治民  张有成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41-11,431,145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联检在诊断胃癌阴性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鼠抗人细胞角蛋白(CK)-19单克隆抗体,鼠抗人上皮膜抗原(EMA)单克隆抗体,鼠抗人癌抗原CA72-4(TAG-72)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5例可切除性胃癌患者的385枚阴性淋巴结进行微转移阳性表达检测,对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统计。结果:三种单克隆抗体联检出17例(26.2%)胃癌的33枚(8.6%)淋巴结有微转移。弥漫型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度(38.9%)明显高于肠型胃癌(10.4%)。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侵袭胃壁深度有关。有微转移的5年生存率(65.3%)明显低于无转移者(87.4%),预后较差。结论:单克隆抗体联检可以提高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度,提高临床病理分期准确性,指导术后综合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选用细胞角蛋白CK19、细胞角蛋白CK20及CD44v6检测43例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的胃癌周围转移淋巴结453枚。结果 43例胃癌患者中16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7.2%)。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P<0.05),且PT3、PT4患者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低分化程度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程度癌(P<0.05)。微转移检测使28.1%的胃癌重新分期。结论 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胃癌的微转移检测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指导临床治疗及对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淋巴结转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切取淋巴结1225枚,每例平均切除13~49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同步检测细胞角蛋白20(CK20)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对比分析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呆:IHC和RT-PCR法检测淋巴结的转移率从HE染色的74.5%分别上升为83.6%和90.9%;IHC和RT-PCR法检测微转移度分别为7.4%和17.3%;经IHC和RT-PCR法检测重新分期率分别为20.0%和40.0%;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与肿瘤大小、部位无关,与肿瘤Lauren分型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肿瘤Lauren分型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IHC和RT-PCR法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手段,能够准确判断临床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微转移与胃癌的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的凋亡与增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状态的变化,探讨其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58例胃癌、27例癌前病变和15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状态。结果 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胃正常粘膜和胃癌前病变组织(2.8%,6.3%,12%,P<0.05);胃癌前病变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在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凋亡/增殖比率呈递减趋势而细胞增殖指数则呈递增趋势(P<0.05);细胞凋亡指数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转移状况无关(P>0.05),细胞增殖指数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转移状况无关(P<0.05)。结论 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失衡可能是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凝集素受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凝集素受体的检测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亲合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onperoxidasecomplexABC) ,对 5 5例胃癌的 376个淋巴结进行生物素化凝集素 (Biotion -PHA)的标记。结果 HE染色检测 86个淋巴结有肿瘤转移 ,且PHA标记亦阳性。但另外检测出 39个淋巴结有微转移。进展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胃癌 (P <0 .0 5 ) ,且弥漫型胃癌中淋巴结微转移高于肠型胃癌 (P <0 .0 5 )。结论 应用PHA作为探针来检查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其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 ,并有助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廖海涛  刘立义 《广西医学》2002,24(6):771-773
目的:探讨P-耐药糖蛋白(P-gp)和P53、mdm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79例胃癌进行P-gp、P53、mdm2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P-gp、P53及mdm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0.5%(32/79)、58.2%(46/79)、15.2%(12/79);P-gp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P53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dm2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gp过表达与P53过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mdm2过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P-gp、P53及mdm2蛋白多并存于胃癌组织中,可为临床判断病人耐药程度、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生存素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生存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1 0 5例胃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 ,分析生存素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胃癌组织中生存素表达的阳性率为4 7.6 %。生存素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性 (r分别为 :0 .2 83,0 .2 30和 0 .2 34,P<0 .0 5 ) ,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Borrm ann分型及组织分化未见相关。生存素表达阳性者的 5年生存率 (30 .0 % )明显低于表达阴性者 (5 6 .4 % ,P=0 .0 0 7)。Cox回归模型显示 ,生存素表达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 (P<0 .0 5 ) ,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生存素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 ,且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9.
CD4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胃癌CD44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研究110例胃癌手术标本中CD44的表达。结果胃癌原发灶中CD44表达阳性率为53.64%(59/110);CD44表达与癌组织浸润胃壁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否及胃癌临床病理学分期的进展呈密切正相关(P<0.05)。CD44表达阴性组患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CD44表达阳性组(P<0.01)。结论CD44可能参与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CD44表达阴性患者预后好。检测胃癌CD44的表达,有助于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了解及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和肺耐药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肺耐药蛋白(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患者胃癌组织和30例慢性胃炎组织中MRP及LRP的表达。结果:在52例胃癌组织和30例胃炎组织中,MR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69%(17例)、10%(3例),LR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46%(33例)、33.33%(10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RP的表达与胃癌病理分期和分化程度相关(P<0.05);LR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两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MRP和LRP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两者均可能是胃癌原发性多药耐药(MDR)的一种重要机制,且两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临床上检测该两蛋白的表达,有利于为胃癌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