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杨春波教授是全国第3届国医大师,脾胃病名家,从事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教学、科研研究60余载,对脾胃湿热证有较深入研究。杨老将湿热理论,由外感温病引入内伤脾胃,整理并创建了系统的脾胃湿热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临床,临证经验丰富,兹将其治疗脾胃湿热中的一些法要机窍,述于此与同道共享。1祛湿热应从三焦分利杨老认为湿热产生于中焦脾胃,在五脏六腑系  相似文献   

2.
为振兴中医、繁荣学术、发展脾胃学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决定于1997年10月在山东省召开第9届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议,现将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征文内容:①有关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等胆囊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②有关胆囊疾病病因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的大宗病历统计分析及预防、护理体会;③有关中医胆囊疾病的辨证、规律及分型标准的研究;④名老中医治疗胆囊疾病的预防及处方的临床运用心得体会;⑤有关溶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⑥与胆疾患相关的文献综述;⑦其他脾…  相似文献   

3.
从“母病及子”理论探讨消化性溃疡病的肺功能变化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组(350007)黄可成福州市第二医院肺功能室(350007)林赛玉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组陈寿菲程云帆肖丽春指导:杨春波“母病及子”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中脏脏相关理论之一,中医理...  相似文献   

4.
对51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CD_4/CD_8比值进行观察,按中医辩证分为脾气虚、肝胃(脾)不和、脾胃湿热3型,并与75例健康人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结果: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存在着免疫功能低下,表现在CD_3、CD_4细胞低下,CD_4/CD_8比值降低(P<0.01),CD_8与健康成人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与中医辩证分型无必然联系。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及容易复发有关,或为其潜在因素,故认为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应提高机体免疫机制,以健脾为主或少辅佐,减少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复发,并可定期检测免疫指标,为观察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湿热是引起慢性胃脘痛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产生原因、症状及治疗都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脾胃湿热,本文就慢性胃脘痛的湿热病机做一探讨。1 湿热致病的依据1.1 生理病理基础脾为湿脏,喜燥恶湿,胃为燥腑,喜湿恶燥,这决定了脾胃对湿热之邪的易感性,表现为脾病多兼湿象,胃病每多热征。慢性胃脘痛病虽在胃,但与脾胃皆有关系,因此湿热致病自在情理之中。1.2 临床观察湿热主要引起消化道疾病,研究表明在湿热所涉及中医的43例疾病中,胃脘痛所占比例最高[1]。综合运用国内通行的胃脘痛诊断标准,对7315例本病患者进行的系…  相似文献   

6.
由肝脏疾病引起的心脏病变及心电图异常者称肝心综合征.因肝脏病症状常常掩盖心脏病表现,目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误诊漏治较多.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作者随机抽样148例各种肝病病例,45例(30.4%)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病症状和心电图改变,4例(8.9%)曾误诊为冠心病.经综合治疗肝病后40例(88.8%)好转或痊愈,心脏症状和心电图异常也随之明显改善或消失.2例(4.4%)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选用了扩冠、扩心律失常及纠正心功能不全药物治疗后好转.3例(6.6%)因肝病加重心脏病变无改善或死亡.讨论肝心综合征往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心血管系统:①肝脏病变时神经反射及内分泌、激素代谢紊乱致周围循环调节功能失调;②肝炎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害及心肌毒性作用;③肝脏疾病及肝功能损害对大脑皮层的经常性干扰;④肝脏病合并内毒素血症产生心肌抑制因子引起心脏调节障碍.在肝心综合征的诊断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①在明确的肝病症状之后出现。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及。心电图异常者;②单纯治疗心脏疾病而症状元改善且伴肝脏损害者;③心脏病症状及。o电图改变与肝系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时;④肝病治愈后,心脏症状及心电图异常随之消失或明显改善者.具备以上特点应考虑  相似文献   

7.
对钱乙小儿脾胃病治法的浅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030009)董晓丽戴高升治疗小儿疾患,钱乙理论重在调护脾胃。从他积累的50余年临证成功经验中所创制的多种调理脾胃的方剂不难看出,运用钱乙健脾、运脾的理论,虽不能尽愈小儿诸般疾病,但倘能善于掌握要领,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452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析、初步探索其发病规律和病因.方法在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胃食管反流病452例,从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疾病分类、Hp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按一般统计学处理,初步探讨其发病规律和病因.结果从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452例胃食管反流病,检出率为22.6%,高于广州、四川等地.发病年龄20岁一50岁偏多,男女之比相当,同广州、四川等地.临床症状以反酸、烧心。嗳气、胸痛为主.疾病分类依次为:单纯性胃反流235例(51.7%);食管、贲门反流92例(20.4%);胃食管、责门反流44例(9.7%);胃反流伴胃溃25例(5.8%);胃反流伴糜烂、出血20例(4.4%),胃反流伴球炎15例(3.3%);胃反流伴球溃13例(2.9%);反流性残胃炎8例(1.8%).经临床检查,综合分析其发病因素,主要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致使食管下段和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所致胃肠内容物反流引起.同时发现30岁~50岁女性偏多,可能因体内雌性激素紊乱,而引起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所致;以及部分患者有肝胆疾病或胃、胆手术切除后引起.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胃肠功能运动障碍,以及内分泌紊乱、胆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肠病与器质性肠病临床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虹  刘劲松 《胃肠病学》2009,14(12):738-741
背景:熟悉功能性肠病(FBDs)的临床特点并了解罗马Ⅲ标准在诊断中的实用性,对其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的:比较FBDs与器质性肠病(OBD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鉴别两种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5月8日~10月31日于武汉协和医院消化科行结肠镜检查者进行连续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下消化道症状、报警症状、内镜检查结果等。FBDs的诊断采用罗马Ⅲ标准并排除报警症状。结果:FBDs为女性多见而OBDs为男性多见(P〈0.05)。OBDs组年龄显著高于FBDs组(P〈0.01),45岁以上的患者OBDs所占比例逐渐上升。FBDs组病程显著长于OBDs组(P〈0.05)。FBDs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泻、便秘、腹泻便秘交替、排便窘迫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OBDs组(P〈0.05)。OBDs组报警症状中以便血最为多见(20.9%)。507例无报警症状且符合FBDs罗马Ⅲ标准的患者中,131例(25.8%)结肠镜检查发现异常,最终诊断为OBDs,腹泻是这部分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为58.8%。结论:FBDs与OBDs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和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以罗马Ⅲ标准初步诊断FBDs具有临床实用性.但必要时应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方法基本方药(柴胡、佛手、砂仁、元胡、白术、薄公英、白芍、积壳等)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结果10d为1疗程,服药3个疗程,症状体征消失为痊愈占28例(56%),服药3个疗程症状体征减轻为显效占20例(40%),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占2例(4%).结论慢性胃炎属祖国医学的“胃痛”范畴,本病多因情志因素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而发生疼痛.治疗要以经气和胃为主.再辨证施治,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耳鼻咽喉疾病从脾胃论治──干祖望学术思想介绍山西省中医研究所(030012)任一军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赵白玉干祖望是江苏省名老中医,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从医60余载,尤擅长诊治耳鼻咽喉疾病。其将脾胃学说与耳鼻咽喉病的诊治紧密结合,在理论上有创...  相似文献   

12.
通过检测慢性胃病时胃粘膜病变与非蛋白流基物质(NP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含量水平的变化,研究慢性胃病时胃粘膜损伤的有关机制。结果表明,GSH-px与慢性胃粘膜病变程度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轻度CSG组和中重度CSG组GSH-px分别为(35.12±3.06)U/mg和(34.52±2.00)U/mg.GU组则降低为(20.99±363)U/mg,与前二组比较P<0.05、中医脾胃湿热证NPSH及GSH-px水平在各脾胃证型组中最低,分别为(0.01±0.01)μg/mg及(17.45±4.80)U/mg。结果提示,脾胃湿热时冒粘膜损伤较为明显,脾虚时胃粘膜防御能力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3.
涂福音治脾胃以平喘的经验福建省厦门市中医医院(361001)吴耀南指导涂福音涂福音主任医师行医30余春秋,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擅长中医脾胃病,且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研究呼吸系疾病造诣颇深。笔者有幸亲得教诲,收获匪浅,现将其治脾胃以平喘的经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4.
生物反馈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生物反馈是其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FC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78例符合FC罗马Ⅱ标准的患者行生物反馈训练,应用症状积分量表、结肠转运时间、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评定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改善情况。结果:生物反馈治疗FC的总有效率为79.5%。生物反馈治疗前,与中国常模相比,FC患者的焦虑(39±8对31±13)和抑郁(52±9对42±11)积分显著升高(P均〈0.01)。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焦虑(33±7对39±8)和抑郁(46±8对52±9)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生物反馈不仅可改善FC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改善其异常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潜在型克山病临床特点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潜在型克山病的临床特征,心脏大小及异常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山东省克山疾病区高发年,低发年,基本控制在3-14岁人群3164例,调查克山病的检出率,分析临床特征,观察心脏大小及异常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并以非病区546人作为对照。结果:病区潜在型克山病的检出率高发年,低发年,基本控制年依次为5.00%,3.40%,3.15%,非病区符合潜在型克山病诊断标准的检出率为2.01。检出的119例潜在型患者中,10.1%,有克山病史,11.8%心界大,9.2%心尖区收缩期杂音,但均无明显自觉症状,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68.1%,仅有心电图改变者占32.8%,X线片心脏增大的检出率为63.0%,仅有X线改变者占27.7%,2项均异常者占35.3%,1年后随访3种不同临床特征的转复率,异常心电图为25.9%,心脏增大47.8%,2项改变18.2%,T波改变,房室传导阻滞(I度)及心胸比率0.51,0.52者易于转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频发室早及心胸比率较大者变化较小,结论:心脏增大和心电图异常是潜在型克山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各项异常的动态变化对于潜在型克山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种以长期疲劳为突出表现的慢性疾病.本病自1987年3月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以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本人通过临床实践,并承蒙导师卢尚岭教授指导,就CFS的中医病机及运用和解法治疗等问题,探讨如次.l病机探析CFS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持续或反复性疲劳,或极易疲劳,且休息不能有效缓解。据临证观察,引起本病慢性疲劳的病因不外两端,即外感与内伤。感于六淫之邪,病侵半表半里,则少阳枢机不利;病发内伤七情,影响气机升降,致肝木疏泄失司。由此可见,无论外感还是内伤,都可致气机…  相似文献   

17.
背景:各种疾病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常可导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胃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较食管静脉曲张低,但一旦破裂其出血量大、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关于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引起的IGV内镜下形态分型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IG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下形态分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10例IGV患者中,内镜下形态分型主要为结节隆起型69例(62.7%)、条索型15例(13.6%)、葡萄串型14例(12.7%)。首发症状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71.8%)。83例(75.5%)IGV的原发病为肝源性疾病。胰源性疾病20例(18.2%)。36例行门静脉CTA检查的患者中,19例(52.8%)示胃.肾分流。内镜下形态分型与IGV的原发病相关(P〈0.0001),而与首发症状无关。结论:IGV内镜下形态分型有助于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其发病机制可能有所不同。目的:分析比较NERD和RE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点,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连续入组的278例GER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胃食管反流以及相关症状评分、食管外症状、重叠症状、生活质量评价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价。结果:NERD和RE分别占GERD的60.8%和37.1%;与RE组相比,NERD患者以女性多见(P〈0.05),平均年龄较轻(R〈0.05)。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在两组患者间无显著差异,但RE组烧心频率较NERD组高(P〈0.05),而NERD组胸骨后疼痛更突出,反食症状较轻。两组患者的食管外症状、重叠症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NERD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更明显。NERD组患者合并精神心理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RE组(P〈0.05),且抑郁评分高。结论:本组资料中大部分GERD患者为NERD,NERD和RE的反流以及相关症状谱无显著差异。但NERD患者常合并精神心理异常、生活质量下降,提示精神心理因素在NERD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报警症状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根据报警症状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确切作用尚不明了。目的:评价报警症状在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02年10月~2003年12月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或结肠镜检查者中上海本地区患者的报警症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4101例因消化不良等症状行胃镜检查者中,发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恶性肿瘤202例(1.4%),除1例早期胃癌外,其余均为中、晚期病例。有报警症状者108例(53.5%),其中45岁以下者的报警症状发生率为27.8%,黑便、贫血、进行性吞咽困难和持续或反复呕吐是较特异的报警症状。发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良性器质性疾病4017例(28.5%),有报警症状者1281例(31.9%)。胃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9882例(70.1%),有报警症状者381例(3.9%)。在1681例因下消化道症状行结肠镜检查者中,发现结直肠恶性肿瘤83例(4、9%),均为中、晚期病例。有报警症状者68例(81.9%),便血、黑便和贫血是较特异的报警症状,无报警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均大干40岁。发现结直肠良性器质性疾病264例(15.7%),有报警症状者128例(48.5%)。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1334例(79.4%),有报警症状者197例(14.8%)。结论:黑便、贫血、进行性吞咽困难和持续或反复呕吐报警症状有助于鉴别胃癌等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与其他良性疾病,对无报警症状的成人消化不良患者作初始处理时,建议行胃镜检查。出现症状时年龄〉40岁、便血、黑便和贫血报警症状有助于鉴别结直肠癌等下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当患者出现下消化道症状同时有报警症状时应行结肠镜检查,而40岁以上无报警症状的患者在作出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前也应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由于冒、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及酸、反贪、烧心等症状或组织损害,部分患者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在西方国家,人群中有10%一20%有胃食管反流(GER)症状.北京、匕海对5000名18~70岁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997消化病周会,北京),反流症状评分>6(0~18)达8.86%,经随机抽样,结合精查(内镜和食管pH监测),预测这两地区的胃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分别为4.74%和2.52%.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在有呼吸道症状者是无呼吸道症状者的2倍.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