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其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均在置换后6 h给药,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IU/d皮下注射;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mg/d口服,两组均持续用药2周。于治疗2周后检查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检测手术前后D-二聚体数值变化。结果: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8例(22.9%),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为2例(5.7%),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伐沙班低能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同时对DVT患者血D-D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病人分别使用利伐沙班和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来评价2种药物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临床药师在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的预防中,如何协助临床医生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方法:收集10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50例和低分子肝素组50例。利伐沙班组病人于术后8 h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每天1次,口服;低分子肝素组病人于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量肝素5 000抗Xa国际单位,每天1次,皮下注射。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比较2组病人的凝血指标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临床药师参与治疗过程并提供药学监护。结果:2组病人术前血小板及凝血指标均无异常,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血小板及凝血指标均无异常,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中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0%(0/50),低分子肝素组DVT发生率为8%(4/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中利伐沙班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50),低分子肝素组为12%(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且利伐沙班具备可口服、固定剂量、疗效满意、无需监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126-1127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联合足底泵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围手术期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输血量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和非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围手术期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输血量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利伐沙班联合足底泵可以有效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程艳秋 《河北医学》2016,(4):618-620
目的:研究探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流程联合利伐沙班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各50例分别分为利伐沙班组(实验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其他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的患者中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低分子肝素组的患者中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0%),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61,P<0.05).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患者的术后显性失血量、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的变化值及失血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通过护理流程联合利伐班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各50例,低分子肝素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IU/d,利伐沙班组口服利伐沙班片,10mg/d;记录并比较凝血指标、DVT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凝血指标PT、PLT和APT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形成DVT发生率8.0%,低分子肝素组的10.0%(P0.05),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辅助使用气压治疗等物理措施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总体疗效相当,均能有效改善凝血指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钙对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80名60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以患者的使用的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不同进行分组,利伐沙班组(n=96):于手术后6-10小时之间开始使用利伐沙班,口服,10mg/d,1次/日,一个治疗疗程为服药5周,如果发生漏服1次用药,患者应立即服用利伐沙班,并于次日继续每天服药1次;低分子量肝素钙组(n=84):于手术前及手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2500IU/d,一个治疗疗程为服药5周。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以及不良反应;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评价:在用药前和用药后2d、5d、10d、18d分别行凝血功能测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有5例发生DVT,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有16例发生DVT;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且服用利伐沙班后患者的凝血功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建宇  金云珠 《医学综述》2014,(16):3028-3030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梅河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7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肝素组(25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利伐沙班组(32例)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DVT、非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例数,并记录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非致死性肺栓塞,肝素组DVT和牙龈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利伐沙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均较高,用药7 d后均下降,用药14d时又上升(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用药7 d均上升,用药14 d时又下降(P<0.05)。结论伐沙班在预防DVT方面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适合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效果.方法 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VTE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核定筛选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11.0软件对总的VTE和各种原因所致的死亡、主要VTE、深静脉栓塞(DVT)以及症状性VTE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文献9篇,包括8篇英文和1篇中文文献,研究对象有6篇为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3篇为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全部样本量合计15 91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伐沙班组总的VTE和各种原因所致的死亡率低于依诺肝素组,合并RR为0.55[95%CI(0.38,0.79)];利伐沙班组主要VTE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组,合并RR为0.38[95%CI(0.19,0.76)];利伐沙班组的DVT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组,合并RR为0.53[95%CI(0.36,0.78)];利伐沙班组症状性VTE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组,合并RR为0.47[95%CI(0.33,0.69)].结论 利伐沙班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VTE的预防效果优于依诺肝素.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8,(1):75-77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抗血栓压力泵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口服给予利伐沙班,观察组在给予利伐沙班基础上辅以抗血栓压力泵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术后1、2、3周比较两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1.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18%(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也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3.53%(P<0.05),未见出血情况发生。结论:利伐沙班联合抗血栓压力泵治疗可有效减少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利伐沙班及低分子肝素钙(LMWH)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评价二者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预防下肢D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9年12月到2011年8月选取老年髋部手术病例128例,随机分为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均衡的2组.利伐沙班组64例,术后6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10 mg/d;LMWH组64例,术后6h开始皮下注射LMWH 4100 U,每天1次;疗程均为3周.比较2组患者下肢DVT、肺栓塞(PE)的发生率,以及术后负压引流量、出血等情况.结果 AO动力髋螺钉(DHS)、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在利立伐沙班组分别为16.1%、11.1%和20.0%;在LMWH组分别为12.9%、15.0%和26.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均无PE发生.2组不同手术类型患者围手术期内负压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仅利伐沙班组出现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第8天切口处大血肿,余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利伐沙班及LMWH均可有效预防老年患者髋骨骨折手术后下肢DVT,二者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当,于术后6h应用安全;利伐沙班口服更方便、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口服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抽签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一组患者注射LMWH(置LMWH组),另一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利伐沙班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以及不同时间段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WH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13.33%与利伐沙班组15.5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MWH素和利伐沙班均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96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例和47例,观察组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2例,动力髋螺钉(DHS)19例;对照组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1例,DHS17例。比较两组术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变化及双下肢DVT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6.12%(3/49)、25.5%(1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2/49)。结论: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 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术后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因骨性关节炎( 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 A组,23例),对照组( B组,23例),A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B组注射20 mL生理盐水,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术后6周随访膝关节HS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或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Hb及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3小时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术后2周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DVT形成,术后6周随访未发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发生。结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没有增加下肢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杨鸿发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4):62-63,66
目的:探讨去氨加压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围术期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62例拟行单侧THA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l例。治疗组应用去氨加压素按照0.3μg/kg溶于100ml生理盐水配制,静脉滴注,术前30min应用1次,术后1次/d,连续用2d;对照组仅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r)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b、Hct、Pit及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术后14d两组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患者获1~3个月随访,仅2例表现为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结论:在THA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去氨加压素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不同患肢体位对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于本院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且符合实验要求的332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102例):患肢术后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位;B组(111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伸直位;C组(119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30°屈曲。三组患者均干预24小时并于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和72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24小时引流量和术后5天皮下淤斑率,并对比术后3天、5天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术后72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差别有显著性(P〈0.05);三组术后5天皮下淤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术后3天、5天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女性患者中术后患肢屈髋位与髋关节伸直位相比可减少 TKA 术后总出血量、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相同屈髋角度下,屈膝30°较膝关节伸直位可减少隐性失血量。所以有理由认为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30°屈曲位相对有效地减少TKA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6.
易疆莺  李浩  杏建东  边防  吴旭东  邹远云 《四川医学》2011,32(11):1695-169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联合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3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术后使用LMWH联合IPC预防VTE。其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7例,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17例,髋臼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术11例。术后8h给予常规剂量LMWH,以后每24h重复使用一次,直至术后10d。同时术后当天持续使用IPC 8h,第2天起每天分2次使用,每次1h时,疗程10~14d。术后5~7d进行VTE症状评估和下肢静脉的彩超检查,并监测血小板计数及血凝,可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术后1~3个月的随访中,对可疑DVT患者行第二次彩超检查。结果 53例髋、膝关节手术患者有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为7.54%,均在出院后的3个月术后随访期内发生,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症状及严重出血并发症。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ration,INR)在2.5以内,未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结论联合使用LMWH和IPC可以显著降低髋、膝关节手术后VTE的发生率,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佐辛术后静脉镇痛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0例,年龄〉60岁,随机均分为地佐辛术后镇痛组( DA组)和吗啡术后镇痛组( MA组),各组35例。术后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并随访统计术后即刻(T1)、24 h(T2)和48 h(T3)3个时间点的谵妄发生率(CAM-CR法)、VAS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DA组在T1的术后谵妄发生率与M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与呼吸抑制发生率与MA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T1、T2和T3三个时间点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而言,地佐辛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具有与吗啡相当的镇痛效果,并不增加术后谵妄的危险性,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8.
沈文生  任志伟  邵瑾  朱晓沔  李丹升 《浙江医学》2011,33(7):997-999,1003
目的 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及髌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后持续静脉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及对患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I~II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40例,单侧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持续静脉镇痛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静吸复合全身麻醉.A组静脉给予负荷量3ml,配方为每150ml混合液中含芬太尼针1.2mg +氯诺昔康针40mg,维持2ml/h,自控每次0.5ml,锁定时间为20min.B组通过导管注入0.15%盐酸左布比卡因5ml为冲击量,以4ml/h维持,锁定时间为1h,配方总量为300ml,两组患者镇痛持续3d.记录VAS疼痛评分,开始下床活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B组患者在术后1、6、24、48及72h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或0.01),B组患者术后的下地次数和行走距离均大于A组(P<0.05或0.01),B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1).结论 0.15%盐酸左布比卡因用于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能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膝部手术后理想的镇痛方法,对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