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伤病的疗效。方法分析应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2例,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4例,2个节段12例,3个节段3例,4个节段1例,均采用Zephir钢板,其中3例用钉板系统联合钛网治疗。结果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经X线显示,植骨均骨性融合,都能获得满意的融合率,生理前凸正常,椎间高度基本上没有丢失,症状也消失。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伤病的主要术式之一,它安全、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术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骨吸收及塌陷,可利于长期手术疗效的保持。  相似文献   

2.
我科自2000年以来共行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术治疗46例颈椎伤病,术后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46例,其中男38例,女8例,年龄25 ̄65岁,平均41.5岁。因外伤致颈椎骨折脱位伴全瘫或不全瘫23例,颈脊髓损伤16例,脊髓型颈椎病7例。2术前训练术前训练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在基层医院对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36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Kaneda器械固定8例,Z-Plate钢板系统固定28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治疗后胸腰段脊柱生理曲度基本恢复,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植骨融合好,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总有效率为89%,完全恢复正常为25%。结论在基层医院,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和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评价颈前路带锁钢板联合钛网植骨治疗颈椎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9年5月经住院手术的13例颈椎骨折的患者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减压,同时带锁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平均18个月,内固定牢靠无松脱,植骨融合,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颈前路带锁钢板联合钛网植骨可即刻恢复节段高度,重建节段稳定性,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解决了颈椎损伤重建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刘娟  张丽敏 《医学信息》2010,23(6):1637-1638
我院自2005年3月-2009年11月,利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例,颈6、7椎体骨折1例,随访1-3年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颈椎疾病及颈椎外伤的增多以及颈椎疾病的年轻化,一些常规的术式已不能满足治疾病的需要。为此本文对一种新的术式“颈椎前路椎体线形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疾病”进行临床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退变性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等病。本文主要探讨在创伤颈椎体爆裂骨折或合并脊髓前骨折块压迫中的临床应用。我院自2003.1~2006.10,共收治1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37~49岁,平均41岁;车祸伤4  相似文献   

8.
颈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姚晓东  陈宗雄  徐皓 《解剖与临床》2003,8(4):221-222,224
目的:评价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确诊为创伤性下颈椎节段性不稳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Orion钢板12例,AO钢板6例,Codman钢板4例,Zephir钢板6例。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依据Odem评分标准及截瘫指数ASIA评分标准进行手术效果评价,28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高度维持良好;非常满意12例(42.9%),满意8例(28.6%),基本满意6例(21.4%),不满意2例(7.1%);总有效率92.9%,优良率71.4%。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可恢复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术后不稳节段恢复生理序列并获得即刻稳定,移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梁西俊  刘向阳  刘杰  吴建明 《解剖与临床》2007,12(3):180-181,184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4例,其中10例合并不全瘫.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 a,平均1 a,14例病人脊柱畸形矫正满意,生理曲度恢复,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10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伤患者术后有1~3级的神经功能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板等发生.结论:前路手术安全可靠,椎管减压彻底,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下颈椎骨折患者应用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联合带锁钢板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2012年我院收治的下颈椎骨折患者40例,均行一期颈椎减压前路复位以及钛网植骨联合带锁钢板固定手术治疗,统计患者术前与术后Cobb角、D值以及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脊髓损伤在A级以上患者经Frankel评分均恢复1级以上,术后2天、3个月、12个月Cobb角与D值均相比术前明显改善,术后2天与术后3个月、12个月统计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联合带锁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能够显著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与融合节段曲度,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前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方法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0例。病变部位位于C3-4 5例,C4-5 4例,C5-6 31例,C6-7 1例,C4-6 18例,C5-7 9例,C3-6 4例,C4-7 8例。结果:随访73例,平均随访时间3a 2个月,均于术后3—4个月植骨融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分级,术前术后比较:BB1例,CC2例,CD21例,CE10例,DE39例。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再丢失4例,颈椎生理弧度平直3例、反曲1例,颈僵硬活动受限2例,邻近减压节断再发者2例。结论:经颈前路椎管减压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加用带锁钢板内固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减压及内固定的解剖学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及适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钢板螺钉设计参数。方法 :采用 17例完整成人颈部标本 (含C3~C7) ,对颈椎前路减压及钢板螺钉内固定设计的有关解剖学参数进行测量 ,包括颈长肌间距、横突孔间距、椎体矢状径及钩突与横突孔间距等。结果 :在C3~C7相应椎体 ,颈长肌内侧与横突孔之间有 7~ 9mm的距离 ;钩突内侧缘距横突孔 5mm ,钩突前脚距横突孔 4mm。从C3~C7,钩突前脚间距从 15 .4mm增大到 2 3 .2mm ,椎体矢状径为 14 .8~ 16 .3mm ,钩突前后径约 11mm。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的安全区域可以双侧钩突前角为解剖标志 ,在此之间手术比较安全。适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钢板设计以宽度 16~ 17mm ,螺钉长度 12mm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观察组)采取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了颈椎后路减压植骨固定术.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缓解下颈椎骨折脱位的脊髓压迫,大大促进了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锻炼,值得临床推荐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节段损伤不稳定、局限性椎管狭窄、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压迫来自于前方者选择颈椎前路手术可直接切除致压物。又可行椎体间植骨融合稳定颈椎。我院自92年以来先后对颈椎病,颈椎损伤不稳定施行颈椎前路手术共达11例。现将手术配合谈几点体会。 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35~55岁,脊髓型颈椎病10例,陈旧性颈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后路取自体颈椎椎板作为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行颈椎CT扫描(平扫+矢状位重建)。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25~40岁。测量C3~7两侧椎板与椎弓根交界点的连线长度、两侧椎板交汇点到此连线的距离,并计算两侧椎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颈椎椎间融合器(PEEK cage)进行比较。测量并比较C3~7各椎板高度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  结果    C3~7两侧椎板所围成三角形面积均大于临床常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理论融合面积,C3~7椎板高度均大于对应的椎间隙高度。  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颈椎椎板作为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根损伤是一种脊柱骨折常见类型,经CT及MRI检查,导致脊髓受压的原因是硬膜囊前方椎体碎骨块及破裂椎间盘组织。经前路减压植骨后内固定的方法有:饶氏椎体钉,Kaneda系统,TSRH系统,〝Z〞型钢板系统。本文就70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手术治疗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侧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6例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侧前路减压,钉板或钉棒固定加椎间钛网融合器植骨融合固定。结果:16例均获随访12~32个月。手术后胸腰椎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Frank分级)提高1~3级。2例术中损伤胸膜并给予修补,5例术后出现腹股沟区麻木,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侧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颈椎前路植骨打骨器。方法对传统的颈椎前路植骨打骨器的头部做了一个厚2mm,直径10mm的圆形台阶。结果颈椎植骨块的位置能被下陷1~2mm,没有发现植骨块脱落的情况。结论这种新的颈椎前路植骨打骨器使用相对简单、安全、可靠。适用于颈椎前路植骨块的打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3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结核化疗4~6周,术中病灶清除取髂骨或多根肋骨植骨,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后卧床8~12周,继续正规化疗12~18月。结果本组病例获得16~30个月随访,内固定无松动、脱落,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局部病灶无复发,腰背疼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彻底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人体下颈椎C3~7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术后椎体稳定性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前路椎体C5节段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颈椎C3~7节段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C3~7节段下颈椎原始模型。对术后模型分别施加0.5、1.0、1.5、2.0 N·m扭矩,分析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旋转时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关节突关节最大应力与内固定器械整体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后,C5重建节段ROM随扭矩的增大而增加,与无损模型在1.0 N·m、预载荷50 N工况下相比,C5重建节段、C3~4,C6~7和C3~7节段ROM分别下降81%、62%、58%和80%;C5重建节段后方关节突关节最大应力减小,临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应力显著升高;钛网应力主要分布于运动受压侧,螺钉根部承受较大载荷。结论 ACCF术式会较大提升颈椎稳定性,降低手术节段后方关节突关节应力,对于减缓因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脊髓压迫有较好疗效。研究结果可为ACCF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