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性瘫痪患儿86例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脑瘫)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6例脑瘫的围生期病史、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并记录和咨询家长对康复治疗的意见。结果:脑瘫常见病因中窒息占36%,早产15%,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5%,颅内感染10%,其他病因均较少。常见临床类型为痉挛型脑瘫52例(60%),其中四肢瘫41例(47%),肌张力低下型12例(15%),手足徐动型8例(9%)。脑瘫合并语言障碍53例(62%),智力低下41例(48%),癫痫21例(24%),听力障碍15例(17%),视力障碍14例(16%),小头畸形10例(12%)。CT或MRI检查80%异常。接受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为运动治疗80%,药物治疗76%,语言治疗75%,针灸治疗37%,作业治疗35%。结论:围生期早期干预、防治窒息,是减少脑瘫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系统综合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针刺、推拿按摩、功能训练、高压氧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41例患儿,其中基本治愈5例(占12%),显效20例(占49%),有效14例(占34%),无效2例(占4%),总有效39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系统综合康复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脑瘫患儿脑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索在康复网络下(联合医院、残疾、社区家庭的力量)康复训练和个性化辅具适配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闸北区内15例脑瘫患儿,由三级医院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定期进行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和随访,社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定期进行康复治疗和随访,家庭是康复训练的主要场所,定期进行指导和随访,残联负责联络配置个性化辅具,康复服务时间为12个月。所有患儿在接受康复治疗前及结束时进行脑瘫粗大功能(GMFM)评定及儿童生活能力(Wee-FIM)评定;在项目结束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15例脑瘫患儿平均年龄(4.17±2.40)岁;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身高(100.93±18.21)cm,平均体重(16.80±5.83)kg;痉挛型12例,肌张力不全型2例,手足徐动组1例。无不良反应报告。治疗前GMFM评分为157.67±54.69,治疗后为190.67±57.8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0)。治疗前Wee-FIM评分为65.17±26.69,治疗后为87.30±26.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0)。总体满意度为82%,其中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安全服务、专业资格、服务档案的满意度分别约为80%、70%、75%、100%、90%和90%。结论:康复网络有助于充分、利用家庭、社区、残联、三级医院的资源,为脑瘫患儿提供个性化康复治疗,提高运动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婴儿脑性瘫痪(脑瘫)的临床特征,预防和减少脑瘫及其后遗症的发生,对2001-09/2003-1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经康复治疗的86例脑瘫婴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婴儿脑瘫近期临床治愈率71%,小于6个月的婴儿脑瘫康复有效率达100%,临床治愈率89%。其临床特征为①围生期有脑损伤病史。②新生儿期哭闹难带。③运动发育落后。④有异常姿势和异常肌张力。⑤头颅CT表现为外部脑积水。严密观察婴儿运动发育及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围生产期脑损伤病史,可早期诊断及早进行干预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通过分析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探讨降低脑性瘫痪(脑瘫)的发生率和减轻脑瘫的伤残程度的有效途径。方法:对195例平均月龄为(2.50±1.45)个月的高危儿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治疗前或治疗初期明确诊断脑瘫者34例,平均确诊月龄(4.42±2.17)个月。可疑脑瘫161例。康复评定采用Gesell量表、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法及脑瘫功能评定等综合方法。结果:在平均月龄(9.65±3.00)个月时治疗结果显示,34例明确诊断脑瘫患儿中,19例(55.9%)正常,12例(35.3%)临界正常,3例(8.8%)异常。可疑脑瘫的161例高危新生儿中,154例(95.7%)正常,7例(4.3%)临界正常,无一例异常。140例颅脑影像学异常者中,120例(85.7%)正常,17例(12.1%)临界正常,3例(2.14%)异常。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儿等高危新生儿的脑瘫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结论:对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瘫后遗症的发生。脑瘫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了解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高危因素致病率,脑瘫分型及其并发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检查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门诊的265例脑性瘫痪患儿。结果:其中高危因素中早产、窒息、异常分娩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3.0%,36.6%,30.2%。具有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儿占60.4%,有12.1%的脑性瘫痪患儿没有发现明显的高危因素。临床分型:以痉挛型双瘫和四肢瘫最多,分别占33.2%和37.0%,偏瘫占17.4%。合并症:232例(87.5%)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12例(4.5%)有听力障碍;20例(7.5%)有癫痫;15例(5.7%)有视觉障碍。脑电图异常率为57.6%(34/59)、头颅CT的异常率为89.1%(164/18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为40%(12/30)。结论:早产、窒息、异常分娩、颅内出血和双胎等在脑性瘫痪患儿中比较多见。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并可有CT、脑电图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脑瘫)是发生在产前或围生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中枢性运动障碍。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障碍。新生儿窒息是常见原因之一。痉挛型脑瘫是常见表现。笔者近几年来治疗因新生儿窒息后引起的痉挛型脑瘫6例,并分析窒息治疗组与观察组对用认为早期干预及综合康复治疗对预后能产生积极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新生儿窒息患者住院159例,其中男105例,女54例,出生时窒息半小时至 6 h入院,1minApgar评分:< 3分 68例,3~7分70例…  相似文献   

8.
现对我院2005-06/2008-06脑瘫患儿167例脑电图改变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8例,女69例,年龄4月龄~7岁,平均2.3岁。痉挛型99例(59.3%),肌张力低下型14例(8.4%),不随意运动型12例(7.2%),共济失调型5例(3.0%),混合型37例(22.2%)。痉挛型分类:双瘫59例(59.6%),偏瘫32例(32.3%),四肢瘫8例(8.1%)。脑瘫的诊断及分型根据2004年全国小儿脑瘫专题研讨会标准[1]。1.2方法应用T JS全数字视频脑电工作站(北京北冷通用电气公司),采用国际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仪器由专人操作,清醒状态检测44例(26.3%),睡眠状态检测123例(73.7%)。2结果167例脑瘫患儿124例脑电图异常,占74.3%,其中局部棘尖波棘(尖)慢综合波57例(34.1%)、广泛棘(尖)波棘(尖)慢综合波3例(1.8%)、背景节律慢化32例(19.2%)、阵发性慢波活动26例(15.6%)、高度失律5例(3.0%)、左右不对称1例(0.6%)。脑电图与脑瘫类型的关系显示:痉挛型脑电图异常74例(74.7%),肌张力低下型11例(78.6%),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长参与对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康复作用及其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40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强调家长参与(在家中坚持治疗)。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为17.5%,对照组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2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为70%,对照组3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家长参与治疗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应加强脑瘫患儿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干预。  相似文献   

10.
付素珍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5139-5139
目的 探索系统综合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4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针刺、推拿按摩、功能训练、高压氧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 41例患儿,其中基本治愈5例(占12%),显效20例(占49%),有效14例(占34%),无效2例(占4%),总有效39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 系统综合康复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脑瘫患儿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