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湖北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情况和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湖北省47所三级和二级医院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基本情况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的调查。结果 47所医院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配备中位数为0.90人/250床;2015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出率分别为39.13%、4.13%、19.44%、63.60%、2.77%。47所医院均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监测,共有28所(59.57%)医院安装了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软件,同时与检验系统对接可直接获得数据。多重耐药菌感染诊断方式中以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临床医生共同诊断为主(26所,占55.32%)。44所(93.62%)医院均定期召开多重耐药菌防控协调会,2015年全院自查手卫生依从率为10.0%~89.2%;42所(89.36%)医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常规开具隔离医嘱,33所(70.21%)医院环境清洁消毒频次2次/d,24所(51.06%)医院采用全套的防护物品进行个人防护。结论此次调查有助于了解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掌握该地区多重耐药菌检出和防控情况。针对调查项目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持续改进,有助于推动该地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莹  荣嵘  刘平 《中国卫生产业》2014,(2):178+180-178,180
目的探讨实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在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中的成效。方法通过比较实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前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变化,评价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我院2013年1—6月份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低于2012年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水平(c2=18.48,P〈0.05)。结论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可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市三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监测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方法制定统一调查表,对北京市38家三级医院的ICU进行现场评估。结果38家三级医院中有35家医院的ICU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监测;监测占首位的多重耐药菌排名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79.0%的ICU单人间病房数量不超过5个。78.9%的医院基本能做到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普通患者分开管理。结论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是ICU最常见的病原菌。医疗资源不足加大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褚璇 《智慧健康》2022,(9):75-77
目的 探讨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及防控效果。方法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于2016年12月重新修订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管理制度,归纳总结现行防控措施,评价制度修订前、后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评价防控效果。结果 管理制度修订后,我院2017~2019年度医院感染患者数分别为202例、197例和16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占比依次为8.91%、8.12%和6.26%,均较制度修订前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修订医院感染防控相关工作制度,采取多手段加强对防控管理,我院近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信息化监测模式在提高医院多重耐药菌防控水平的作用。 方法 基于医院基础信息系统构建多重耐药菌信息监测管理系统,获取医院多重耐药菌相关数据资料,同时落实集束化干预措施,并比较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防控指标。 结果 医院在实施信息化监测管理后,接触隔离医嘱开具及时率从57.87%上升到9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820,P<0.001);多重耐药菌各项预防控制措施执行率均比信息化监测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由0.31%下降到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76,P<0.001)。 结论 实施信息化监测模式能够提高全院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水平以及精准化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多学科协作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0年1—6月500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20年7—12月500例患者为试验组,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试验组实施多学科协作管理,对两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床单规范清洁消毒、生活垃圾正确处理、手卫生规范、患者物品专用、手消毒剂合理设置、设置隔离标志、合理应用隔离衣、患者隔离、隔离医嘱开具等落实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实施多学科协作管理,可提高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措施的有效落实几率,减少多重耐药菌率,控制医院感染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和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2016年-2017年住院治疗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共监测ICU住院患者2 151例,发生医院感染299例,感染率13.90%;2017年医院感染率为15.36%,高于2016年感染率1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感染主要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主,感染率为7.25%;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为0.51%;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率为4.83%。共检出469株病原菌,其中,多药耐药菌占到65.25%,以碳青酶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居首位;主要以痰液检出为主占到72.88%。结论综合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主,感染病原菌以多药耐药菌为主,应加强导管相关感染监测和多药耐药的防控,降低医院感染,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医院ICU收治的7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827例作为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干预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和患者病情转归。结果干预组827例患者发生感染75例,感染率为9.07%,发生例次感染93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1.25%。对照组758例患者发生感染96例,感染率为12.66%,发生例次感染116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5.30%。两组患者感染率、例次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5.689;P=0.023,0.018);干预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4.23%(35/827)低于对照组的8.71%(66/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5,P0.001);干预后各项防控措施:戴手套、穿隔离衣、物品专用、转科告知的依从性,医生、护士及护工的知晓率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MDRO感染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MDRO感染患者治疗的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对预防和控制ICU中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主动监测等综合干预措施防控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状况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收集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患者5 305例感染资料,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开展主动监测等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对具备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8 456例入院实施标准预防,确诊多药耐药菌感染者开具接触隔离医嘱、督导落实隔离措施及手卫生依从性。前瞻性收集干预后数据,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耐药菌检出率、手卫生依从率的变化。结果实施主动监测等综合干预措施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由1.96%(104/5 305)下降至1.50%(127/8 456)(P=0.04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酶烯的肠杆菌(CRE)医院感染率分别从0.17%(9/5 305)、0.21%(11/5 305)下降至0.05%(4/8 456)、0.08%(7/8 456)(P<0.05);隔离率从52.38%(22/42)、上升至90.00%(27/30)(P=0.001);手卫生依从率从90.07%(363/403)上升至94.05%(1471/1564)(P=0.005)。结论实施主动监测和标准预防措施及开具接触隔离医嘱、督导落实隔离措施及手卫生依从性等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防控多药耐药菌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某综合性中医院2007-2011年医院感染病例,了解其分布和流行情况,为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间医院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共发生医院感染2868例,医院感染率1.89%;计3246例次,例次感染率2.13%,呼吸道感染为主。医院感染率最高的院内科室依次是ICU(51.21%)、血液科(13.48%)、老年科(8.18%)、脑外科(5.26%)。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14.33%)、铜绿假单胞菌(14.23%)、肺炎克雷伯菌(12.67%)、白色念珠菌(9.90%)、鲍曼不动杆菌(8.25%)、金黄色葡萄球菌(6.59%)。结论医院感染的病原学送检率逐年提高,但对传统中医科室的医院感染防控、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仍需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发病率的作用。方法选取某院6个成人ICU2014年1—12月收治的重症患者,2014年1—6月入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不采取特殊干预措施),2014年7—12月入院的患者作为综合干预组(采取MDRO防控综合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MDRO医院感染发病率。结果综合干预组收治的1 030例患者中,391例检出MDRO,发生MDRO医院感染105例,医院感染日发病率为7.63‰(105/13 753);对照组收治的1 230例患者中,596例检出MDRO,发生MDRO医院感染133例,医院感染日发病率为27.12‰(133/4 905),综合干预组医院感染日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及95%CI为0.28(0.22~0.37),P0.001]。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ICU MDRO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30年来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全国13个省市的165所二、三级医院,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开展CAUTI监测的时间、范围、方法、数据反馈以及日发病率等情况。结果165所医院中已开展CAUTI目标性监测的医院占92.12%(152/165),三级医院开展率为98.08%(102/104),高于二级医院的81.97%(5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8,P<0.001)。大部分医院仅在全部或部分重症监护病房(ICU)开展,占82.24%(125/152)。69.08%(105/152)的医院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三者共同负责监测。95.39%的医院(145/152)采用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诊断CAUTI。98.68%(150/152)的医院已逐步推行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指征、医务人员手卫生、不频繁更换留置导尿管以及每日评估插管必要性等干预措施。75.66%(115/152)的医院将监测结果向全院进行反馈。监测开展首年(2010年以前)、2010年及2015年CAUTI日发病率分别为3.10‰、4.72‰及1.89‰。结论30年来,我国在开展CAUTI监测工作上已取得一定成效,CAUTI监测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但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仍不均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一起疑似医院血流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及防控措施效果。方法采用临床资料调查和现场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某院一起疑似医院血流感染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播源和传播途径,评价防控效果。结果 2014年4月21—28日某院神经内科病房共6例患者突发寒战、高热,其中4例外周血培养阳性(检出肺炎克雷伯菌2株,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各1株),确诊为医院血流感染。共采标本170份,集中暴发期采样合格率(64. 91%,37/57)低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之后(93. 81%,10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 675,P=0. 000)。检出的致病菌主要分布在手最常接触的位置,患者周边物体表面、陪护人员手所携带的细菌与患者感染的致病菌存在一致性。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无新发病例出现,6例患者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此次事件为疑似医院血流感染暴发,病房环境污染和经手播散是主要传播源和传播途径。实施环境去污染和手卫生管理的针对性防控措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建康复医院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监测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某新建康复医院的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出院患者22 126例,男性12 023例,女性10 103例,年龄 4月~100岁。发生医院感染720例、738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25%,例次发病率为3.34%。脊髓康复科发病率最高(9.76%);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388例次,52.57%);共检出病原菌186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54株(占82.80%),革兰阳性(G+)菌25株(占13.44%),真菌7株(占3.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瘫痪[OR(95% CI):1.77(1.24~2.53)]、住院时间≥60 d[OR(95% CI):4.62(3.28~5.10)]、年龄≤10岁[OR(95% CI):1.55(1.33~2.93)]、年龄≥60岁[OR(95% CI):4.59(1.02~20.59)]、有慢性基础疾病[OR(95% CI):1.56(1.37~11.34)]、有侵入性操作[OR(95% CI):3.33(1.21~6.86)]及昏迷[OR(95% CI):6.77(5.41~7.05)]是康复医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新建康复医院进行调查,有助于了解其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医务人员可针对其主要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风险模型。方法对2012年10月—2015年9月入住ICU>48 h的8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构建医院感染logistic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拟和优度检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结果3年入住ICU>48 h的患者共836例,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4.23%(119例)。15个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CU住院时间(OR=2.493;95%CI:1.816~3.494)、基础疾病种类(OR=1.536; 95%CI:1.243~1.898)、低蛋白血症(OR=87.211;95%CI:36.165~210.304)、呼吸机插管日数(OR=1.723;95%CI=1.399~2.121)、发热(OR=20.639;95%CI:3.462~123.043)、原发肺部感染(OR=0.295;95%CI:0.133~0.664)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评价模型效果:灵敏度95%,特异度87.9%,模型ROC的AUC为0.973。结论logistic回归模型对ICU患者医院感染预测风险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管理方法提高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完善某院管理制度,改善管理流程等,比较 2014年7-12月(PDCA执行前)和2015年1-6月(PDCA执行后)临床科室MDROs预防控制效果。结果执行PDCA循环管理方法半年后,MDROs防控措施总执行率从57.14%(360/630)提高至79.69%(51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在病程中记录、护士在护理病程中记录、登记上报和张贴隔离标识的执行率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ROs总检出率从PDCA执行前的30.65%(347/1 132),降至PDCA执行后的22.61%(236/1 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3,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改善MDROs预防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现状,评价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对该院NICU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病率。结果干预期各项干预措施的执行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期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为5.64%(46/816),低于干预前期的13.45%(46/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P0.001)。NICU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8.04%(35/92)。干预后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0.38‰、0.12‰,均低于干预前的3.30‰、1.18‰。干预前后分离病原体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58.09%、51.16%。结论常规医院感染监测能及时反映感染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通过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三十年来我国医院感染监测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探索医院感染监测的变化趋势,寻找适合我国医院感染监测的新模式。方法抽取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军队系统综合性医院194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其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结果194所医院审核后数据可用医院为184所(94.85%)。二级、三级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78%、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2006年为界线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以前、2006—2016年开展各项监测的医院累计比率:环境卫生学监测分别为73.91%、100.00%,消毒效果监测分别为69.57%、97.28%,全面综合性监测分别为64.67%、98.9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分别为13.04%、94.57%,ICU医院感染监测分别为4.89%、87.50%,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分别为1.75%、60.82%,多重耐药菌监测分别为5.43%、95.65%,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分别为2.17%、93.48%,抗菌药物监测分别为15.22%、87.50%。三级医院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报告的比率为33.33%(37所),高于二级医院16.44%(12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我国医院感染监测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我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仍然存在缺陷,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仍较高,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提高多重耐药菌(MDRO)预防控制措施依从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MDRO传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6月某院5个ICU的所有患者,2014年3月1日—4月30日为基线调查阶段,2014年5月1日—6月30日为干预阶段(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5个ICU MDRO患者接触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医护人员MDRO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对MDRO传播方式、接触隔离措施和转科告知知晓率(分别为100.00%、98.89%、93.33%),均高于干预前(分别为67.22%、61.11%、45.56%);除单间隔离外,其他防控措施(隔离医嘱、床旁隔离、穿隔离衣、挂隔离标志)的依从率(70%)均高于干预前(50%)(均P0.01)。干预后MDRO的检出率为7.16%(90/1 257),低于干预前9.65%(117/1 212)(χ~2=5.00,P=0.03)。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医务人员MDRO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度,减少MDRO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院神经内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47例aSAH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例、19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6.17%,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40.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17例,89.47%),其次为泌尿道(2例,10.53%);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17例医院感染患者均送细菌培养,其中9例患者分离病原菌13株。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SAH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意识障碍[OR95%CI:24.878(3.996~156.040)]及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OR95%CI:8.645(1.419~52.670)]。发生医院感染的aSAH患者预后差于未发生医院感染的aSA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08,P<0.001)。结论aSAH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促进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