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盲部结核影像检查方法主要依靠钡餐或钡灌肠,而其他检查手段如B型超声、CT尽管有一定限度[1],但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9月~2007年7月间经临床确诊的34例回盲部结核的CT资料,以评价CT检查在回盲部结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本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回盲部憩室炎MS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结肠镜检查证实的15例回盲部憩室炎,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2~82岁,平均63.8岁。术前均行常规盆腔CT扫描,8例行增强扫描和扫描后行冠状、矢状、平行髂骨和垂直髂骨四个方向的MPR重建。结果 15例病例中升结肠7例、盲肠4例、回肠末段3例、阑尾1例,其中4例为多发,共28个憩室,21个并发憩室炎;憩室内含液体19个、其中液气平面2个,含粪石或者不成形的高密度影9个;憩室大小5~56mm,平均为27mm;憩室壁增厚21个,毛糙21个;相邻肠管壁增厚9例;憩室周围脂肪炎性浸润6例。结论回盲部憩室炎MSCT检查对明确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回盲部肿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回盲部肿瘤病变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回盲部肿瘤病变,对其CT表现与病理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中,恶性肿瘤7例,包括腺癌4例(管状腺癌3例,黏液腺癌1例),恶性淋巴瘤2例,转移瘤1例;2例为良性肿瘤,脂肪瘤、腺瘤各1例。恶性肿瘤CT表现多为回盲部不规则肿块,肠壁增厚显著,肠腔狭窄,呈中等或显著强化;良性肿瘤CT表现则多为不对称肿块,边界清楚,不强化或轻微强化。转移瘤则多有浸润性病变。结论:回盲部肿瘤病变类型多样,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CT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回盲部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分析回盲部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12例均经手术切除或剖腹探查 ,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果 CT表现为 9例回盲部肠壁弥漫性增厚 ,其中 5例侵及回盲瓣及回肠末端而呈横“8”字征。 3例呈局限性突出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变呈中等强化。此外 ,病灶周围和 (或 )肠系膜、腹膜后可见淋巴结肿大。结论 CT能清楚显示回盲部淋巴瘤的形态特点、范围及肿大淋巴结 ,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检查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MDCT肠道检查患者112例,其中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27例。口服大剂量甘露醇稀释液后,行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得到原始图像薄层重组后行MPR成像显示回盲部,MPR对回盲部病变显示欠清晰者,再行CPR成像显示回盲部病变。由2名放射科医生回顾性读片比较横断位联合MPR、CPR前后的对病变定位的准确性。结果横断位联合MPR、CPR定位判断准确性(26/27,96.3%)高于单纯横断位(20/27,74.1%),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1)。MPR、CPR能清晰、完整地显示回盲部病变的内外结构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 MDCT是对回盲部病变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查方法,MPR、CPR重组可以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正>小儿回盲部淋巴瘤属于恶性肿瘤,在临床中较少见。我院最近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12岁,因腹痛7d,发现上腹部包块伴呕吐3d入院。查体:腹软,无压痛、反跳痛,上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右下腹可触及一包块,质韧,未触及血管搏动,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无气过水声及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查:血钾3.49mmol/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阴性。  相似文献   

7.
超声对回盲部占位性病变检出率很高,但部分定性较困难。本文收集我院1991-01~1996-11经手术证实的36例回盲部占位性病变进行声象图分析,总结和探讨它们的声象图特征,以提高国官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74岁,平均年龄38.5岁。临床症状;右下腹疼痛,压痛,排便不畅,腹胀,多可触及包块。36例中结肠癌10例,阑尾脓肿15例,阑尾粘液囊肿3例,肠套叠4例,炎性包块2例,阑尾、盲肠恶性淋巴瘤2例。使用仪器为东芝SAL-38AS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检查手段的发展,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发现越来越容易。一般来说,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定位比定性重要,而CT对肿瘤的定位有明显的优势。笔者就近年来搜集的上纵隔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搜集我院2007年3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分析2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3例、淋巴管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3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转移瘤4例。结果: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及脏器的情况。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7%。结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气钡灌肠造影和CT扫描对回盲部恶性淋巴瘤检查的效果。方法 收集并分析了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回盲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资料,其中,3例行气钡灌肠造影,1例行CT扫描。结果 气钡灌肠造影显示2例回盲部黏膜被推压、拉长变细或展平,1例黏膜紊乱、粗糙僵直、交织成风格状。2例肿块单发(圆形和葫芦形)、1例多发(圆形),直径0.4cm~10.0cm,边缘光滑。2例诊断回盲部占位,1例疑诊本病。1例h(增强)扫描见回盲部肠腔“夹心饼”样狭窄,肿块分叶界清,密度呈均匀中度增加,诊断回盲部恶性肿瘤。结论 气钡灌肠造影可清楚显示回盲部黏膜改变,明确黏膜下肿物大小、数目、形态及病段肠功能变化。CT扫描可显示更有价值的征象,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多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1.
12.
1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33岁,主因“反复发作性腹痛1个月余,发现右下腹肿块1周”就诊,超声示右下腹见一不均质包块,大小约6.4cm× 4.1cm,横切面呈“同心圆”征(图1),纵切面呈“套筒样”征(图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其内及周边均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并记录到动脉血流频谱,RI0.68;回盲部可见几个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欠规则,较大者约0.7cm×0.7cm.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腹部CT扫描对脐尿管占位性病变(USOL)的诊断与鉴别能力。方法 21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USOL患者,包括13例脐尿管囊肿(UC),6例脐尿管腺癌(UAC),1例脐尿管窦道(USP)以及1例脐尿管憩室(UD)均经腹部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USOL的部位、大小、形态、性质、Retzius间隙变化及强化型式逐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的USOL均位于膀胱尖部中线部位。13例UC包括8例单纯性囊肿和5例合并感染。前者表现为囊壁薄,囊内容物CT值接近于水,后者表现为囊内容物CT值较高,且Retzius间隙内可见絮状密度增高影。6例UAC均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影,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1例USP表现为腹膜前方条索状影开口于腹壁外。1例UD呈脐水平囊性肿物,憩室与膀胱交通,膀胱壁可见钙化。结论 USOL并不常见,CT是其赖以诊断与鉴别的主要方法之一,熟悉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14.
<正> 男,54岁。腹痛伴腹泻、腹胀2年。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阵发性绞痛,并腹部胀气,伴有腹泻,便呈黄色糊状,量约50 ml/次,1~2次/d。无怕冷发热,也不伴有呕吐,无黑便和里急后重感。就诊当地医院,以“结肠炎”给予口服药物3个月,症状加重而转入本院。查体:神志清楚,发育正常,消瘦,  相似文献   

15.
肾占位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例证实的2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恶性肿瘤21例(75%),其中肾癌(RCC)16例,CT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盂癌2例,CT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母细胞瘤(Wilms瘤)3例,CT表现为较大不规则的分叶肿块,增强后不强化;肾良性肿瘤3例(11%),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2两例CT表现为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1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其它4例(14%),3例肾囊肿,CT表现为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肾脓肿,CT表现为实质性与囊性混杂密度的肿块,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有轻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诊断过程中密切结合病史,对肾占位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与支气管镜检查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部病变患者140例,均行CT增强扫描、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将CT增强扫描、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2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2种检查方法与病理结果的吻合度采用Kappa检验。结果:140例中病理学确诊肺癌76例,良性病变64例。CT增强扫描、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癌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K值分别为(81.43%、81.58%、81.25%、0.672),(80.0%、63.16%、100.00%、0.601)。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与支气管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敏感度、特异度与支气管镜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癌诊断的特异度高于CT增强扫描检查,但敏感度和准确度低于CT增强扫描,肺癌的初步诊断应首选CT增强扫描,临床确诊需要结合支气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收集2007年12月~2012年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急性胸腹部联合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CT检查急性胸腹部疾病的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本组60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4.5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高处坠落伤20例,打击伤12例.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鞘区占位性病变的CT分析(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鞘区肿块的CT特征及其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颈部肿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神经鞘瘤中5例使血管移位,呈斑驳样强化。1例呈囊性改变血管未见移位。2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可见血管移位,呈低密度,未见强化。1例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有血管移位。1例颈动脉瘤呈囊状扩张伴有假性囊肿的形成。转移瘤多有中央坏死,部分可见融合,周边强化,血管移位。淋巴瘤多位于颈外侧,多不伴血管移位,轻度强化。结论:根据血管的移位及肿瘤的CT强化特点有助于颈部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正>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是颈部及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主要病变分为: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均可出现钙化,有关钙化区分甲状腺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其良恶性的要点。方法 30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包括甲状腺腺瘤(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及甲状腺癌(4例)患者均经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平扫CT像上,甲状腺腺瘤表现为边界光整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影,其中,实性8例,囊性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表现为边界光整的结节状或不规则形肿块影;甲状腺癌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结节状或肿块影,边缘模糊或伴邻近结构受侵。在对比增强CT像上,甲状腺腺瘤的实性部分强化,多数病灶边缘有环状低密度影;结节性甲状腺肿呈不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甲状腺癌呈不均匀强化,边缘模糊或伴周围结构受侵。结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随其病理类型而有不同的CT表现和强化型式,然而,病灶边缘模糊或伴邻近结构受侵是恶性病变的特异性征像,可资与良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