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3种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 HPA-3基因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变化.方法:对102例AMI患者进行GPⅡb HPA-3基因分型,比较各基因型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测定PCI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3个时间点血浆GMP-140、vWF和PAI-1水平.结果:102例AMI患者中,GPⅡb HPA-3 aa基因型34例,ab基因型38例,bb基因型30例,3种基因型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种基因型AMI患者GMP-140在PCI术后开始增高(P<0.01),术后24 h下降,bb基因组在PCI术后即刻、术后24h较aa、ab基因组均增高(P <0.01);vWF在PCI术后即刻、术后24 h(P <0.01)持续增高,但3种基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I-1在术后即刻、术后24h持续升高,bb基因组在术后即刻、术后24h活性明显高于aa、ab基因组(P<0.01).结论:GPⅡb HPA-3基因型AMI患者PCI前后血浆GMP-140、vWF和PAI-1水平发生变化,尤其bb基因型在PCI术后存在更明显的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4G/5G多态性在脑梗死(CI)发病中的作用,并分析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PAI-1活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130例CI患者,100例健康人作对照。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分析PAI-1多态性基因型(4G/4G、4G/5G和5G/5G)。底物发色法测定血浆PAI-1活性,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糖(Glu)。结果PAI-1基因型分布频率及4G和5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CI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组的PAI-1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I-14G/5G基因型多态性与PAI-1活性水平有关,3种基因型PAI-1活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其血浆活性水平相关;4G等位基因者PAI-1活性水平增高,导致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从而增加CI的发病风险;PAI-1活性水平在CI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凝血和纤溶活性的改变,探讨氯沙坦降压治疗后,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30例1~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所有入选对象1个月内未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受体阻制剂,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高血压组予氯沙坦50~100mg/d治疗,疗程4周后再次检测PAI-1活性及D-D、vWF水平。结果高血压组PAI-1活性、D-D、vW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高血压病人经氯沙坦4周治疗后,PAI-1活性及D-D、vWF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PAI-1、D-D、vWF明显升高,存在凝血、纤溶功能改变。氯沙坦除降压效果良好外,还能降低PAI-1、D-D、vWF水平。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凝血、纤溶状况。  相似文献   

4.
蒋建中  尹士全  孙根义 《吉林医学》2010,31(27):4684-4685
目的:从基因水平揭示AMI发病的危险因素。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及其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关系。方法:AMI组:55例;对照组:48例健康者。分别应用特异性寡核苷酸点膜杂交技术,PAI-1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分析,测定血浆PIA-1活性(用发色底物法)。结果:AMI组和对照组中4G/5G基因型的血浆PAI-1活性水平最高,与4G/5G基因型,5G/5G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PAI-1活性增高是AMI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4G/4G纯合子基因型是AMI发病的危险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生儿窒息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对止血状态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足月窒息新生儿血检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的血浆水平,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血浆水平,并与1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结果:窒息新生儿血浆TM、vWF、GMP-140、D-D、t-PA和PAI-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重度窒息组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结论:窒息新生儿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活血通脉汤对骨折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和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 140,GMP-140)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闭合性股骨颈骨折(Garden Ⅳ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同的骨科常规处理,即口服三七化瘀口服液及外敷伤科黄水纱,实验组加用活血通脉汤口服。所有治疗均至术前1 d。于入院当天及术前1 d分别检测vWF和GMP-140含量及行患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2、24 h伤口引流量。结果 入院当天,两组患者vWF和GMP-140水平均高于正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 d的对照组比较,实验组vWF和GMP-140水平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2、24 h伤口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实验组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对照组有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通脉汤能降低骨折患者的vWF和GMP-140水平,降低血小板活化,减轻内皮细胞损伤,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氯沙坦和复方降压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降压治疗,探讨氯沙坦和复方降压胶囊对EH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60例1-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成氯沙坦治疗组和复方降压胶囊治疗组。治疗前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氯沙坦组予氯沙坦50-100mg/d治疗.复方降压胶囊组给予复方降压胶囊3~6粒/d治疗,均达疗程4周后再次检测PAI-1活性及D-D、vWF水平。结果 高血压病人经氯沙坦、复方降压胶囊4周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氯沙坦组PAI-1活性及D-D、vWF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01),而复方降压胶囊组PAI-1活性及D-D、vWF水平较前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 氯沙坦和复方降压胶囊均有良好降压效果,氯沙坦还能降低PAI-1、D-D、vWF水平,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凝血、纤溶状况,而复方降压胶囊对PAI-1、D-D、vWF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静  罗彤  黎新建  贾永前 《四川医学》2006,27(5):495-496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前后凝血功能改变,为合理应用抗凝治疗提供更好的实验支持。方法 测定4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术后1d和术后3个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vWF、GMP-140水平,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门诊其他类型手术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结果 换瓣膜组病人血浆FIB、vWF、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瓣膜病组换瓣术后1d、术后3个月FIB、vWF-GMP-140水平较术前升高,以vWF、GMP-140增高尤为显著(P〈0.05)。结论 瓣膜病患者体内凝血机制异常与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激活等因素有关,瓣膜置换术可以改善患者心脏瓣膜的功能。但不能改变该类患者凝血机制的异常,合理运用抗凝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高甘油三酯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变化及机制.方法对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运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扩增技术测定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PAI-1活性.结果 (1)伴高甘油三酯血症的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浆PAI-1活性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01);(2)伴高甘油三酯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不伴者的4G/4G、5G/5G基因型频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3) 血浆PAI-1活性与4G/5G基因多态性及空腹胰岛素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4)甘油三酯与PAI-1活性的相关性与基因类型有关,4G/4G基因型者甘油三酯与PAI-1活性密切相关(r=0.42,P<0.01),4G/5G和5G/5G者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PAI-1活性升高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甘油三酯和PAI-1活性的相关性与4G/5G基因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纤维蛋白原(Fg)含量与Fg Bβ448位点基因多态性及mRNA表达的关系,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PAI-1:A)及含量(PAI-1:Ag)与PAI-1 4G/5G基因多态性及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对象分为CHD组与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Fg含量(Clauss法)、PAI-1:A(发色底物法)和PAI-1:Ag(ELISA法),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FgBβ448位点和PAI-1 4G/5G基因多态性,用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结果:CHD患者FgBβ448位点不同基因型对Fg mRNA表达有不同影响,其中L/L基因型表达最高,其次为A/L,A/A表达最低;Fg mRNA的表达量与血浆Fg水平呈正相关,CHD患者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不同基因型对PAI-1 mRNA表达的影响各异,其中4G/4G基因型mRNA表达最高,其次为4G/5G,5G/5G表达最低;PAI-1 mRNA的表达量与血浆PAI-1:A及PAI-1:Ag水平呈正相关,CHD患者PAI-1 4G/5G基因型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HD患者存在凝血系统功能亢进和纤溶系统功能降低,CHD患者Fg升高不仅与基因型有关,同时也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PAI-1升高尽管存在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但基因型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余琴  李新  欧阳迎春  石娟 《四川医学》2009,30(8):1251-125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前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组(35例)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8ml,1次/d,共2周。对照组(33例)除不用疏血通外,其他用药与疏血通组相同。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量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的含量。结果疏血通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PAI活性、Fig、D-二聚体(D.D)、vWF、GMP-14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血浆Fig、vWF、D.D、PAI、GMP-140的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O.05或P〈O.01)。疏血通组治疗后血浆Fig、vWF、D.D、PAl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血浆GMP-140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GMP-140及vWF水平,探讨EH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EH患者75例,按血压高低分为3组,每组25例。另选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所有受试者血浆GMP-140及vWF水平。给予EH患者培哚普利片4mg,qd,口服2周后,若收缩压(SBP)>140mmHg或舒张压(DBP)>90mmHg,则增加剂量至4mg,bid。观察他们降压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两项指标的改变。结果:EH患者血浆GMP-140及vWF水平显著增高,且与EH级别密切相关。培哚普利降压治疗后,EH患者血压降至正常,血浆GMP-140及vWF也明显下降。相关分析表明,DBP分别与GMP-140及vWF显著正相关,GMP-140及vWF之间显著正相关。结论:EH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和内皮功能受损,且血管内皮损伤越重,血小板聚集功能越强。培哚普利可有效降压,并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性和恢复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患者32例(ACS组)和对照组21例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脉造影结果采用累计积分法进行冠状动脉狭窄评分;使用血凝分析仪测定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g)水平,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外周静脉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的含量.对2组结果进行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分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CS组Fig、vWF、D-D、PAI、GMP-140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Fig、vWF、D-D、PAI、GMp-140的水平与ACS冠脉病变分数、支数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r介于0.519~0.728之间).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周血存在血栓前状态,且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vWF、TM、GMP-140变化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Platelet alpha-granule membrane glycoprotein-140,GMP-140)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90例2型DM患者血浆vWF、TM、GMP-140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DM各组血浆vWF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TM、GMP-140在正常白蛋白尿组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P均<0.05)。结论①D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②TM、GMP-140是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与尿白蛋白排泄(Urinary AlbuminExcretion,UAE)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N。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66例SLE和40例正常人血浆血浆血栓烷B2(TXB2)、11-去氢-血栓烷B2(DH—TXB:)、血小板d-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水平。结果(1)SLE无肾损害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DH—TXB2、GMP-140、TM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TXB2、DH—TXB2、GMP-140、vWF降低(P〈0.05)。(2)SLE有肾损害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TXB2、DH—TXB2、GMP-140、vWF、TM升高(P〈0.01);治疗后TXB2、DHTXB2、GMP-140、vWF、TM升高(P〈0.05—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TXB2、DH—TXB2、GMP-140、vWF、TM降低(P〈0.05)。结论SLE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有肾损害组较显著,治疗后减轻。  相似文献   

1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浆GMP-140与vWF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血浆中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APL合并的凝血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APL患者初诊、治疗中(第14天左右)、缓解时及正常人的血浆GMP-140水平,并计算GMP-140(ng)/10^7血小板数;(2)应用增强免疫胶乳法测定上述各期患者的血浆vWF:Ag水平。结果 (1)APL患者在初诊与治疗中GMP-140(ng)/10^7血小板数(4.55±3.10,4.73±2.7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0.94±0.67)(P〈0.01),缓解期(1.08±0.65)则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2)APL患者各病期vWF水平(%)(初诊时245.00±82.83,治疗中257.22±104.18,缓解期193.62±61.15)均较正常对照组(129.34±34.57)升高(初诊和治疗中P〈0.01,缓解期P〈0.05);缓解时的vWF水平较初诊时、治疗中明显下降(P〈0.05)。结论 APL患者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及内皮损伤,随着化疗的进行,骨髓造血逐渐改善,血小板的功能趋于正常;而内皮损伤恢复更慢,因而化疗中及化疗后期也应注意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CSF)和血浆中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了34例老年脑梗死急性期病人CSF和血浆中GMP -14 0、vWF的含量。结果 病人组CSF和血浆中GMP 14 0、vWF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0. 0 1)。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以及脑血管内皮的损伤;检测CSF中GMP 14 0和vWF含量的变化对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