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联合应用高频和低频超声检查511例患者的双侧颈内动脉,对颈内动脉形态进行分型,并将其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颈内动脉形态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颈内动脉异常的发生率为50.1%,颈内动脉扭曲和环形扭结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与无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内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在斑块组、硬化组、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颈内动脉扭曲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CT血管造影术(CTA)对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筛查价值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行TCD与CTA筛查、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108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病人行CAS。术后6个月病人均行TCD检查,24例病人行CTA与DSA检查,55例病人行CTA检查,29例病人行DSA检查。将TCD、CTA结果与DSA结果相比较。结果以DSA结果为金标准,TCD和CTA与之比较,术前诊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一致性极好。支架植入后应用TCD与CTA随访,二者与DSA随访结果的符合率达100%。结论 TCD与CTA对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诊断可靠性好,二者联合应用可在支架治疗前后的评估中替代DSA。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检查的方法对预防性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优越性。方法:将2000-01/2004-06中原油田总医院门诊和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30例随机分3组:CDFI组单独使用CDFI检查患者双侧颈动脉(214例);TCD组单独使用TCD检查患者双侧颅内动脉(73例);联合组以CDFI和TCD联合检查患者的颅内外动脉(143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颅内外动脉系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存在线性关系,联合组(88%)与CDFI组(77%)相比,明显提高了颈动脉硬化的阳性率(χ^2=7.89,P&;lt;0.05);联合组(62%)与TCD组(77%)相比,降低了TCD检查结果的假阳性(χ^2=5.60,0.01&;lt;P&;lt;0.05)。结论:CDFI和TCD联合检查颅内外动脉,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康复干预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有效、无创的超声诊断方法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乔志敏 《临床医学》2021,41(7):81-82
目的探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濮阳市中医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A检查,以数字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T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检出率。结果 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80个血管节段,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的准确率为95.15%(196/206)、73.33%(55/75)、72.22%(26/36)、80.95%(34/42)、85.71%(18/21);与DSA诊断结果比较,CTA诊断符合率为86.58%(329/380);CTA诊断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极好(Kappa=0.789);CTA及DSA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95.45%(63/66)、92.42%(61/66),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CTA及DSA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CTA诊断的价值较高,可有效检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为临床诊疗、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 TIA)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采用客观评测方法对其高级神经活动认知功能损害进行评估. 目的研究 TIA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 (P300)的变化,探讨 TIA患者的认知损害及可能的机制. 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病例对照研究. 地点和对象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 TIA患者 31例( TIA组),其中颈内动脉系统 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 22例对照组均为来院体检的健康人 30例. 干预对 TI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 (MMSE)、听觉 oddball刺激序列 P300检测及神经系统查体. 主要观察指标 MMSE评定分值, P3波潜伏期及 P3波幅测定. 结果 TIA组的 MMSE评分 [(27.13± 2.54)分 ],与对照组 [(29.02± 1.35)分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213, P< 0.05). P3波潜伏期 TIA组 [(348.21± 20.33) ms]与对照组 [(330.32± 30.12) 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732, P < 0.01);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比颈内动脉系统 TIA的 P3波潜伏期延长 [(350.32± 31.21) ms,(339.32± 27.88) m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479, P< 0.05); TIA患者的 P3波潜伏期延长与 TIA患者的发作次数呈正相关 (r=0.383,P< 0.01),与 MMSE评分呈负相关 (r=-0.259,P< 0.05). 结论 TIA患者的 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存在早期认知功能的损害. TIA患者的早期认知损害与 TIA发作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评估以及预防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并经CDFI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55例患者,于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前检测: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最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计算狭窄程度,且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行CAS治疗25例,术后1周,3—12个月复查上述指标。结果:CAS术前超声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总符合率为90.1%,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术前后相比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CDFI及DSA随访期间22例患者均无再狭窄。结论:CDFI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对于预测脑卒中高危人群,评估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价值,分析两者诊断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7月在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超声科首次经CDFI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并同期行DSA检查的215例患者临床资料,Kappa检验CDFI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对诊断结果不一致患者,复查CDFI及回顾DSA动态图像阅片,分析两者诊断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结果首次CDFI检查与DSA检查检查结果符合率达90.7%(195/215);两种检查方法结果一致性好(Kappa=0.7731,P<0.01)。两者诊断不一致患者经复查CDFI及回顾DSA动态图像阅片发现,其中4.7%(10例)因治疗后病情变化所致不符,1.4%(3例)因两项检查成像原理不同,3.2%(7例)因两项检查医师诊断结果不符。 结论CDFI检查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好,对部分诊断结果不一致患者应综合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两项检查结果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判内膜钙化对64层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前循环脑缺血性症状患者106例,CT值≥130Hu定为钙化斑块,同时也将颈内动脉(ICA)的检测结果分为钙化组和非钙化组。以DSA狭窄率的平均值为"金标准",以50%为界,测量CT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ICA狭窄率超过50%时,非钙化斑块组CTA诊断敏感度97.5%、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9%和Kappa值0.977(P<0.01);钙化斑块组CTA诊断敏感度96.4%、特异度87.5%、阳性预测值84.4%、阴性预测值97.2%和Kappa值0.822(P<0.01)。两组间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是可靠的,但它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精确度受到钙化斑块的影响,尚不能代替DSA。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1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9例,异常检出率为26.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查阅2016年2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CTA检查且2周内行DS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评估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结果 CTA、DSA检查图像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血管狭窄率50%敏感度为94.67%,特异性为100.00%,准确度为95.00%,与DSA一致性Kappa值为0.689;诊断血管狭窄率70%敏感度为90.38%,特异性为82.75%,准确度为87.65%,与DSA一致性Kappa值为0.755;80例颈动脉狭窄共发现132处斑块,血管附壁见软斑块20处,CT值为-20~60HU;16处血管壁存在钙化,CT值110-335HU;见混合斑块57处,CT值为60-125HU;易损斑块39处,斑块形态非规则,表面凹凸不平,部分突入管腔。结论 CTA对颈动脉狭窄分级与DSA一致性较高,且可检出血管壁附着斑块,同时明确斑块性质,有助于指导颈动脉狭窄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与脑卒中危险性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为TIA的病人行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和颈动脉血管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峰值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等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结果:26例TIA患者中,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轻度7例(37%),中度8例(42%),重度4例(21%);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其中混合性斑块9处,钙化性斑块22处,纤维性斑块7处,脂质性斑块6处。老年组钙化性斑块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在26例TIA患者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塞,其中多发2例。26例脑CTP检查,异常17例,正常9例,17例脑CTP异常患者患侧与对侧的平均TTP分别为(11.25±1.94)s和(8.64±0.96)s, 经配对t检验:t=9.418,P<0.01,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侧平均CBF、平均CBV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塞。结论: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CT脑灌注成像结合CTA,不仅可以发现颈动脉有无狭窄及斑块的性质,还可以了解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组织的损害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8年1月至6月收治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93例,均行DSA、彩色多普勒超声、CTA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93例患者中,DSA诊断结果提示,颈动脉狭窄者8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提示,颈动脉狭窄者82例,CTA诊断结果示,颈动脉狭窄者84例,三种诊断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度狭窄率70%作为切分点,DSA、彩色多普勒超声、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0.886,一致性较好;颈总动脉分叉部位(BIF)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最高,为50.0%,其次为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作为首选无创性颈动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诊断脑梗死血管狭窄病变程度准确率。方法 选取收治的170例脑梗死患者,均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A检查诊断血管狭窄、侧支循环检出、侧支循环等级情况。结果 170例脑梗死患者显示出1082条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CTA检查与DSA检查符合率为82.72%,CTA检查与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43,95CI:0.709~0.777,P0.001);CTA检查灵敏性为88.89%、特异性为90.32%、准确性为89.41%,CTA检查与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76,95CI:0.626~0.926,P0.001);170例脑梗死患者颅内1532条侧支动脉,CTA检查与DSA检查侧支循环等级符合率为97.85%,CTA检查与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906,95CI:0.867~0.944,P0.001)。结论 头颈部动脉CTA检查脑梗死可有效鉴别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等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三种参数标准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诊断价值,为客观评估现存的ICAS超声参数标准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0例症状性脑缺血患者120支颈内动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CDFI三种参数标准即2003年美国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公布的参数标准(标准一)、2006年澳大利亚超声医学会推荐的参数标准(标准二)、2006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提出的参数标准(标准三)分别评估每支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 CDFI三种参数标准评估ICAS的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及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三种参数标准均有效(AUC>0.90),三组评估结果与DSA结果均一致(P<0.001),其中标准二评估结果与DSA一致性最高(Kappa值=0.76),对中、重度ICAS的诊断敏感性(64.00%、81.25%)和准确性(89.17%、96.67%)高于另两种标准。结论 CDFI三种参数标准均可有效地评估ICAS程度,标准二诊断中、重度ICAS的有效性优于另两种标准。  相似文献   

15.
脑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在TI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7例临床确诊的TI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头CT平扫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关的责任病灶;22例脑CT灌注成像异常;25例CTA可见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结论:CTA联合CTP对诊断TI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直接去骨血管成像(DE-CTA)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008年6~12月共24例患者进行了DE-CTA和DSA检查。利用直接能量减影处理后的数据重组容积再现数据,同时将能量平均后数据进行常规CTA重组。分别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评价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DE-CTA的图像质量、动脉瘤的有无,出现动脉瘤时记录其数目、大小和瘤颈,并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例患者各1条颈内动脉闭塞,1例患者因延迟时间差错2条血管显影较差(1分),其余44条血管均可满足影像学评价。以DSA为参照标准,常规CTA检出了46条血管共有23个动脉瘤,漏诊了3个,而DE-CTA检出了全部26个动脉瘤。以DSA为参照标准,常规CTA和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分别为88.5%和100%。DE-CTA测量的动脉瘤平均瘤颈与最大径分别为(3.5±1.3)mm、(6.7±5.1)mm,与DSA测量值之间[瘤颈(3.4±1.3)mm、最大径(6.9±5.2)mm)]有较好的相关性(r=0.565,P=0.015;r=0.979,P=0.000)。结论:DE-CTA能有效去除骨结构,显示颅内段颈内动脉,在诊断该处动脉瘤方面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137例受检者包括:脑梗死组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9例及对照组40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情况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并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①脑梗死组的IMT明显高于TIA组与对照组,TI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脑梗死、TIA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3.7%、28.8%和25%,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最高。②与其他两组相比较,TIA组的PSV、EDV和PSV/EDV均减低,PI和RI均增高,脑梗死组的血流量下降最明显。③通过判别分析表明,可以通过对超声指标的测量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结论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三维颈动脉超声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并分析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共54条血管),首先行DSA检查及常规颈动脉超声,再利用三维颈动脉超声扫描系统进行扫查,并进行颈动脉三维重建,测量斑块数目及管腔狭窄率,与DSA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致性.结果 三维颈动脉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高于DSA.对于颈动脉直径狭窄率超过70%的重度狭窄,三维超声与DSA检查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08,提示三维超声结果可靠.结论 三维颈动脉超声无创、无放射性,可直观显示颈动脉颅外段详细的三维解剖结构,斑块形态及位置,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望成为评价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临沂市康复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及同时期非脑血管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非脑血管病变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颈动脉血流参数、斑块位置和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以扁平斑、软斑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颈动脉血流参数中收缩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速度(EDV)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斑块均主要发生在颈内动脉分叉处,两组各部位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狭窄总发生率49.00%高于对照组的8.00%(P <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检测出斑块分布情况以及斑块的类型,并可观察到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6月-2013年9月行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12例,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脑梗死27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1例。颈动脉狭窄程度≥50%者149例,狭窄程度〈50%者163例。年龄(OR=1.037,P=0.000)及冠心病(OR=4.121,P=0.031)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常见,年龄和冠心病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积极控制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