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耿 《中国针灸》2001,1(10):41-49
焦玄、李志超在<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一文中指出:"经络是人体内的一个信息系统",而"经气就是运行于这个系统中的信息,经络结构就是人体信息传输的通路".由于"脑为元神之府,所以经络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在脑,脑可认为是经络信息系统的中枢"[1].  相似文献   

2.
卒口僻也称"口"、"口眼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历代文献中认为本病机多为感受风邪,或感风寒、风热之邪致阳明经络阻滞导致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1].<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此病起病突然,多数是在睡醒后,一侧面部出现呆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和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迎风流泪、闭目露睛、泪液外溢、畏光、耳周疼痛、耳部疱疹或眼睑疱疹、鼓腮漏气、口角流涎、口周疼痛或麻木、口中不知食味等.发病率为20~42.5/10万/年,患病率为258/10万/年[2].本科于2008年2月~2010年2月,共收治卒口僻患者42例,笔者针对不同患者证型采取中医辨证施护,配合本科特色的相关治疗进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朱步先 《中医杂志》2012,53(11):976-978
从《金匮要略》对口僻的论述获得启示,认为此证主要是经脉间的病变,缓急不调可视为基本病机,处方用药的张弛有度则为因应之策.并列举病案说明:尽管证治有大法可循,而随证运用之妙,在于审时度势、不拘一格化裁成方.  相似文献   

4.
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突出中医理论特色——整体观念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了信息环节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提出了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将中医学中的“精、气、神”理论溶入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中。认为气就是信息;精是信息的载体和能量动力;神具有调节控制的作用,藏于脑,脑是信息的中枢;人体内大大小小的结构间隙,根据人体的自组织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了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的信息通路  相似文献   

5.
针灸问答     
2、何谓经气? 经气又称脉气,就是经络之气或经脉之气的简称。它是先后天精气相结合的产物,故又称经脉之精气,与邪气相对而言,亦指经脉之正气,它又是原真之气的一部分,故亦名经脉之真气。针刺过程中“得气”的“气”,就是指的经气而言。经气而何耶?《素问·离合真邪论》为之解释道:“真气者,经气也。”那末真气的含义又是什么呢?《灵枢·刺节真邪论》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因此,真气(经气)就是先天精气与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相并而成者,称为真气。真气输布全身,具有营养作用,而且是脏  相似文献   

6.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6):18-19
口僻 ,俗称吊线风 ,是以口眼斜为主证的常见病证。患者多伴有患侧耳后疼痛 ,因口眼喁斜有时伴有流泪、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进餐时患侧颊内残留食物残渣等。本病急性起病者 ,称为急性口僻 ,相当于临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多见于急性面神经炎。临床对急性口僻从阳明论治 ,取得较好的疗效。试作以下总结 ,不当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1 口僻病在阳明 ,与肝脾有涉1 1 口僻病变主在阳明 ,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更为密切。阳明经脉行于面。阳明经脉有手足之分 ,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中 ,旁纳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挟…  相似文献   

7.
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焦玄  李志超 《中国针灸》1997,17(9):557-558
笔者在突出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前提下,结合信息理论,提出了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将中医学中的“精、气、神”理论,融入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中。认为气就是信息,精是信息的载体和能量动力,神具有调节控制的作用,脑是信息的中枢。人体内各种结构间隙,根据人体的自组织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了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的信息通路。  相似文献   

8.
<正>张伦忠教授是潍坊市名医,教授,主任中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对中医诊治口僻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尤以望舌切脉的辨证施治为特色,现简介其临证经验。1缓急不当是基本病机历代医家多把口僻归入风门之中。风邪说是古代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的共识,认为风邪客脉或者气血不足、体虚受风可导致本病。《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  相似文献   

9.
浅议脏腑之气与经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浅议脏腑之气与经气的关系张载信(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五版《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都是元气所派生的。从气的生成看,元气虽源自先天,然生机勃然,直至生命终结,主要还靠后天培补,是肾中精气所化生,因此元气应属脏腑之气。经气...  相似文献   

10.
口僻,又称“面瘫”,是由风邪直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多数是在睡醒后,一侧面部出现呆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和鼓腮,现代医学认为是因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侵袭面部神经和面神经经过的部位,使面部神经产生水肿、受压,导致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而产生面瘫[1].  相似文献   

11.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歪嘴风”。本病发病急 ,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 ,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多由经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 ,以致气血阻滞 ,肌肉纵缓不收而成。杨长森主编的《针灸治疗学》1985年版第 85页“面瘫”一节中引用《内经》“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 ,急则目不合 ,热则筋纵 ,目不开 ,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缓 ,不胜收故僻”。谓之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笔者认为似有不妥之处 ,特述如下 :查《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太阳为目上纲 ,阳明为…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约出现了493次“死”字,不能一概理解为“生命终止”之义,结合《黄帝内经》文意与后世医家探究,笔者认为约414处“死”字应灵活解释为病情紧急、危重难愈或预后较差。同时还有部分字词,如“亡、尽、终、不治、不可治”等也通此义。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相关论述,将“死”症的机理归纳为阴阳离决、邪盛正衰、脏气竭绝、脾胃气绝、神气衰亡、经气败绝6个方面,发现以上病机既可单一致“死”,亦可复合相加致“死”,其中脾胃之气的衰微在多种病机中均有体现,故而认为“脾胃气绝”是“死”症的核心病机,因此在临床对于危重病人的救治中要慎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变化,时时固守,谨防败坏。明“死”之机理,方能在辨病治病、判断预后、养生康复等过程中把握关键、争取主动。  相似文献   

13.
冯颜庆  李立国  黄志雄  周婷 《河南中医》2023,(12):1905-1909
手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脑血管疾病,导致“丘脑-皮层环路”和感觉运动网络相关脑区活动的改变。该病病灶在脑,内因是脑部气血受损,五脏气机不调,外因是外感六淫之邪客于肌肤。中风病脑络受损致“神伤”,加之气血虚弱、运行失司,经络受阻引起局部麻木不仁等“形伤”,共同形成其“形神两伤”核心病机,治疗应围绕调和气血、形神共调为主。基于“形神共调”理论,常以督脉上头部穴位百会、神庭、脑户为主穴调神定志,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时,以阳明经上五腧穴为主调形体气血,从而达到调和气血,形神共调之效。针刺手法采用广德张氏芒针疗法,通过循经透刺,一针多穴,直达病所。芒针透刺选穴:头针调神:神庭透百会、百会透脑户;体针调形:合谷透后溪、偏历透曲池、颊车透地仓。  相似文献   

14.
历代中医界对于经络的实质问题争论很多,各执己见,至今仍是中医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就对经络实质问题,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和设想,并做一粗浅探讨。但由于水平所限,谬误之处,请同道提出批评指正。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所见,认为:“经络”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或曰:“经络”的实质是为“气”。故此,为了揭开“经络”的秘密。必须首先从“气”谈起。“气”的实质是什么呢?气在古代时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认为气是构成  相似文献   

15.
眼睛是人体最宝贵的感觉器官,人们除了睡觉,生活、学习、工作,一刻也离不开眼睛。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一个“窗口”。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感官,它能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我们获得的信息,大约有80%是从眼睛得来的。人的眼睛含有人体经络、脏腑的全部内涵和信息。祖国医学认为眼正常生理的运行和全身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医方类聚》中说:“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其五轮者,应五行;八廊者,象八卦”。何谓五轮百五轮是中医眼科的一种学说。眼睛由外周向中心可分作“肉轮”、“血轮”、“…  相似文献   

16.
张树剑  荣培晶 《针刺研究》2022,(12):1113-1117
科学家迄今未能找到教科书中描述的独立于已知解剖组织的“经络”,从而遭遇经络实质研究的困境。不过,在长期的相关研究中获得了极有价值的生命科学发现,尤其是脑科学的发展赋予了经络理论新的内涵。这些新知识与传统的经络知识共同构成了现代经络理论。由此,作者提出“脑摄经络”假说,认为经络研究的学术主旨应该由寻找经络结构转向探索经络功能,而经络功能的研究可以借助脑科学/脑功能研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痛范畴,具有慢性、持续性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通阳化郁”法所通之“郁”是针对经络整体的气血运行而言。当痰、湿、瘀等病理产物堵塞经脉,经气运行不畅,阳气不能充养脑窍,加之风邪侵袭阳位,则整体形成邪实、失养共存的虚实夹杂状态。治病贵通,阳气是体内经气运行的重要推动力,故宣通阳气以祛邪是疏通经络之气,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法则。笔者在临床中根据“通阳化郁”理论,以腧穴、经络学说为指导,基于补泻理论,总结出治疗经气郁滞所致偏头痛的针刺处方,即百会、玉枕、率谷、风池、列缺,实现“通阳经、祛阳邪”的目的,从而迅速改善疼痛症状,缩短偏头痛治疗周期。通过分析“通阳化郁”法内涵,旨在充实并传承传统中医理论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相似文献   

19.
林中 《家庭中医药》2013,(12):58-59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把“精”看作天地间万物的基础。《周易·系辞》日:“精气为物。”注日:“精气氤氲,聚而生物。”疏曰:“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精乃气之精也,故此处“精气”可视为“精”。《质疑录。论阳常有余》曰:“人始生,先成精”,“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精也”。这些说明了人生命的由来、形体的成立,都源于“精”的参与,“精”是人类形体生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视一为二症”相当于西医眼科学之“斜视病”,“视一为二”是斜视病中“复视”症状的同义词。但查阅历代中医古籍的有关记载,“视一为二症”并未涉及眼位偏斜等内容。视一为二谓眼见一物为二形也,《灵枢·大惑论》称为“视歧’,指人因神气过劳,五脏之精气受邪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