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现已成为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常见菌。由铜绿假单胞菌所造成的感染中形成生物被膜(BF)是极为常见的现象,BF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并难以被彻底清除,由此造成的慢性反复感染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的难题,所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BF的耐药机制,对于临床治疗BF导致的慢性反复感染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细菌耐药可分为天然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1]。天然耐药又称固有耐药,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对某一类或者两类相似的抗菌药物耐药;获得性耐药是由 相似文献
4.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了许多新的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细菌整合子系统可捕获外源基因并进行水平和垂直传播;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碳青霉烯酶又有多种耐药型别被发现;细菌主动外排泵出系统由耐药基因编码并完成调控;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的研究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大环内酯类耐药菌、喹诺酮类耐药菌等几方面都有新进展;带生物膜细菌比浮游菌更具有抗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和耐药机制不是相互孤立的,一种细菌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可能为几种耐药机制或耐药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0年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了解和掌握目前细菌耐药的现状,借鉴国际指南中的耐药菌防控措施,提出耐药菌预防控制策略.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细菌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已对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对患者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加强病原学检查、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隔离制度是耐药菌预防和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尿路感染生物被膜菌,了解其临床分布,进而通过生物被膜菌与浮游菌耐药差异性分析,探讨细菌生物被膜对抗生素的耐药特性,以及初探生物被膜菌在体内较“真实”的耐药性。方法收集120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s)患者导尿管和尿液标本,筛选生物被膜菌株和相应浮游株,对生物被膜半定量检测,药敏实验分析生物被膜菌株和相应浮游菌在普通MH培养基上耐药性差异以及生物被膜阳性菌在泊洛沙姆(Poloxamer,F-127)培养基和普通MH培养基上耐药差异性的分析。结果120例UTIs患者导尿管中筛选出生物被膜菌48株,阳性率为40%;生物被膜菌与相应的浮游菌在普通MH培养基上药敏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被膜菌在Poloxamer培养基和MH培养基上药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耐药性更强。结论本院尿路感染生物被膜菌在临床上以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生物被膜菌与浮游菌在体外耐药性分析未见明显差异,推测Poloxamer培养基有可能表现生物被膜菌较真实的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其耐受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细菌生物膜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膜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原虫)及其细胞外多糖基质所形成的细菌群落,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表面。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分子机理、致病机制(耐药机制)、检测、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为防治细菌生物膜引起的难治性感染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季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240-242
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易导致菌株变异和产生耐药性,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来解决如何快速、准确诊断病原,正确选择药物和合理用药等问题。基因芯片不仅可以大量快捷地检测出耐药性菌株,进行细菌诊断、鉴别诊断、耐药性监测,而且可以 相似文献
9.
10.
11.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被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治疗困难,已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几年来,这方面研究较深入,但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探讨却较少,现就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结构特点、形态转变、负荷感应、耐药性的分子学等几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差异蛋白的表达。方法将耐药表皮葡萄球菌分为药物处理组(用400μg/mL鞣酸处理)和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采用快速银染法鉴定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被膜的形成;用CRA平板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细胞间多糖黏附因子(PIA)的能力。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细菌总蛋白进行分离,并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芯片/质谱(HPLC-Chip/MS)鉴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药物处理组表皮葡萄球菌菌落数明显减少(P〈0.01),PIA生成能力减弱,生物被膜的形成被抑制。通过电泳分离,共得到19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分子,其中13个仅在药物处理组表达升高,有6个仅在对照组表达升高。结论生物被膜形成是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的主要途径,差异蛋白在生物被膜的形成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细菌生物被膜及其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固体表面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式,是由多细菌组成的膜状结构,而并非单一细菌的膜成分。早在1676年Antonie van Leeuwenhoek便从牙菌斑中观察到了细菌生物被膜的存在,但直到1978年Costerton等才首先提出了生物被膜的相关理论。细菌生物被膜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临床上细菌生物被膜可形成于各种生物置入材料表面及体内黏膜表面,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避性,是造成临床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环内酯类药物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3,他引: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现今最为常用的口服抗菌药物之一,随着其在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其耐药性日益增强。细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有靶位点甲基化修饰、药物的主动外排、核糖体基因突变、抗生素灭活酶的产生等。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导管细菌生物被膜的病原学分布,探讨细菌生物被膜对抗菌药的耐药性。方法研究110例施行人工气道(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拔除的气管内导管,用刚果红培养基筛选出生物被膜菌株和相应浮游菌株,并对生物被膜菌进行半定量检测,药敏试验分析生物被膜菌株和相应浮游菌在普通MH培养基上耐药性差异以及生物被膜阳性菌在泊洛沙姆(F-127)培养基和普通MH培养基上耐药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10例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中筛选出生物被膜菌61株,阳性率为55.45%。以葡萄球菌属、粪肠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生物被膜菌与相应的浮游菌在普通MH培养基上药敏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被膜菌在MH培养基上和在F-127培养基上药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后者耐药性更强。结论该院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生物被膜病原学分布以葡萄球菌属、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与普通MH培养基相比,F-127培养基有可能反映生物被膜菌较真实的对药物的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18.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iltns,BBF)是指细菌吸附于海底、河床、给排水管道、生物材料、牙齿、上皮组织或坏死组织表面并分泌胞外多糖(exopolysaccarides,EPS)、纤维蛋白、脂蛋白等而形成粘液样的多糖蛋
白复合物(glycocalyx,GLN),使细菌相互粘连并将所形成的微菌落包裹于其中而形成的膜样物,是细菌在自然界生存的主要形式(90%以上),也是在病灶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2)
整合子在细菌生物膜耐药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整合子结构、功能及其参与细菌生物膜耐药方面的研究文献分析总结,发现整合子是细菌耐药机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细菌生物膜耐药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细菌在生物膜状态和液相状态下整合子的表达情况,对阐明整合子在细菌生物膜中的耐药机制、探寻可能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普遍应用 ,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近年来 ,在对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和临床一些慢性顽固性感染发生机制的研究中 ,提出了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biofilm ,BBF)和BBF相关感染的概念。本文拟将就细菌生物被膜与生物被膜相关感染作一综述 ,以期为临床防治生物被膜相关感染提供参考。1 细菌生物被膜的概念及形成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而特有的生命现象。系细菌吸附于惰性物体如生物医学材料或机体粘膜表面后 ,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