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20年来,介入封堵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因介入治疗简单、创伤小、较安全、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深受临床欢迎。多数先心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均得到治愈,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今我科成功封堵治疗9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结果9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共有28例心律失常,均表现为束支阻滞。术后共有30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中7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中,2例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分析其发病原因,与封堵器直径≥10mm具有密切相关性,与合并膜部瘤及操作时间无关。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尽量避免选择过大的封堵器可能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介入封堵治疗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缺损性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及观察封堵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组选择各种缺损性先心病患者30例,男11例,女19例。其中房间隔缺损6 例,室间隔缺损16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左室右房通道1例,室间隔膜部瘤破裂1例。超声心动图封堵术前观察各种缺损类型、大小、形态,术中封堵器的释放监测,术后观察封堵术疗效。结果房间隔缺损 8.0-18.0mm,平均约12.8mm;室间隔缺损2.5-8.0mm,平均约4.6mm;动脉导管未闭3.0-7.0mm,平均约 3.5mm;室间隔膜部瘤破裂口约2.7mm,室间隔缺损口距主动脉的距离>2.0mm;各种缺损选择的封堵器号, 房间隔缺损6.0-30.0mm;室间隔缺损4.0-12.0mm;动脉导管未闭4.0mm;三者平均11.2mm。室间隔缺损口距瓣膜距离过小者应用偏心型封堵器。30例封堵术成功率达100%。其中2例封堵后出现少量返流,均为室缺。1个月后1例呈微量残余分流,1例残存分流消失。术中出现相应心律失常,多以早博及传导阻滞出现,术后逐渐消失。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观测各种缺损性先心病的缺损大小、形态及与周边的结构关系,用以指导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和释放观测,评价封堵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4.
万金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54-115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心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ASD4例、VSD14例、PDA7例TTE检查条件符合而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结果:24例封堵成功,1例VSD封堵失败。结论:TTE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对术前病例的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和术后随访疗效评价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碧蓉  汪太平  徐岩 《安徽医药》2007,11(10):908-909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可能的处理。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187例4种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13例严重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5%(13/187),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组为3.92%(2/51),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组为8.89%(4/45),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组为6.25%(1/16),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组为8.00%(6/75)。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是相对安全的、严重并发症低的介入手术方法,术中、术后应作严密监测,警惕封堵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9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2例,房间隔缺损(ASD)18例,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均行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90例中,手术成功88例,成功率97.8%,发生并发症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6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损患者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装置进行堵塞.男27例,妇23例;平均年龄(13.5±4.0)岁(5~20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1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5.2±0.9)mm(3~lO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结果 50例惠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9例术后7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8.8%,分别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3例并发两种传导阻滞.分析本组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发现:①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mm;②室间隔缺损直径≥7mm,封堵器直径≥9mm等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结论 心律失常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防治。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36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年龄3~36岁,体重11~65kg。膜周部VSD334例,嵴内型VSD26例,并发动脉导管未闭8例,并发房间隔缺损12例。结果 360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检测VSD大小为3~12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大小为2.6~13mm,347例(347/360)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16mm。无死亡病例,严重并发症6例(6/360)。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5例(5/360);溶血1例(1/360);2例术中出现AVB,收回封堵器,1例1个月后再次手术成功;1例术后24h出现AVB治疗5d仍未恢复,急诊外科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2例术后1年出现Ⅲ°AVB,均行起搏治疗。溶血患者经输血,常规治疗后恢复正常。未见封堵器明显移位。其他并发症有:5例术后1周有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2例消失,3个月后复查3例消失;7例术后心出现主动脉瓣微量返流,6例术后出现三尖瓣微量返流;35例术后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治疗后均恢复正常;28例术后出现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9.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Amp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2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33例(男23例,女10例)VSD施行封堵术。所有病人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完成VSD封堵治疗。结果术中造影示嵴内型8例,膜部25例。2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其中2例分别采用6~8mm、4~6mm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伞封堵,27例应用对称型室间隔封堵器,型号为4~12(7±2.39)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3.2~11(4.9±1.8)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距离0.8-9(3.1±2.2)mm,16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28例即刻无分流,1例术后即刻有流速达4.5cm/s的2mm的残余分流。4例失败,原因分别为嵴内型缺损、多孔型大缺损2例、操作粗暴损伤三尖瓣。术后发生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3例,永久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一过性机械性溶血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Ampla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低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76例患儿,对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全程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患儿中73例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6.1%。1例术中因血管迂曲不能准确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而放弃手术,1例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停止手术,1例封堵器术中移位紧急心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是PDA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手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50例,分别于封堵术前1 d及术后第4天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专业人员进行校正.结果 50例中,18例(36%)于术前检测出22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其中偶发性早搏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次(77.3%),心房颤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Lown's 4级以上室性早搏5例次(22.7%).封堵术后检测出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50例次,新发心律失常28例次(包括1例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患者),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 经导管封堵VSD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心脏彩超检查筛选52例先心病患者,在心脏彩超配合X线监测下行介入封堵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结果 51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6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1例ASD因术前评估测量有误,封堵失败。1例VSD术后出现三尖瓣中至大量反流。结论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监测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评价先天性心脏病(CDH)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心脏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22例CDH患者,其中8例继发房间隔缺损(ASD),7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均采用国产类似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治疗。于封堵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CDFI检查,检测其形态功能等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2例CHD均顺利实施封堵手术(封堵器均位置良好,未见偏移,且分流消失),CDFI所检测的形态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CDFI在CHD介入封堵术前后病例筛选及术后心脏形态和功能的评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2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确诊为继发孔型ASD患者 (年龄≤2岁) 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3例, 女27例,心脏超声显示单发ASD 37例, 多发ASD 3例,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 动脉导管未闭1例, 合并肺动脉高压6例, 患儿 ASD直径 (10.6±2.0) mm。采用经皮介入治疗, 建立轨道后, 输送系统沿股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通过房间隔缺损送至左心房, 释放封堵器。结果 40例患儿中38例成功封堵, 另2例封堵器位置不满意收回, 改为择期手术。选择 ASD封堵器直径 (12.0±2.1) mm, 输送鞘7~9 F。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术中予Plug2封堵成功;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同时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压差明显下降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所有患者术后无残余分流, 随访2个月~ 3年, 未见封堵器移位及ASD再通, 术后肺动脉压均降至正常, 右房、 右室有不同程度缩小, 复查心电图无异位心律失常、 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幼儿继发孔型ASD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 可靠,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应用。术中应根据 ASD大小、 边缘情况选择合适封堵器以减少残余分流、 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患儿5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儿实施术后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术后介入循证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3%)显著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96.4%)高于对照组(6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西藏地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方法 1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临床和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并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完全封堵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西藏地区经导管置人国产封堵器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国产异常通道封堵器在先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02年1月~2005年4月具有81例先心病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32例,室间隔缺损(膜部)25例,房间隔缺损24例。结果 81例先心病介入治疗手术操作时间30~90min,X线曝光时间3~60min,皆采用国产异常通道封堵器,PDA直径3~10mm,手术成功率100%,无1例并发症;ASD直径14~39mm,其中有6例缺损直径≥36mm,除1例出现封堵器脱离外,其他皆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牢95.8%;VSD皆为膜部缺损,直径3~10mm,手术成功率100%,2例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尤其他的并发症。结论 国产的异常通道封堵器在先心病介入治疗是安全行效的.且价格低廉.更能被广大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6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2.7~11.8(6.45±2.20)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72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2例患者行左心室造影发现PMVSD合并膜部瘤有2个以上破口,考虑封堵器不能完全封闭而放弃外,全组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封堵器病例无残余分流;72 h、1月、3月随访时TTE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封堵器移位。术后3月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P<0.05);右室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间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3 d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出现“窦速”、I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轻、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田翔  杨天和  俞杉  梁勤  蔡运昌  李世英 《贵州医药》2004,28(11):966-968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器在介入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应用TTE按介入封堵适应证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全组共56例,ASD24例、年龄3.7~49岁,ASD直径4.8~34mm;VSD9例、年龄3~18岁,VSD直径2.8~8.2mm;PDA23例,年龄3~18岁,PDA最窄直径2.1~8.0mm。经导管在X线引导下采用TTE指导封堵。结果 全组病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无1例残余分流。结论 TTE对ASD、VSD、PDA在介入治疗适应证的筛选及术中监测与术后随访均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总结本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1日行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其中男185例,女147例,年龄6个月~67岁。其中膜周型227例,肌部型23例,干下型32例。所有患者术后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结果本组患者封堵成功319例。13例患者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治疗:7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其中3例束支传导阻滞,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患者出现封堵伞脱落,2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患者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均改手术治疗。术后少量心包积液18例,机械性溶血2例。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但需正确认识其并发症,并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