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能准确地探查室性心律失常病灶心肌组织,本实验建立八道计算机心外膜等时标测系统,并用于指导激光消除乌头碱诱发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在12只犬心上进行36次实验,结果表明Nd:YAG激光可使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或心室纤颤(简称室顫)转复为窦性心律(简称窦律)。局部心外膜等时图表明,给药前窦性心律及激光治疗后完全转窦律时,各标测点激动时间变化范围均在±15ms以内;乌头碱诱发室速时,局部心外膜均普遍提前激动,心脏节律由局部1个可传布的异位兴奋点控制;而激光照射则可消除异位兴奋灶,改变心外膜局部传导过程。提示用心外膜等时标测准确找出异位兴奋灶,是激光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以下简称室早)、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和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室速和室颤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所有心血管死亡的50%。导管射频消融(导管消融)术可治愈室性心律失常,大多数室性心律失常经心内膜导管消融可获得成功,部分室性心律失常位点可能分布在心外膜区域,通常需要进行心外膜消融。本文就近年来心外膜消融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邓靖  吕桂芬  王红 《广西医学》2003,25(10):1922-1924
目的:研究、评价临床应用射频导管消融(RFCA)技术治疗120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RFCA治疗心律失常120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5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例,特发性房性早搏(房早)1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8例及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室早)29例。结果:成功115例,总成功率95.8%。随访1~30个月,8例复发,均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不仅是根治阵发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的主要方法,而且是根治某些特发性房早及顽固性室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快速性心律失常人群中发生率约为 2 %~ 4% ,多见于心脏病人 ,也可见于健康心脏者 ,重者可危及生命 ,轻者也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一、分类据心律失常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或以下组织而分为二类 ,前者为室上速 ,依其起源及发生机制的不同又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自律(主 )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室交界区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等 ;后者为室性心动过速 ,系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心室的异常冲动 ,频率超过10 0…  相似文献   

5.
曹克将 《海南医学》2002,13(12):73-79
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发生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 ) ,主要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前后 (尤其是修补术后 )等。与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相比 ,射频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成功率明显较低 ,且复发率和并发症均较高。1 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1.1 冠心病室速的发生机理对左室心肌梗死 (心梗 )部位心内、外膜的外科手术标测研究证实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通常由折返引起。折返环路虽可有不同构型 ,单其具有共同特征 ,即存在于疤痕区域内或疤痕边缘区的缓慢传导区 (scz)…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初步体会。方法对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选择消融慢径,对房室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采用常规方法标测和消融旁道,对室速和室早均采用寻找心内膜最早激动点与起搏标测相结合。能量均从10W开始。结果53例消融成功,2例右侧旁路消融失败;并发Ⅰ°AVB 3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急性心包填塞2例。结论为减少并发症,开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应做到导管操作轻柔,大头电极位置难以确定时应采用多角度透视,冠状窦电极不宜过深,靶点图不带H波,从低能量开始,严密监测阻抗。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心力衰竭在欧洲的发病率为0.4%~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合并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其死亡率占心力衰竭总死亡率的40%~50%,其合并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早、非持续性室速、持续性室速、室扑、室颤、房扑、房颤等。1.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心力衰竭时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与许多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异常有关,如动作电位时间延长,冲动传导减慢,以及去极化后复极的不均一性等都促发折返,斑片状间质心肌纤维化可减少电偶,减慢冲动在心肌细胞之间传播,形成微折返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而继发于慢性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由于部分心肌纤维化,可促进传导阻滞和大的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常  相似文献   

8.
西宁地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进一步提高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410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8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2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扑动(Ⅰ型)2例.结果:第一次消融成功率为95.0%,未成功者行第2次消融后总成功率98.1%;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总成功率96.0%,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总成功率97.6%,特发性室速总成功率100%,心房扑动(Ⅰ型)总成功率50%,随防(1~5)年,7例复发,复发率1.7%,并发症发生率1.7%.结论: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经导管心内电消蚀治疗20例顽固性心律失常,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7例,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1例,室性心动过速(VT)2例。电极导管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及股动脉插入,放至心脏病变处,发放射频电流或直流电使病灶凝固性坏死。心律失常治愈与好转率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研究发现心室肌细胞电生理活动的不均一性,即心室跨壁电生理异质性,是近年来心脏电生理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在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心室肌三层细胞即心外膜层(epi)、中层(M)、心内膜层(endo)细胞动作电位形态的差异,即epi及M细胞动作电位(AP)形态呈"峰和圆顶"状,而endo细胞无此特点,形成跨室壁复极离散,在缺血等情况下容易引起2相折返,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在动作电位形态、离子通道特性以及对各种病理生理因素的反应都有差异,称为心室肌细胞的电生理异质性(Electrophysiological heterogeneity).  相似文献   

11.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应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 2 0年来 ,曾一度因过高估计它的不良反应而遭冷遇。随着心脏电生理研究的进展以及一些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结果均提示胺碘酮仍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之一。本文对急性心梗死 (AMI)后室性心律失常 32例病人应用胺碘酮静脉治疗 ,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对象 :32例均CCU住院病人 ,符合WHO规定的AMI标准。其中男性 2 4例 ,女性 8例 ,年龄最小 40岁 ,最大82岁。室性心律失常类型、频发室性早搏 16例 ,多源、多形室性早搏 9例 ,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7例。2 ) 方法 :所有AMI病…  相似文献   

12.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619-1619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ficular tachycardia,PST)简称室上速,是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以上的、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总称。但习惯上所说的室上速是指突然发作、突然中止、心室率基本匀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包括折返性(窦房结、房内、房室结、房室等处的折返)心动过速、自主性(心房和房室交界区自律性增高)心动过速以及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等数种。而不包括阵发性房颤、房扑和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室上速还可以伴发一些其他情况,如房室传导阻滞、差异传导、束支传导阻滞等,为该病的院前诊断增加了难度,临床上常与窦性心动过速、房扑、特别是室速鉴别。  相似文献   

13.
虽然非药物方式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射频消融根治房室结构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速(室速),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显著改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但是,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疗效不确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低或即使接受了ICD治疗也需要长期服药.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主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1例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进行临床和电生理研究。结果表明,(1)10例起自心室内折返,1例可能自律性增加;(2)根据心室晚电位标测,室间隔及心尖在折返中占重要地位;(3)本文报道了3例家族性心律失常源性右室心肌病和1例特发性间隔室速,提示局限性心肌病可能是反复持续性室速的一个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谱、发生机制和导管消融的方法学,使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方法106例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进行电生理检查和消融治疗的患者,男72例,女34例,平均年龄为(61±13)岁。冠心病72例(包括心肌梗死后患者67例和冠状动脉外科搭桥术后16例),扩张性心肌病17例,右室发育不良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4例,心肌炎后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除冠状动脉搭桥术外其他心脏外科术后4例。常规植入3根标测导管,分别放置在高右房、希氏束和右心室。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包括心室程序刺激。所有患者均有自发或诱发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然后行右心室和(或)左心室标测,必要时行冠状动脉窦标测.理想消融耙点确定后,行消融治疗。结果67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除2例成功的消融靶点在右心室近原起搏器植入部位和右心室心尖部外,其余瘢痕相关的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消融部位均在左心室。接受常规方法消融42例,消融成功率为86%(36例,以不能诱发临床室性心动过速为终点);接受心室三维基质标测和线性消融25例,消融成功率为84%(20例,以不能诱发任何室性心动过速为终点)。5例冠心病无心肌梗死史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例患者的发生机制为折返,3例为触发机制,均消融成功。17例扩张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均为折返,其中2例消融成功的部位在冠状动脉窦; 9例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右束支消融成功;其余6例中4例常规和(或)三维标测、消融后不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4例右室发育不良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4例心脏外科术后室性心动过速和3例心肌炎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均为折返,分别有2例、3例和2例消融成功。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1例的发生机制为折返,5例为触发机制,均消融成功。结论折返是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的主要发生机制,触发激动也是其发生机制之一。常规标测方法是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基础,三维基质标测和线性消融有利于该类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6.
70年代初,国外在研究实验性心梗动物和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患者时,采用心外膜和心内膜标测,发现舒张期有连续迟发的碎裂电活动。以后,随着计算机信号平均技术的发展,又从体表记录到QRS终末部有低振幅、高频率的尖状波,被称为晚电位(Late Potentials,LPs)。LPs既是梗塞周围小块心肌内延迟发生除极所产生的电活动,此电活动区域可能是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根源。一、应用计算机信号平均技术检测晚电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49例行RF-CA患者资料,其中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左室特发性室速、房速患者。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48例,成功率为98.8%;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87例,成功率为97.8%;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共11例,全部成功;房速3例,2例成功,1例行房室结改良术。结论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射频消融治疗的1065例心律失常患者的资料,心律失常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37例,房室折返性386例,室性早搏59,室性心动过速26例,心房扑动35例,阵发性心房纤颤8例,复合性心动过速14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6.80%,并发症发生率为1.56%.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多种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用食管心房调搏及多导联同步记录技术,对207例预激综合征及其心律失常进行电生理检查。伴发心律失常者171例,占82.6%。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占所有心律失常的80.4%,心房颤动13.1%,其他6.5%。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占本院同期室上速的56.5%,远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4.4%)多见。左侧隐性旁路在室上速中占27.9%,在无预激征表现的室上速中则占39.1%,均居首位。上述情况反映国人室上速的构成的可能与西方国家不同,这些特点提示射频消蚀术在我国预激征心动过速的治疗中可能有更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于世龙 《医学理论与实践》1999,12(3):116-117,129
<正> 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深入研究,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也在不断进展。诊断方面的进展主要在快速心律失常,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以及长Q—T综合征等。治疗方面的进展包括多中心双盲随机观察药物疗效、导管射频电消融以及安装ICD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等。 1 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是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近年对其研究又有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