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综合应用双源Flash CT多种后处理方式,显示肺静脉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类型,描述并测量肺静脉口的解剖形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肺静脉解剖学信息,指导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定位。方法:将临床诊断为房颤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阵发性房颤组83例、持续性房颤组17例),通过DSCT肺静脉成像对左房及肺静脉行三维重建及图像分析,评价肺静脉解剖及其变异情况、肺静脉各支口径大小。结果:肺静脉开口数目有2~6个不等,肺静脉总变异率为39%(39/100),肺静脉变异的发生率左、右肺静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静脉各开口最大径及最小径分别为:左上肺静脉,最大径(20.37±2.91)mm、最小径(15.71±1.19)mm;左下肺静脉,最大径(16.25±1.57)mm、最小径(11.45±1.62)mm;右上肺静脉,最大径(22.15±2.19)mm、最小径(18.87±2.04)mm;右下肺静脉,最大径(18.81±2.12)mm、最小径(15.25±1.25)mm。同侧上肺静脉开口直径均值均大于下肺静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DSCT肺静脉成像可对肺静脉各支的口径及数目进行准确评价,能够作为房颤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肺静脉的解剖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是也常发生变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肺静脉相关疾病的逐渐认识,充分了解肺静脉的正常解剖关系及变异显得越发重要。因此,对MSCT技术在肺静脉成像中的应用现状、优缺点和进展作一综述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对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方式各种变异的显示,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信息。方法:收集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排除影响肺静脉疾病者共712例,其中男449例,女263例;年龄34~82岁,平均59.63岁。以原始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采用VR、MIP及MPR等后处理方法,观察并统计肺静脉开口数目、副肺静脉及肺静脉共同开口情况,进行分型,并对肺静脉共干、副肺静脉在性别及肺静脉变异左右侧别有无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静脉可分为4种类型,标准型最常见,共532例(74.7%);副肺静脉型85例(11.9%),其中左副肺静脉6例,右副肺静脉72例,最上肺静脉7例;肺静脉共同开口型86例(12.1%),其中左侧肺静脉共干76例,右侧肺静脉共干6例,双侧肺静脉共干4例;混合型9例(1.3%)。肺静脉的变异率为25.3%。副肺静脉发生率男性为14.3%,女性11.4%,肺静脉共干发生率男性14.0%,女性12.2%,以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静脉变异率左侧13.3%(95/712),右侧12.8%(91/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静脉的解剖变异较大,对肺静脉进行合理的分型,有助于肺静脉与左心房关系的解剖学评估,可为临床手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肺静脉解剖路线图。  相似文献   

4.
肺静脉分型的多层螺旋CT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静脉的多层螺旋CT解剖分型.方法 120例应用多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对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按照肺静脉开口数目、肺静脉数目、肺静脉共同开口及副肺静脉出现情况对肺静脉进行分型,统计各型的出现率.对肺静脉共同开口、副肺静脉出现率的性别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人群中,肺静脉共同开口的出现率为22.5%,副肺静脉的出现率为15.8%,均无性别差异.肺静脉可分为4型,其中标准型最常见,出现率为62.5%,肺静脉共同开口型为21.7%,副肺静脉型为15.0%,混合变异型为0.8%.结论 多层螺旋CT对肺静脉的解剖观察,可为临床提供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椎动脉变异多层螺旋CTA解剖分型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椎动脉变异的多层螺旋CT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MSCTA诊断的椎动脉变异80例.结果 椎动脉行径变异(进入第5、4或第3横突孔)45例,椎动脉起源变异18例,单侧椎动脉先天性狭窄31例,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8例,双椎动脉1例,椎动脉窗式变异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椎动脉变异的一种无创伤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和双侧心房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利用二维CT重建技术对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心脏增强CT进行重建。将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在冠状面上的投影落在左心房区域、在矢状面上与左心房有良好的前后对位关系归为左心房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投影落在右心房区域、与右心房有良好前后对位关系归为右心房型;投影落在双侧心房中间、和双侧心房有良好前后对位关系归为中间型。结果共有19例CT重建资料,其中左房型4例(21.05%),右房型8例(42.11%),中间型7例(36.84%)。结论二维CT重建技术证实心下型TAPVC中肺静脉共汇和双侧心房的位置关系存在变异,以偏向右心房为主。这一发现可能对心下型TAPVC手术方案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肺静脉畸形连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手术证实为肺静脉畸形连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双源CT对比增强容积扫描,并进行MPR、CPR、MIP、MinIP、VR等。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心动图(US)检查,其中11例行心血管造影(CAG)检查。结果:双源CT对肺静脉畸形连接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符合24例;超声心动图诊断21例,怀疑1例,心血管造影9例与手术对照符合,怀疑2例。结论:双源CT对肺静脉畸形连接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可准确给予分型,对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鼻窦解剖变异的CT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增进对鼻窦各种解剖变异的识别能力.提高鼻窦内镜手术对鼻窦炎的疗效.降低并发症。资料与方法 对200例受检者行鼻窦CT扫描,对鼻窦的各种解剖变异进行评估。结果 统计了鼻窦各种解剖变异的出现率。结论 CT检查有助于鼻窦内镜手术方案的制订,不仅可以评估病变,而且还可检出与鼻窦炎发生相关和增加手术危险性的解剖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静脉连接异常的双源CT(DSCT)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12例经手术和(或)X线心血管造影证实的肺静脉连接异常患者纳入研究,男女各半,年龄10个月~23岁,平均龄6.9岁;采用双源CT(Siemens,Definition)进行CT血管造影(DSCTA)检查,扫描参数:80~120kV,60~100mAs,重建函数B31f,层厚1.0mm,间隔0.4~0.8mm;全部患者同期完成心脏超声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完全性肺静脉连接异常8例(心上型6例,心内型2例),部分性肺静脉连接异常4例.DSCTA全部准确诊断,心脏超声的诊断准确率75%(9/12).结论:对于肺静脉连接异常,双源CT是可靠的无创诊断方法,优于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室性早搏患者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搜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室性早搏患者37例(包括偶发室性早搏15例,频发室性早搏11例,二联律7例,三联律3例,室性早搏伴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联合应用心电编辑技术,评价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35例编辑成功,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心电编辑前图像质量分别为2.01 ±0.82、2.52±0.99、1.65±0.96,编辑后图像质量分别为3.42±0.54、3.26±0.64、3.12 ±0.41,各支编辑前后图像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8.95、9.18、10.59,P<0.05);35例心电编辑成功,其中30例(81.08%)使用的是“删后”,4例使用的是“删前”,1例使用的是“加中间,删两边”,同时联合应用绝对值编辑,2例编辑失败.结论 在室性早搏患者中,利用“删后”、“删前”及“加中间,删两边”心电编辑方法可以明显减轻或消除心率所带来的冠状动脉CTA伪影,显著提高图像质量;而“删后”是室性早搏患者心电编辑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16层螺旋CT诊断为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2例手术患者进行手术结果与超声心动图(US)、16层螺旋CT对比.16层螺旋CT采用对比增强容积扫描,于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 16层螺旋CT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10例,其中心上型7例、心脏型2例及心下型1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D)8例,心脏型5例,心上型3例.与手术结果对照,16层螺旋CT对肺静脉异位引流及其并发畸形诊断准确性高于US.结论 16层螺旋CT能够准确诊断肺静脉异位引流及其合并畸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介入治疗技术,该技术要求术者对真实解剖结构的准确理解。64层螺旋CT(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术前、术后解剖学信息,并对两侧前庭区进行观察与分析。本研究对二组大样本患者进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获得前庭区形态学分析,用以指导房颤消融术并评估预后。方法:对232例患者(房颤组146例,对照组86例)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显示双侧前庭区,进行解剖学分析,并比较房颤组及对照组前庭区的周长、面积及形态。结果:两组患者两侧前庭均为不规则状。房颤组前庭周长:左侧(119.61±24.71)mm,右侧(128.84±24.77)mm;对照组前庭周长:左侧(97.83±9.37)mm,右侧(107.56±4.79)mm;房颤组前庭面积:左侧(1053.79±561.57)mm2,右侧(1246.07±542.64)mm2;对照组前庭面积:左侧(621.13±89.80)mm2,右侧(849.20±59.03)mm2。结论: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在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术前提供详细的肺静脉前庭区解剖数据,且在房颤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所得出的各项形态学分析结果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MSCT)对左心房和肺静脉进行形态学分析,用以指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并评估预后.方法 对232例患者(房颤组146例,对照组86例)行64层MSCT左心房和肺静脉成像,比较房颤组及对照组肺静脉解剖学变异的发生率,测量各支肺静脉开口的径线及形态,观察左心房的大小及左心房耳部的形态.结果 64层MSCT左心房和肺静脉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左心房与肺静脉连接方式及肺静脉解剖学变异,肺静脉解剖变异占总样本数的16.8%(39/232).各组肺静脉开口均呈上下径大于前后径的椭圆形.房颤组及对照组中左心房的内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房颤组:(39.47±8.98)mm;对照组:(36.94±5.49)mm;P=0.02],而2组患者肺静脉开口的径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肺静脉上下径:左上(18.15±1.35)mm,左下(16.96±1.18)mm,右上(17.50±1.12)mm,右下(17.65±0.94)mm;对照组肺静脉上下径:左上(18.07±0.94)mm,左下(17.50±0.57)mm,右上(18.03±1.02)mm,右下(17.94±0.76)mm,P值均>0.05;房颤组肺静脉前后径:左上(12.26±1.89)mm,左下(11.96±0.61)mm,右上(12.32±1.08)mm,右下(12.39±0.95)mm;对照组肺静脉前后径:左上(12.74±1.03)mm,左下(12.23 ±0.75)mm,右上(12.64±0.87)mm,右下(12.72±0.67)mm,P值均>0.05].结论 64层MSCT左心房和肺静脉成像不仅可以了解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肺静脉及左心房解剖变异的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评价心房功能和风险,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新生儿肺静脉异位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进行MSCT扫描,并进行分型.结果 MSCT能很好显示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引流途径、开口位置及并发畸形,确诊15例,诊断准确率100%,诊断伴发畸形准确率为86.7%.结论 MSCT(MPR、CPR、MIP、VR)重建图像所显示的肺静脉异位引流情况与术中所见一致,可作为新生儿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前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2年12月因脑血管病或体检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1812例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价所有患者的颈段颈内动脉的走行有无变异并进行测量。结果 1)检出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17例,发生率为0.938%(17/1812)。其中颈内动脉迂曲走行至口咽粘膜下4例(右侧1例,左侧1例,两侧2例),变异段平均长度(10±1.22)mm;颈内动脉迂曲走行至鼻咽粘膜下10例(右侧5例,左侧4例,两侧1例),变异段平均长度(5.36±2.69)mm;颈内动脉在口咽水平单纯迂曲(远离口鼻咽腔)3例,变异段平均长度12mm;2)17例颈内动脉走行变异者1例(1/17)有咽部异物感(口咽段变异者),其余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CTA可准确显示并评价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提高其检出率,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静脉-左心房连接的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 对86例患者(房颤组42例,对照组44例)行64层螺旋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显示肺静脉-左心房连接关系,对肺静脉近心端形态、径线,肺静脉前庭区大小、形态进行房颤组与对照组分析.结果 房颤组与对照组总的肺静脉解剖学变异为24例,占28%,发生率在房颤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组各肺静脉左房入口的上下径与前后径均大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房颤组左房前后径及前庭区周长均大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对左心房及肺静脉提供详细的解剖形态学信息,所得出的各项形态学分析结果对房颤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敏  杨尚文  王磊  何健  杨献峰  朱斌   《放射学实践》2013,28(4):436-439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及肝脏CT诊断辅助分析系统对肝血管进行三维解读,观察分析肝血管的解剖和变异。方法:搜集200例行上腹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无改变血管解剖结构的疾病检查者。利用IQQA-Liver肝脏CT解读软件对肝血管进行三维定量分析、显示及分支标记,并对血管解剖和变异进行分析。结果:IQQA-Liver分割及标记血管耗时短,且个体化血管3D定量模型形态逼真,立体感强,真实反映了肝血管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正常肝动脉解剖134例(67%),变异肝动脉66例(33%)。正常门静脉解剖143例(71.5%),解剖变异57例(28.5%)。肝中、肝左静脉合并汇入下腔静脉148例(74%)。直径>3mm右后下肝静脉的显示率为36.5%(73/200)。结论:IQQA-Liver三维定量分析及成像可真实反映肝血管的形态结构,为肝脏的虚拟手术设计提供了可实时交互的血管解剖变异各种3D模型,为上腹部脏器介入治疗提供了活体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研究副肺静脉的出现率与解剖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非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A资料,综合三维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及原始横断面图像,观察有无副肺静脉、副肺静脉出现部位、副肺静脉引流肺叶;计算副肺静脉出现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采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副肺静脉口部短径、长径、面积及指数(短径/长径).结果 120例中有19例出现23条副肺静脉,出现率为15.8%;男性出现率为17.4%,女性为13.7%,经x2检验,x2=3.7253,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条出现在右肺上、下静脉之间,其中10条引流右肺中叶外侧段,6条引流右肺中叶内侧段,1条引流右肺下叶背段,1条引流右肺下叶后基底段;2条出现在左肺上、下静脉之间,均引流左肺上叶下舌段;3条出现在左心房上壁双上肺静脉之间,均引流右肺上叶后段.副肺静脉在右侧出现的概率较大.副肺静脉口部长径为(10.13±4.05)mm,短径为(7.14±2.s4)mm,面积为(68.64±55.24)mm2,口部指数为0.71±0.12.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显示副肺静脉解剖细节与特点,对研究副肺静脉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肺静脉的变异和同侧肺静脉分支间的分型位置关系进行研究,指导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准确定位。资料与方法选择478例行房颤消融术的患者,术前64排CT行心脏增强扫描,三维重组左心房和肺静脉,对肺静脉的数量、位置、分型和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肺静脉计数约80%为标准肺静脉,显著变异者约占0.6%,左肺静脉分支间关系位置分型中,倾斜型占84.3%,上下型和前后型分别占13.6%和1.5%;右肺静脉分支间关系位置分型中,倾斜型占90.8%,上下型和前后型分别占0.4%和8.2%。结论肺静脉分支间有典型的位置分型,少数患者肺静脉有显著变异,术前常规64排CT检查可显示变异和位置分型,对指导环肺静脉隔离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多排螺旋CT(MDCT)心电门控技术评价1个心动周期内肺静脉口径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收集25例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扫描的检查者,进行10个时相的肺静脉重建.首先在横断位同一层面上测量出右下肺静脉(RIPV)各个时相的口径,得出其最大值及最小值所对应的2个时相,然后在这2个时相下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4条肺静脉,最后分别测量其口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横断面上右下肺静脉最大值出现在35%时相(16.21±2.53),最小值出现在85%时相(13.29±2.11);4条肺静脉口径在35%时相的最大值与85%时相最小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DCT心电门控技术可以更准确描述肺静脉口径,在1个心动周期内肺静脉口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