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磁刺激在其作用和刺激深部神经及脑方面优于电刺激,并无不适感觉.可用在刺激腰背神经根、颈神经根和运动皮层.但是目前认为用大圈磁刺激进行常规的周围神经传导研究不太合适,由于高选、择性超大量刺激难以达到,刺激的部位不确切.为了确定磁圈是否平行固定在周围神经表面的皮肤上,分别用大磁圈、小磁圈及电刺激神经的1~2点,测量M 波和H 波的潜伏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拇短展肌R1波的肌电检测方法 ,并测量国人正常值 ,探讨其在电生理诊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2 5例健康个体 ,于正中神经腕点处刺激 ,在拇短展肌肌腹内接收 ,刺激频率为 1Hz ,刺激强度为阈强度上下。测量R1波的潜期和波幅 ,所测的潜期与年龄和身长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R1波在 2 5例个体上均恒定获得 ,为一个双相的负正波。R1波潜期 ( 2 5 .8± 2 .2 8)ms ,波幅 ( 1.12± 0 .47)mV ,潜期和身长相关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拇短展肌R1波能够很可靠的测定 ,其在诊断周围神经病、神经根病变、臂丛损伤方面具有定位更准确、敏感度更高等其他肌电检查无法替代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腰骶神经根病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传统的诊断方法多为临床查体、腰骶平片及CT或MRI影像学检查相结合,但平片在显示早期病变及神经受压部位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而CT或MRI检查价格上较为昂贵,不适于普及。而电生理检查与本病的相关性较为理想。故此我们对50例腰骶神经病变的病人进行了相应的检查,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神经传导阻滞 (nerveconductionblock)为一生理学概念 ,主要为动作电位不能在神经轴索的全长播散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1]。Seddon[2 ]首先将神经传导阻滞概念引入临床 ,并用以解释周围神经因外伤、缺血、压迫出现的一过性局部性传导阻滞。在病变部位远端施以电刺激时 ,M波幅度正常 ,而刺激病变部位近端时M波幅度下降 ,且常在病变后几天或几周内恢复。Lewis等用血压计气囊压迫造成实验性可逆性急性神经传导阻滞 ,Denny Brown等用橡皮止血带压迫造成了急性脱髓鞘性传导阻滞模型。近年来由于电生理测量技术的进步 ,能够较精确地测量神经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刺激骶1(S1)神经根引出复合性肌肉动作电位结合电刺激腘窝F波测定在诊断S1神经根病患者神经根功能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30名健康受试者(正常对照组)和30名单侧S1神经根受损的患者(病例组),在双侧比目鱼肌分别记录磁刺激S1神经根引出的复合性肌肉动作电位(M波)和电刺激腘窝处胫神经引出的F波及M波,计算周围运动传导时间(periphe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PMCT)和运动神经根传导时间(motor root conduction time,MRCT),并选择患侧5~6块肌肉进行针极肌电图检查。比较MRCT与针极肌电图结果。 结果正常对照组的MRCT为(3.45±0.39)ms,左右侧间差为(0.28±0.15)ms,病例组的单侧值和侧间差则分别为(3.70±0.63)ms和(0.43±0.36)ms。病例组单侧PMCT和MRCT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所延长。23位接受针极肌电图检查的患者中,6例出现自发电位。其诊断结果与MRCT的符合率达82.6%。 结论MRCT是一个能有效地无创评价运动神经根功能的指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磁刺激骶1(S1)神经根引出H反射并结合F波测定评估腰骶神经根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根功能。 方法检测30名健康受试者和30名单侧S1神经根受损的患者,在双侧比目鱼肌分别记录磁刺激骶1神经根引出的H反射和电刺激腘窝处胫神经引出的F波,同时记录各自的M波,计算感觉神经根传导时间(SRCT),并分析正常人SRCT与身高、年龄的关系及其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正常组的平均SRCT为(3.10±0.44)ms,侧间差为(0.13±0.19)ms;病例组平均SRCT及侧间差分别为(3.90±0.65)ms和(0.90±0.50)ms,均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1)。所检正常人的SRCT与身高相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病例组的SRCT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 结论SRCT可作为评价感觉神经根功能的一项指标,为骶1神经根病的无创性电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临床上诊断腰骶神经根受压症所用电生理学方法主要是肌电图描记,但诊断准确率仅达80%左右[1]。本文通过刺激胫后神经观察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SEP),探讨此法是否可能提高诊断率。1 对象与方法选择1998~1999年间住院腰腿痛病人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18~50岁,病程2周~2年,临床坐骨神经痛症状典型。经椎管硬膜外造影(10例椎管探查术)确诊为骶神经根受压症,受累神经根除2例外,余40例均为L5和/或S1。方法:SEP测定:刺激物为方波电脉冲,波宽200ms,频率2.7Hz,刺激部位为患肢外踝胫后神经,强度以正好能引起足背或足趾放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维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3D-STIR)序列在显示颈部节前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颈椎间盘突出与颈部神经根关系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评估该技术在不同节段(C6神经根及C7神经根)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21年9月~2022年3月于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就诊的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有神经根受压症状并且临床高度怀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100例患者,分别行磁共振常规序列(矢状位T2WI、T1WI、STIR,轴位T2WI)、3D-STIR序列扫描以及结合两种扫描方式判断神经根是否受压,分别统计C5~7单侧单节段神经根传导功能障碍的患者有无神经根受压的影像学表现。3D-STIR序列所有图像采用3D最大信号强调投影与曲面重组等后处理,由2名中高级职称磁共振诊断医师通过对重建后图像显示的神经根形态、走行、受压情况以及椎间盘与神经根关系的影像表现,评价3D-STIR序列在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按C6/C7神经根是否受压分为两组,常规核磁平扫、3D-STIR序列以及常规核磁平扫与3D-STIR序列结合诊断结果显示,按C6神经根是否受压,得出一致性分别为0.578、0.758、0.838。按C7神经根是否受压,统计方法同C6神经根,一致性分别为0.559、0.779、0.839。两组常规序列扫描一致性均大于0.40且小于0.75,为中度一致性,3D-STIR及与常规序列相结合一致性均大于0.75,为一致性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D-STIR序列比常规磁共振序列在显示神经根受压情况上有明显优势。  结论  3.0T磁共振3D-STIR序列以及常规核磁结合3D-STIR在诊断C6/C7神经根受压较仅用常规MRI平扫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正>颈椎病是常见疾病之一,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占60%~70%[1],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近年来呈不断增加和年轻化趋势。主要临床表现为颈背肩臂疼痛、手指麻木、肌力减弱等,为颈神经根受压所致。自2005年3月以来,笔者以经皮直流电刺激合牵引、五步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2例,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腰骶神经根病是由于腰骶神经根受到压迫引发一类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主要包括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腰椎滑脱症等多种疾病。该病发病缓慢,治疗难度大,常因腰骶神经根因受到刺激而导致间歇性跛行、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下肢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由于腰骶神经根具有一定的解剖特殊性,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无论是敏感性,还是特异性都相对较弱,并且难以真正反映腰骶神经根真正的功能受损情况。神经电生理作为一种现代化检查手段,不但能够直接反映腰骶神经根真正的功能受损情况,还可以对其功能受损情况施行定量分析,因此神经电生理检查常常作为诊断腰骶神经根病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2]。肌电图F波检查是神经电生理检查中最适合进行腰骶神经根病检查的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提高腰骶神经根病的确诊率与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绝大多数的神经根压迫性损伤是由于持续的或频繁的低强度的压迫所致。这些压迫性损伤所造成的神经病理生理改变都是继发于神经组织的缺血。为了评价神经根长期受压可能出现的后果,有必要对以往神经根慢性压迫的研究、外科观察以及短时间压迫实验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下面就压力值与神经根病理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做一简要的介绍。1 循环障碍这是神经根受压最早出现的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也是其它病理改变的基础。压迫所致血液循环的后果取决于静脉、毛细血管和动脉所受的平均压力。研究表明,很轻微的压迫即可引起神经根内的静脉淤血。在人…  相似文献   

12.
1993年6月赴日本留学,考入福岛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脊拄外科专业。1998年3月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PhD)。留学期间主要从事腰椎管狭窄症相关的马尾、神经根压迫性电生理、病理的研究。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揭开马尾、神经根的传导速度、血流情况,其与压迫压力的关系:与急性压迫、慢性压迫的关系;与单节段、双节段压迫的关系:药物对马尾、神经根血流的影响,对受压马尾及神经根恢复的影响以及椎间盘突出,其髓核物质引起神经根损伤的研究等。2001年7月考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主要研究颈椎、胸腰椎弓根的器械定位、经椎弓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3.0T、MRI两种扫描序列对臂丛神经成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临床需要扫描颈椎病MRI患者40例,都通过可变反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三维双回波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序列、常规序列等方式进行检查,所有图像均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3D-CISS序列神经根-椎体CNR高于3D-SPACE序列,而3D-CISS序列神经根-脑脊液CNR低于3D-SPACE序列(P<0.05),3D-CISS序列较优,3D-SPACE序列图像质量较差。对受压神经根清晰度的显示,3D-CISS序列与3D-SPACE序列对比,优于3D-SPACE序列(P<0.05)。结论:对于展示臂丛神经神经根结构和对神经根病变做诊断等方面,3D-CISS序列明显优于3D-SPACE序列,对颈神经根成像及颈神经根受压等情况的临床诊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离子透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雪  唐雷  张红星 《中国康复》2010,25(4):294-295
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50%~60%。其主要表现为受压神经根支配范围的麻木、疼痛和功能障碍。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中药离子透入是结合中药、穴位及电流物理作用的一种独特疗法,利用直流电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相吸原理,使中药离子渗透到人体病变部位,达到治病目的。现将近年中药离子透入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腰椎管碘水造影术又称腰骶神经根造影术。是将造影剂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用X线照相以观察椎管内病变部位、性质、范围,是骨科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多用于第二腰椎以下部位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及怀疑马尾、神经根受压等等。结合我院腰椎管碘水造影术60例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生理方法定位腰神经根主要支配肌群的可行性,为临床术中电生理定位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4/05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选择9只5月龄Wistar雌性大鼠,通过电生理的方法,依次电刺激L2~L5脊神经根部,分别记录双侧大鼠下肢主要肌肉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测量下肢四组肌肉(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峰值。结果:9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刺激腰神经根于下肢所记录的典型肌电波形以双相波和三相波为主。②刺激L2脊神经根,于下肢四组肌肉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最大波幅平均值均<1mV,以在股四头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最高(0.89±1.05)mV,显著高于其他3组肌肉(P<0.05)。③刺激L3脊神经根,于股四头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为(23.79±13.22)mV,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肌肉(P<0.01)。④刺激L4脊神经根,于下肢四组肌肉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最大波幅平均值均明显>1mV,股四头肌和胫骨前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显著高于股二头肌和腓肠肌[(15.88±12.28),(12.75±4.97),(7.11±3.60),(8.06±5.29)mV,P<0.01]。⑤刺激L5脊神经根,于股二头肌、腓肠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为(23.92±15.05),(13.1±7.05)mV,显著高于其他各肌群(P<0.01)。结论:电刺激不同脊神经根,在大鼠下肢不同肌肉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峰值存在差异,综合分析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峰值,可基本确定所刺激的腰神经根节段。  相似文献   

17.
钱蕾  刘志文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1):975-976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颈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压迫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及体征的疾病。通常是由于外伤、受寒等导致颈部曲线改变,以及椎间盘、关节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周围血管、神经、脊髓而出现的症候群,根据受压组织不同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颈椎病。其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传统的针灸、  相似文献   

18.
F波测定对神经根病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总共测定了正常成人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等205条神经的F波潜伏期和F波传导速度,提出上述神经F波潜伏期和F波传导速度的正常值。本文对颈神经根病损55例和腰骶神经根病损98例分别进行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F波潜伏期和F波传导速度等测定。并对检查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F波测定是判断根性节段性脱髓鞘病变的主要根据,对神经根病损,肌电图检查配合F波测定,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因此F波测定对诊断神经根病损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诊断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椎管内神经根运动传导测定法,并证明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CCS-1型直流斩波式大脑皮质电刺激仪测定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21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取每位测试对象的T12棘突为刺激点,同时兴奋L5和S1根出(近)椎间孔处,在拇外展肌和伸趾短肌处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并测量其潜时、波幅值和两刺激点之间的MCV。结果 糖尿病组的T12,S1和拇窝刺激点的潜时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40-4.63;P均&;lt;0.01以上)。除了SⅠ-SⅡ点外,糖尿病组的其余两项MCV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4.40-4.63;P均&;lt;0.001)。结论 椎管内神经根运动传导测定法对神经根部位病变的定位和评估预后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0.
<正> 颈椎病性脊髓病(CSM)是颈椎病最严重的表现和60岁以上老年人脊髓病最常见的原因。除非CT 扫描示脊髓广泛受压,一般不出现脊髓病症状,若出现则示预后不良,且外科减压术的效果也是有限的。本文描述了尚未出现脊髓病临床特征的该类症状性颈神经根病患者的中枢运动传导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改变。方法:自愿参加本研究的23名初诊为颈神经根病的患者,年龄为32~76岁,男10例,女13例。每例均行常规的评估颈神经根病的电生理检查。磁刺激时病人取坐位,环境温度保持在21~23℃。采用Dantec 圆线圈,其中心位于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