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前交通动脉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手术难度较大,病死、病残率较高.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要求高超的手术技巧和详细的手术计划.本文主要介绍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与术后护理.  相似文献   

2.
张伟   《中国医学工程》2014,(4):137-137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1例,均采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观察术后的疗效。结果 31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0例,轻度残疾9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1例。结论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总结16例经颅内直接手术的前交通动脉瘤,介绍动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特点、手术方法、脑血管造影及CT在前交通动脉瘤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认为手术中经额颞开颅侧裂入路可满意暴露动脉瘤,对脑组织损伤小。夹闭瘤蒂前要仔细分离周围血管,避免一并夹闭。指出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动脉瘤形成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分析国内有关大脑前交通动脉瘤临床报道病例的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情况.方法:用关键词途径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前交通动脉瘤介入和夹闭治疗对比的病例报道资料进行检索,经严格筛选后最后纳入的文献用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文献,无异质性.对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的破裂因素,以提高临床诊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近年来经CTA及动脉瘤夹闭术确诊证实的11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分析其破裂因素。结果:11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男49例,女61例,男女比0.8∶1,年龄17~77岁,平均49.3岁。CTA提示,11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大脑前动脉A1优势征63例(57.2%),其中左侧A1优势征46例,右侧A1优势征17例;大脑前动脉A1对称47例(42.8%)。另外,11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已诊断为高血压的58例(53%),血压正常的52例(47%)。结论:大脑前动脉A1优势征及高血压等先天性及后天性因素与前交通动脉瘤的破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与前交通动脉(ACOAA)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头颈部CTA资料,其中前交通动脉瘤组(50例),余下为正常对照组(50例),观察前交通动脉瘤组的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判定结果与手术或DSA结果进行对照;同时观察两组大脑前动脉A1段是否存在变异(发育不良或缺如)。结果 前交通动脉瘤组中显示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者达35例(7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的数目13例(26%)(P<0.05)。结论 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动脉瘤组(37例)及对照组(37例)的临床资料.测量动脉瘤组与对照组大脑前动脉A1段直径(Da1)、A2段直径(Da2)、前交通动脉瘤直径(Dacoa)、A1段与A2段夹角(Aaca)、A1段与前交通动脉夹角(Aacoa)及A1优势征,将两组间的形态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动脉瘤组Dacoa/Da1 (P=0.017)和A1优势征(P=0.017)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aca(P=0.009)和Aacoa(P=0.006)明显低于对照组.Aaca(OR=0.962)、Aacoa(OR=0.948)和A1优势征(OR=4.404)是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aca、Aacoa和A1优势征可作为独立预测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因素.  相似文献   

8.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疗效。结果56例中成功栓塞54例,其中45例100%栓塞,8例95%栓塞,1例90%栓塞。术中破裂1例,后顺利栓塞。5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随访6~36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前交通动脉瘤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影响因素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微创手术治疗52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治疗、随访资料。所有患者中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42例,其中左侧优势31例,右侧优势11例。微创手术入路以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为主。夹闭动脉瘤48例,瘤囊包裹术4例,术中应用血管临时阻断技术15例。结果术后随访4月~1.5年,优良37例,轻残12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大脑前动脉一侧A1优势与前交通动脉瘤有密切关系。翼点入路微创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Hunt-HessⅠ~Ⅲ级的前交通动脉瘤应早期手术。夹闭动脉瘤前充分分离、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Heubner回返动脉、穿支动脉的保护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常规DSA相比的优势。方法:1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常规DSA和3DDSA血管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异同。结果:DSA检查出184个动脉瘤,常规DSA一般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3DDSA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建的图像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3DDSA血管重建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和手术入路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1991年以来我科经手术治疗的36例前交通动脉瘤,根据术中瘤蒂的位置,瘤体的指向,动脉瘤和相关血管的关系,结合脑血管造影所见对前交通动脉瘤进行了分型。用正位像将瘤蒂的位置分为4型,根据双侧A_1段血管的口径和走行曲度,确定主侧血流及瘤蒂和前交通动脉的关系;用侧位像将瘤体的指向划分为3个区域;用斜位像观察双侧A_2和瘤体的关系。上述分型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术中难点预测及意外估计都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DSA与CTA诊断前、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30例脑出血或单侧动眼神经麻痹而疑有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患者进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及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优劣。结果:12例前交通动脉瘤DSA与CTA检查阳性率均为100%。18例后交通动脉瘤,DSA检查阴性1例,可疑2例,阳性15例,阳性率为83.33%;CTA检查阴性1例,可疑6例,阳性11例,阳性率为61.11%。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显示优于DSA,对后交通动脉瘤与DSA差别不大。结论: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的敏感性达100%,对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尚不能代替DSA,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尤其是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脑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方法:对85例DSA证实为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DS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生率约占全部脑动脉瘤的16.5%,后交通动脉瘤最易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约占全部后交通动脉瘤的40%。DSA可以真实直观地反映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脑动脉瘤的特征。结论:对于部分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应行DSA检查,以明确或排除脑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腰椎关节突关节(ZJ)及其毗邻血管进行解剖学及数字减影造影技术(DSA)观测,为腰椎后侧、后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20具成人尸体腰段标本,显露腰椎侧方及横突前方动脉,解剖显微镜下观测自腰椎(L) 1/2-4/5的椎间孔出口区起1~4腰动脉(LA)所发出的横突前支、背侧支,获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选取20例无腰椎疾病者作为对照,应用DSA行血管造影检查,研究活体中腰动脉、其他来源动脉的起始、变异、分支走行.结果 解剖学及DSA研究显示L1 A-L4A背侧支自椎间孔出口区前上方,由前向外侧、背侧走行,发出横突前支并在跨越椎体峡部中、上1/3外侧缘后沿其表面分为升、降两肌支.升肌支走行至上位ZJ背侧内下缘,发出覆盖ZJ背侧面的关节突支和进入竖脊肌的升、降支;降肌支走行至下位ZJ腹侧外上缘,发出3~5支末梢动脉并继续走行分出肌支进入前方肌肉筋膜组织.两侧观察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J毗邻动脉的走行、分布有一定规律性,掌握其解剖学特点,可有效减少后路手术出血、便于术中操作,降低重要组织损伤,避免术后血肿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瘤的DSA造影方法和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脑血管DSA(Digital Subraetion angiography)造影,并对DSA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方法:常规经右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至两侧颈内动脉、一侧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每根行正位、侧位,再加旋转DSA造影。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对脑动脉瘤的大小、分布、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常规正侧位造影显示有动脉瘤患者15例(19枚动脉瘤)。通过旋转DSA造影显示出有动脉瘤患者17例(23枚动脉瘤)。23枚动脉瘤其结构形态均为囊状动脉瘤。分布情况:前交通动脉9枚,后交通动脉8枚,颈内动脉4枚,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各1枚。17例患者手术中没有发生动脉瘤破裂、脑梗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DSA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的标准方法,能清晰地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分布、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等情况,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脑血管旋转DSA可以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部分肾脏疾病介入治疗的价值.64例肾脏疾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18例,肾肿瘤32例,肾出血14例.在行腹主动脉、肾动脉或肾段动脉DSA检查,并明确病变性质后,行球囊扩张或栓塞治疗,术后复查DSA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发现,64例介入治疗前后DSA成像良好,图像清晰,手术效果满意.提示DSA能实时地为介入治疗提供确切诊断图像和插管导向,术后能评价介入治疗效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薛玉富  罗勇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42-3044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DSA)在颅内动脉瘤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疑有颅内动脉瘤的43例患者首先进行常规DSA检查,对其中27例进行RDSA检查,研究RDSA的技术参数及应用价值。结果:43例中,16例常规DSA能清楚显示,其余27例在常规DSA基础上加RDS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得到清楚显示。结论:常规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必要检查方法,RDSA是常规DSA的重要补充,对颅内动脉瘤的成像、治疗及复查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秦伟  胡天刚  王海英  漆素兰  姜扬 《西部医学》2013,25(7):1076-1077,108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7个瘤体,其中28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40例患者栓塞成功39例(97.5%),1例行手术夹闭。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SA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技巧及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普通DSA及三维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46例,充分利用三维重建技术的各种技巧,使载瘤动脉、动脉瘤颈显示满意,根据诊断结果和病情选择治疗方案。结果 146例患者共发现183个动脉瘤,分别采取了栓塞、手术夹闭、定期观察等治疗方案。结论合适的三维重建技巧使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动脉瘤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