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辨证论治指导下的中医治疗存在"异病同治"的现象,西医在肿瘤治疗中存在不同肿瘤因为具有相同的基因分型,而选择相同的治疗方案,也存在着"异病同治"的情况。中医"异病同治"的"证"与不同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基因存在着共性,我们可以认为"证"与基因改变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内在的、本质联系,基因状况应是中医"异病同治""证"研究的核心,"异病同治"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桥梁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病机吻合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差异。异病可以同治,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故从"异病同治"出发,探讨天麻钩藤饮在治疗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相似文献   

3.
“异病同治”治则在某些难治血液病中的应用韩汉毅(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15000)关键词异病同治,血液病,中医药疗法血液病中有不少难治之病,如何能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找到较好的办法呢?我们认为应用中医“异病同治”治则理论指导治疗这些难治的血液病,是一条行之...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看"异病同证"和"同证异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5.
异病同治,辨主证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一种具体体现。不同疾病发展到同一阶段出现相似的证,或是一人身兼数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共同表现出的最显著的证候(主证),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证的区别,而异病同治实质上是抓主证,通过辨别主诉中的一组证候,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本文从异病同治与证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阐释,明确抓主证在异病同治中的重要性,同时列举了异病同治的相关例证,以期拓展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医快速平衡疗法"异病同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利用"中医快速平衡疗法"异病同治治疗伴有痛风症的泌尿系统疾病282例、综合性代谢病6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利用"中医快速平衡疗法"治疗伴有痛风症的肾病282例,有效率为98.9%,治愈率为95.1%;治疗综合性代谢病69例,有效率为95.7%,治愈率为81.1%.结论 "中医快速平衡疗法"异病同治治疗伴有痛风症的泌尿系统疾病、综合性代谢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独具中医特色,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治.文章试图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角度,结合妇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探讨妇科疾病的诊治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宣郁通经汤出自《傅青主女科》,主治肝火内郁之经水未来之腹痛。应用中医异病同治的辩证思维,本文研究用宣郁通经汤进行异病同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之精华,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则是辨证论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临床治疗中,灵活应用时方,经方加减,治疗肝郁气滞,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现举验案2则,与同道切磋。  相似文献   

10.
"异病同治"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试以张介眉教授研制的"华夏小葱制剂"为例,探讨这一理论在中药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三七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因其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且随着现代中药提取技术的提高,三七提取物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其作用功效。整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三七提取物(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时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效果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文献,并对所查阅的相关文献进行相应的剖析、归纳及总结。本文结论为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苷及其有效成分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明确疗效,尤其是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多种疾病同时合并存在时,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苷可起到使用单一药物而发挥多种药效的作用,同时减轻患者经济及精神压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慢性筋骨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以及慢性劳损的普遍存在,慢性筋骨疾病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群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效地防治慢性筋骨疾病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学问题.提炼慢性筋骨疾病共同的发病特点,阐述其相似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发挥中医药对其的防治作用.虚、瘀、毒是筋骨退变的重要病理基础,防治的...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脑卒中发病率的70%,是引起我国居民寿命降低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复杂,以往的神经保护方法仅限于单一的机制,此类药物不能充分抑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杂的病理生理级联反应。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能够同时作用于疾病的不同靶点,因此使用中药抗缺血性脑卒中仍然是目前的研发重点。中药三七的药用历史悠久,源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有着“金不换”的赞誉,其皂苷类成分包括二醇型人参皂苷、三醇型人参皂苷及特殊类型皂苷。三七皂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确切,在抑制钙超载、抗氧化应激、抗炎、抗焦亡、抗凋亡、修复血脑屏障、促进血管新生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均有相关作用。同时, 三七皂苷在与黄芪甲苷、栀子苷、丹参多酚酸及冰片的联合应用中表现出协同增效的作用,三七皂苷在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方面显示出潜在应用价值和巨大的药用开发前景。因此,现对三七皂苷中所含皂苷类化学成分、三七皂苷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理作用以及三七皂苷联合用药抗缺血性脑卒中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呼吸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的增多,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和现代医学“肺-肠”轴概念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感染性肺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病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中医药诊治理念及方法为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科学阐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DR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激光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能够对病情发展的多个环节进行干预,并减少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然而,由于眼部结构的特殊性,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迫切需要寻求和开发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药物以及合适剂型。中药具有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多靶点协同作用等优点,在治疗DR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三七总皂苷是从中药三七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群,目前已被证实具有治疗DR的作用。文章对三七总皂苷治疗DR的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于DR的剂型进行分析与归纳,对三七总皂苷的药物剂型开发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P-糖蛋白属于ABC跨膜转运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ATP依赖性的外向型转运泵,参与生物的各种生理功能以及多类药物的体内转运过程,同时也是产生临床多药耐药作用的主要原因。三七作为云南的特色中草药,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方面有着显著疗效,其副作用小、多靶点及多途径的综合调节作用,在逆转Mdr1和P- gp表达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前景。综述近年来从蛋白质水平和基因水平上通过多种途径下调P-gp及Mdr1基因的表达,以及三七及其单体成分对P-gp及Mdr1基因下调机制的进展研究及展望。  相似文献   

17.
胶艾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艾汤始载于《金匮要略》,主治妇人漏红、小产之后下血不止及妊娠下血兼腹中痛,继承《黄帝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思想,在胎产病中首用活血化瘀药。并针对冲任虚寒、经血不固的病机,将滋养、活血之品有机结合,以养为塞,补血固经。近代医家根据胶艾汤的组方用药特点,将其广泛应用于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以及其他肝血不调、虚寒瘀滞的出血性病症或血虚型的杂病中,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视神经疾病的病名规范化、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疗效评价等方面探析李志英教授诊治视神经疾病的学术思想.李志英教授认为视神经疾病的诊断命名要根据其发病特点,结合患者自觉症状,严格把握定义和诊断要点;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而致的目之玄府闭塞是视神经疾病的基本病机,其辨证施治以活血通窍、开启玄府为主要方式,分期辨证治疗;急性期的视...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西药治疗有限,而介入治疗的再狭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鉴于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促进缺血心肌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就更重要。实验证明活血化瘀之中药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生长因子的增加,从而促进缺血心肌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这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