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在房颤复律后联合应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房颤持续时间〉30d的住院患者147例,恢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胺碘酮组(72例)和厄贝沙坦+胺碘酮组(75例),胺碘酮组治疗方案:恢复窦性心律后,给予胺碘酮0.2g/d一次口服;厄贝沙坦+胺碘酮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加服厄贝沙坦150mg/d,复律后随访观察22个月。结果用药后厄贝沙坦+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单用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7%vs.41.7%,P〈0.05),厄贝沙坦+胺碘酮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单用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长期服用厄贝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预防心房的电重构,可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拜新同治疗对照组(n=57,男29例,女28例),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组(n=59,男29例,女30例),治疗随访时间为18月,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及心房内径。分析2组治疗后3、6、12和18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后3、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2.1%,对照组为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左心房内径治疗,6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胺碘酮联合拜新同治疗,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3.
胺碘酮联用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方法:将145例阵发性房颤分为胺碘酮组(I组,n=72),胺碘酮加缬沙坦组(Ⅱ组,n=73),疗效观察24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无显著差异,但12个月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窦性心律维持12个月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氯沙坦复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复律效果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 将7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给予胺碘酮治疗)和观察组(37例,给予氯沙坦+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4h、3d和1周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2个月,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对照组治疗24 h、3 d和1周时心房颤动转复率分别为66.7%(26/39)、76.9%(30/39)和84.6%(33/39),观察组分别为67.6%(25/37)、81.1%(30/37)和94.6%(35/37),治疗1周时两组心房颤动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对照组与观察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69.7%(23/33)和88.6%(31/35),左房内径分别为(38.6±1.0)mm和(31.3±9.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复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阵发性心房颤动老年患者1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和缬沙坦治疗.在治疗后第8、12个月对比2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后第8、12个月观察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预防房颤复发临床治疗效果良好,能够维持窦性心律,并且具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44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二组,胺碘酮组(74例)给予胺碘酮注射液负荷量150mg静脉推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仍较快者以0.5~1mg/min维持静脉滴注。复律成功后给予胺碘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普罗帕酮组(70例)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液70mg静脉推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重复应用,最大累计量为210mg,复律成功后给予普罗帕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结果胺碘酮组复律疗效及维持窦性心律疗效均优于普罗帕酮组(P〈0.05),治疗1、3、6、12个月后胺碘酮组左心房直径渐缩小,E、A及E/A渐提高,使E/A倒置得到恢复。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胺碘酮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对逆转心房心肌重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顽固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利多卡因联合慢心律组以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必要时15 min后重复一次,并以1-3 mg/min速度静脉滴注,维持48 h,同时予慢心律150 mg口服,3次/d。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组以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必要时15 min后重复一次,并以1-3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48 h,使用利多卡因的同时口服胺碘酮150 mg,3次/d。进行2组疗效比较。结果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组比慢心律联合利多卡因组治疗顽固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高,死亡率明显低于慢心律联合利多卡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顽固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能增加有效率,减少死亡率,疗效明显优于利多卡因联合慢心律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安博维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加用安博维,疗程均为1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第3、6、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第3、6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90%、87%,高于对照组的88%、7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2个月后,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8%,对照组为5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个月及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6.9±1.7)mm,(37.0±1.8)mm,(35.4±2.0)mm,对照组为(36.8±1.5)mm,(37.5±2.1)mm,(38.3±2.1)mm,两组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博维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和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7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胺碘酮组(I组n=36)。胺碘酮+厄贝沙坦组(Ⅱ组,n=34),治疗随访时间为2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二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 18及24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I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治疗10个月后,I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试验终点时,I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5.56%(20/36)。II组为79.41%(27/34)。QT间期延长,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柳荫 《现代保健》2013,(10):32-33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25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65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美托洛尔以及硝酸酯类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与缬沙坦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左心房内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左心房内径均比治疗前有明显缩小(P〈0.05),同时,治疗组的缩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可有效地改善左心房内径,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房颤的复发,疗效显著,值得引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 145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胺碘酮组(Ⅰ组)、胺碘酮+缬沙坦组(Ⅱ组)、胺碘酮+普伐他汀组(Ⅲ组)、胺碘酮+缬沙坦+普伐他汀组(Ⅳ组),治疗随访2年,比较四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后,Ⅰ、Ⅱ、Ⅲ、Ⅳ组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4.1±2.1)、(41.7±2.8)、(44.4±3.1)、(40.1±2.5)mm.Ⅰ组和Ⅲ组左心房内径均大于Ⅱ组和Ⅳ组(P<0.05),而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Ⅳ组的CRP水平分别为(4.56 ±0.24)、(4.47±0.45)、(2.87±0.53)、(2.54 ±0.42)mg/L Ⅰ组和Ⅱ组CRP水平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I组和Ⅱ组、Ⅲ组和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Ⅳ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57.9%、79.4%、77.1%、85.3%,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Ⅱ、Ⅲ和Ⅳ组(P<0.05).结论 缬沙坦和普伐他汀联合应用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缬沙坦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而普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他汀类调脂药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91例,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2组:对照组予胺碘酮0.2g,1次/d;观察组在服胺碘酮的基础上予普伐他汀20mg,1次/晚。检测血压于正常范围。观察复律后第2天及6、12、18个月后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年半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房颤复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普伐他汀长期运用有助于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胺碘酮联合电复律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206例阵发性或持续性症状性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前口服或静脉应用负荷剂量胺碘酮.口服胺碘酮:0.2 g,每日3次,连用7~10 d;静脉滴注胺碘酮:按5~7 mg/kg计量,先给予150~300 mg持续20 min静脉推注,余量2 h内静脉滴注完毕,然后以1 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总量为600~800 mg;首次电复律电击能量根据患者心房颤动病程和心脏基础情况从120~200 J选择.结果 206例患者中204例于电击后转为窦性心律,电复律即刻成功率为99.03%;2例电击3次转复失败者,继续用胺碘酮治疗,分别于电击后6 h、2 d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转复总成功率为100.00%;早期有效率为100.00%;随访1年者142例,复发19例,晚期有效率为86.62%.结论 胺碘酮联合电复律是心房颤动转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小剂量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预防房颤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73例均为阵发性,持续性或慢性房颤复律后患,排除甲亢所致房颤病例。服用胺碘酮组42例,普罗帕酮组31例。胺碘酮组服用胺碘酮0.6g/d。逐渐减量,维持量0.1g/d至每周1.0g/周;普罗帕酮组口服普罗帕酮450-600mg/d,维持治疗量为150-300mg/d。两组病例均长期随访,比较两种药物预防房颤发作的疗效。并观察药物副作用及服药顺从性。结果 疗效:胺碘酮组患在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能够维持窦性心律的患例数分别为37,35及32例,分别占该组例数的88.1%,83.3%及76.2%。普罗帕酮组患在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能够维持窦性心律失患例数分别为28,22及17例,分别占该组例数的90.3%,77.1%及54.8%。副作用;两组均见部分病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普罗帕酮组2例因心衰而停药,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作为药物治疗手段。胺碘酮及普罗帕酮对于预防房颤复发均有良好的作用。但长期疗效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并且副作用发生率低,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奎尼丁联合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房颤患者65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1例和联合用药组34例进入胺碘酮组每次给胺碘酮0.2 g,每天3次,持续10 d,奎尼丁联合胺碘酮组第1天奎尼丁每2 h 0.2 g,共5次,如未转复窦律,第2天剂量不变,第3天每2 h 0.3 g,共5次 转复窦性心律后奎尼丁改每8 h 0.5 g,重叠应用胺碘酮3 d.药物负荷量期间未转复者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观察复律率、复律时间、Q-T间期.结果 奎尼丁联合胺碘酮组较胺碘酮组转复时间短、转复律高,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奎尼丁联合胺碘酮是治疗房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电复律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206例阵发性或持续性症状性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前口服或静脉应用负荷剂量胺碘酮。口服胺碘酮:0.2g,每日3次,连用7~10d;静脉滴注胺碘酮:按5~7mg/kg计量,先给予150-300mg持续20min静脉推注,余量2h内静脉滴注完毕,然后以1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总量为600~800mg;首次电复律电击能量根据患者心房颤动病程和心脏基础情况从120~200J选择。结果206例患者中204例于电击后转为窦性心律,电复律即刻成功率为99.03%;2例电击3次转复失败者,继续用胺碘酮治疗,分别于电击后6h、2d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转复总成功率为100.00%;早期有效率为100.00%;随访1年者142例,复发19例,晚期有效率为86.62%。结论胺碘酮联合电复律是心房颤动转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杰 《中国校医》2020,34(9):697-698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丰台医院2017-01-10—2018-06-12收治92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心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91.30%、治疗4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78.26%、治疗6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71.74%,均高于对照组的71.74%、58.70%、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每搏输出量(SV)(80.85±6.27)mL/min、左室射血分数(LVEF)(52.64±3.56)%高于对照组的(76.14±6.19)L/min、(50.73±3.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42.74±3.91)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9.48±4.17)mm低于对照组的(44.29±3.34)mm、(52.32±4.6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可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胺碘酮与西地兰对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 心衰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给胺碘酮150 mg缓慢注射,然后以0.5 mg/min维持静脉滴注,24 h总量不超过800 mg.西地兰组:先用西地兰0.2 mg缓慢静脉推注.若20 min无效再给0.2 mg,24 h总量不超过1.0 mg,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比较首次用药后不同时刻的心室率变化、24 h后复律情况.结果 用药后心室率均明显下降,西地兰组起效快于胺碘酮组(P<0.01),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西地兰组(P<0.05).结论 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并能使部分患者房颤转复.  相似文献   

19.
涂开峰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4023-4024
目的探讨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方法笔者所在医院收治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共50例,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应用奎尼丁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每组各25例,胺碘酮组口服胺碘酮0.2g/次,3次/日,连服2W;奎尼丁组口服奎尼丁0.2g/次,3次/日,疗程同胺碘酮组。结果胺碘酮组总有效率(88.0%)明显优于奎尼丁组总有效率(56.0%),两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总有效率较奎尼丁更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缬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对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Pd)和左房内径(LAD)的影响. 方法 将96例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胺碘酮)和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12个月.研究的一级终点为心房颤动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的Pd、LAD及窦性心律维持率.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者Pd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个月对照组[(37.7±1.6)mm]显著高于观察组[(35.9±1.3)mm](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联合应用缬沙坦和胺碘酮治疗特发性心房颤动较单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减少心房颤动复发,此种效应可能与缬沙坦改善心房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