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中气盛衰密切相关,温病大家薛生白提出"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即表明中气在湿温病的发生与转变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中气的偏盛偏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否及湿热病邪的偏重。本文将从中气与中焦脾胃的联系为切入点探讨中气与湿温发生发展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3.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其发病与人体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病,传变缓慢,蕴蒸不化,胶着难解,缠绵难愈.其病变初起以中焦为主,症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为主要表现.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健脾益胃、芳香化湿法治疗外感湿温病,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清·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原著无所获见,但在《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章虚谷《医门棒喝》。王孟英《温热经纬》等著作中均有记载。篇中对温邪为患的病变,特别是对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确有独创之见。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之肤浅体公,汇报于同道,意在抛砖引玉。辨证:注重病变部位,区别虚实寒热。湿温一证,乃因感受时令湿热及饮食不节犯及脾胃所致。薛氏认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又说:“阳明不水谷之海,太阴为湿  相似文献   

5.
张晔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8-418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与一般外感热病明显不同的特点。关于其病因,《湿热病篇》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即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  相似文献   

6.
湿热病证,是温病中一个常见的类别,其特点是湿与热相兼为患,病变多以中焦为中心,如薛生白所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因此,古人多从脾胃进行论治,化脾胃之湿,清脾胃之热,如《景岳全书》中说:“治湿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但由于湿热氤氲,粘腻难解,最易蒙上流下而影响三焦气化,故治疗较为棘手。迨至清·叶天士从无数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治湿热为病,必须分消上下,就中从肺论治,实为湿热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如徐灵胎称赞叶氏治暑湿“能用轻  相似文献   

7.
治疗湿温,一般忌用发汗,如误用辛温发汗,则易致湿热上蒙而窍阻神昏.湿温是因中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调,抵御湿热病邪的能力低下,湿热病邪或从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所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8.
浅论薛生白《湿热病篇》的学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君  周银亭 《河北中医》2005,27(6):470-471
清·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是一篇研究湿热病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文献,其对湿邪为患的病变,特别是对湿温病变的证治,说理透彻,言简意赅,条分缕析,极尽变化,无论是处常处变,皆有案可据,有法可循,其对湿温病的辨证论治法则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被后学奉为圭臬。今对其学术特点探讨如下。1发病强调内因脾胃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失健运,则湿饮停聚,凡内湿素盛者,暑邪侵入,最易留着而病湿温,相反,内湿不盛,暑邪虽入,却无所依傍,则不必病湿温,或虽病亦轻微。如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  相似文献   

9.
湿热感冒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但在气候乍雨乍晴之时,也好发生。因这时热蒸湿动,弥漫空间,故湿热感冒可于一年中的任何时候发生。其发病还与人体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正如薛生白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既有发热、...  相似文献   

10.
21.试述湿温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和湿温病的治疗禁忌。答:湿温病致病的主因是感受湿热病邪,其邪从外而受。但其发病则与人体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另一方面,由于湿为阴邪,重浊粘腻,蕴结化热较缓,湿与热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初起的证候特点,表现为表里同病和湿重于热,以湿重为主,故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不饥或恶心呕吐,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此为湿遏卫气,内外合邪,以湿重为主候。这就充分说明本病初  相似文献   

11.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语出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这一论断值得进一步商榷。首先,这一论断不能概括所有温病的始发部位。根据病邪性质之不同,温病大体可分为两大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属温热类,伏暑、湿温等属湿热类。湿热类温病由于兼挟湿邪,常易郁遏气机,困扰脾胃,多以脾胃为  相似文献   

12.
湿热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本文试就产生湿热的原因,以及临床证治等方面进行探讨如下: 一、湿热产生的原因湿热产生的原因不外为外感与内生两个方面。外感湿热,每与季节气候、起居环境有关;湿热内生,主要与脾胃运化失常,恣食油腻厚味饮食无度有关。但内外二因临床并非孤立。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二、湿热辨证施治 (一)上焦湿热证治:湿热侵犯肺卫,如病之初期阶段。如暑湿感冒,湿温、暑温夹湿之初期,症状可见身热不扬,恶寒、身重倦怠、胸闷泛恶、口渴、不欲多饮,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等。  相似文献   

13.
<正> 清·薛生白在《湿热病篇》第一条“湿热证提纲”自注中指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而于“二经之表”与“二经之里”所指何属,众说纷纭,未得定论,致使教学颇多不便,很有必要予以深究。纵观目前立论大体有两种趋向:一则根据本条自注中有“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  相似文献   

14.
《湿热病篇》为薛生白所作。薛氏名雪,字生白,自号一瓢,又称扫叶老人,清初吴县人。《湿热病篇》共46条,从内容上看对于湿温为患的病变,特别是湿温的性质、传变规律、证治等,论述既详细又系统,可以说是学习温病必读之书。本文根据温热经纬本,选择其中有关论湿热证治方面的内容予以阐释。按温病辨证施治规律,将全篇分为湿热病概论、邪在肌表、邪在气分、邪在营血及病后期调理等。  相似文献   

15.
《湿热病篇》作者为薛雪,字生白,江苏吴县人,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其对中医学的贡献是对湿温病进行了全面的定义,湿温病的病因、病机和不同病程阶段的症状体征的描述,以及湿温病的用药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是王士雄(孟英)将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为主收编,在各派医家标注解析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研读心得,使《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在《湿热病篇》的内容基础上集多位医家的按语,对推动湿温的理解和发展起重要意义。文中先对湿温概念进行探讨区分,湿温证病位在中焦,脾胃功能的运化水谷功能失常,直观表现出消化道症状,呕吐、下利均为消化道症状,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出现较多,故总结浅析该组症状在湿温病中的病机,对湿温病临床辨证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6.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17.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18.
“气化湿亦化”是薜生白《湿热病篇》论治湿温的主导思想,湿温病多因内有脾湿,外感长夏湿热之邪而发生。湿为阴邪,其性氤氲粘腻。故湿温为病,多表现为阻滞气机,郁闷清阳,病变中心多在中焦脾胃,邪气留恋气分,缠绵难愈。针对以上特点,  相似文献   

19.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20.
伤寒之病,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在祖国医学中,伤寒可归属于“湿温病”范畴。本病虽然四时可见,但以湿热较多的夏秋季节为常见。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说:“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又如医家薛生自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道出了此病乃为内外邪相合而发病。在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处暑湿之气当中,则容易感受湿热病邪,而湿温初起之时,以邪遏卫气为主,随着气分湿热证的加重,病程就进入了气分湿热交裹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