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对8例HNL病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8例HNL主要症状为发热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组织学上表现为大小不等散在或融合的病灶,病变区以坏死为主伴散在核碎片,多种形态组织细胞增生,缺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组织细胞表达CD68,部分散在的小淋巴细胞及增生免疫母细胞CD3、CD45RO标记大多成阳性。结论:HNL多见于青年女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性病变,临床病理特征复杂,易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临床病理特点与淋巴瘤及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1例HNL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1例中女性9例,平均年龄30岁,9例有发热,10例有颈淋巴结肿大,外周血WBC降低.组织学特征为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伴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及大量转化淋巴细胞组成的不规则病灶,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细胞CD68(+)、T淋巴细胞CD3、CD45RO(+),CD15、CD20、CD30(-).结论:HNL多见于青年女性,常为单侧颈淋巴结肿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性病变,临床病理特征复杂,易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HNL)临床病理特点与淋巴瘤及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1例 HNL 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1例中女性 9例 ,平均年龄 30岁 ,9例有发热 ,10例有颈淋巴结肿大 ,外周血 WBC降低。组织学特征为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伴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及大量转化淋巴细胞组成的不规则病灶 ,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细胞 CD6 8(+)、T淋巴细胞 CD3、CD4 5RO(+) ,CD1 5、CD2 0 、CD30 (— )。结论 :HNL 多见于青年女性 ,常为单侧颈淋巴结肿大 ,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 ,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性病变 ,临床病理特征复杂 ,易误诊。  相似文献   

4.
贺海燕  张淼  李燕  孙琪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23-824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淋巴瘤的鉴别。方法对32例HNL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7例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2例中,2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半数有发热,1例有皮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血细胞沉降率增快。形态特征为在活跃的反应性增生的背景下,出现程度不同的凝固性坏死,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细胞内外见不等量碎片。病变区及周围有免疫母细胞及浆样单核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坏死灶及边缘CD68、CD3、CD45RO呈片块状( )。CD20在滤泡生发中心,少数散在淋巴细胞阳性。结论HNL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特殊表现,女性多见,临床病理特征复杂,易误诊。  相似文献   

5.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HNL的临床资料,观察描述其病理特征;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表型。结果:HNL多见于年轻女性,颈部淋巴结肿大.高热,外周血WBC降低。活检标本常呈破碎状.淋巴结皮质、副皮质区可见片状或融合的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内可见嗜础胜核碎片和嗜酸性颗粒辟屑,伴有T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大量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B细胞少量散在分布。结论:淋巴结肿大、高热,淋巴结内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散在或片状凝固性坏死及大量组织细胞增生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减少误、漏诊.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36例HN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特征,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表型.结果 活检标本中淋巴结多呈破碎状(22/36),形态特征为细胞碎片、增生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大小不一的凝固性坏死灶,无中性粒细胞.结论 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复杂,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此病预后良好,但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漏诊。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55例HNL的临床资料,应用光镜观察其病理形态改变。结果55例中女性35例,平均27.5岁。47例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形态特征为在活跃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病变的背景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淋巴细胞凋亡及核碎片几乎见于所有病例,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吞噬现象明显,无中性粒白细胞浸润,组织学上可分为3型:增生型,坏死型及黄色瘤样型。结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复杂。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此病是自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但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8.
黄小杏  吴秋良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283-4284
目的:对8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对86例从病理上确诊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例,结合临床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与观察。结果:78例坏死从皮质区开始呈三角形向下延伸;坏死灶内明显的核碎片及淋巴细胞凋亡见于所有的病例;淋巴结内出现片状或灶状形态多样的组织细胞增生。40例病灶区免疫组化标记LCA、Mac387及CD3均为阳性表达。结论:本病病理形态以淋巴结灶性坏死及组织细胞反应为特征,免疫组化标记Mac387及CD3阳性表达,对本病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54例HNL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改变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成年人以女性多见,青少年则以男性为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淋巴结肿大和长时间的不规则发热,少数患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密切关系。病理形态学上表现为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地图样淋巴结坏死,坏死组织旁可见吞噬核碎片的新月形组织细胞和浆样单核细胞以及成片增生的T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组织细胞CD68和MPO、浆样单核细胞CD68和CD10以及活化的小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CD3和CD45RO阳性,CD20、CD79α等B细胞标记呈阴性表达。结论:HNL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组织形态学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异型,易与其他良恶性疾病相混淆,准确认识其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的特点,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及HE染色对8例病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6例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病变区、交界区及非病变区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12例早期坏死不明显,应注意寻找新月体组织细胞;免疫组化表达MCA387、CD68有助于诊断;EBV阳性提示与病毒感染有关;抗酸染色有助于除外淋巴结核。结论 发热、淋巴结肿大、特征性的淋巴结坏死、增生的组织细胞及免疫组化有助于HNL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HNL的临床资料,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改变。结果病变淋巴结多位于颈部,呈轻、中度肿大(<3cm),男女之比为119,活检标本多破碎(22/32),形态特征为细胞碎片、增生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大小不一凝固性坏死灶,无中性粒细胞。结论根据组织形态、细胞成分,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104-106+169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0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0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年龄为4~78岁,其中11例发生于颈部淋巴结,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有或无压痛,伴发热、体重下降、部分有淋巴结融合,镜下普通型12例,占60%,淋巴结结构破坏,瘤细胞多形性、不规则或卵圆形、梭形,胞浆丰富、嗜酸,核空网状,核膜粗,可见1~3个不等的嗜双色核仁、中位或靠边分布,核分裂易见,可见顿挫型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0(20例均阳性)、ALK(5例阳性)、CD5(18例阳性)、CD7(12例阳性)、CD138(8例阳性)、Ki-67(60%~85%阳性)、CD3(19例阳性)、CD45RO(19例阳性)、TIA-1(18例阳性)、Vim(20例均阳性)、mum-1(10例阳性)、CD2(11例阳性)、CD8(10例阳性)、CD68(1例阳性)、Bcl-2(6例阳性)、Bcl-6(12例阳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比较少见,其诊断和鉴别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基因重排、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其B细胞来源。方法:对63例DLBCL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AX-5、CD20、CD79a、CD3、CD43、CD45RO、CD15、CD30、CK、EMA和ALK,同时对其中的24例淋巴结内(结内)DLBCL病例检测CD10、BCL-6、MUM-1。结果:DLBCL中位发病年龄52.9岁,淋巴结内外均可发生,结内DLBCL主要累及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结外主要累及胃肠道、扁桃体、口咽环;临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受累器官出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DLBCL的组织学变型:中心母细胞型48例、免疫母细胞型11例、间变大细胞型3例、富T细胞/组织细胞型1例。63例DLBCL均表达PAX-5、CD20和CD79a,3例间变大细胞型DLBCL均表达CD30。24例结内DLBCL病例CD10、BCL-6、MUM-1表达率分别为25.0%、45.8%、58.3%;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9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15例。结论:DLBCL是一组异质性的肿瘤,掌握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valuate significance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Kikuchi's lymphadenitis (KFD). METHODS: Biopsy specimens were obtained from 42 KFD cases for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fter the sections were stained with haematoxylin and eosin, and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were analyzed by monoclonal antibodies (CD20, CD8, CD45RO, CD57, CD68) and polyclonal antibody (myeloperoxidase, MPO). RESULTS: Morphologically, the lymph node lesions comprised various histiocytes, plasmacytoid monocytes, immunoblasts, small lymphocytes and nuclear fragments. In all the cases, the histiocytes were invariably observed and most of them were positive for CD68 and MPO. Immunoblasts and plasmacytoid monocytes were easily observed in proliferative stage.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strong focal T-cell positivity for the antibodies but with scarce B cell (CD20) and NK cell (CD57) positivity in the lesion area, where few or virtually no neutrophils were seen. CONCLUSION: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can be crucial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KFD.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上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病理特征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和组织细胞增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个自限性淋巴结病变,在临床上及组织学上易与淋巴瘤相混淆,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检测Kikuchi 淋巴结炎(KF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CD20、CD45RO、CD57、CD68、CD8和多克隆抗体髓过氧化物酶(MPO)对42例KFD活检标本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淋巴结受损区域由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样单核细胞、小淋巴细胞及核碎片组成。所有病例均出现组织细胞,绝大多数组织细胞共同表达MPO/CD68。免疫母细胞、浆样单核细胞在增生期容易观察到。T细胞呈灶状阳性, 而NK及B细胞呈散在阳性。所有病例中性粒细胞很少或缺乏。结论免疫组化分析可以作为鉴别诊断KFD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为AILD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1例AILD临床病理特点,并用7种抗体对其中10例作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本组AILD患者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热、高丙球蛋白血症等为主要临床特点,部分病人血乳酸脱氢酶增高。主要组织学改变为: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系列性增生和分支小血管显著增生。免疫组化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增生的淋巴细胞为T细胞(其中5例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3例为抑制性T淋巴细胞),少数患者B淋巴细胞系列增生。结论:本组多数病例系列增生淋巴细胞为T细胞系列;本病确诊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