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索胰岛素经口腔给药的可能性。方法以大鼠和家兔为动物模型,进行胰岛素口腔喷雾制剂的体内降糖实验,同时测定了口腔给药后的胰岛素水平变化。以皮下注射胰岛素溶液为对照,计算口腔给药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以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用3P87程序拟合了大鼠和家兔口腔给药及皮下注射给药的药动学参数。结果以皮下注射胰岛素溶液为对照,胰岛素口腔给药后,大鼠及家兔口腔给药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0.8% 和40.3%。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2.50%及23.89%。胰岛素口腔喷雾剂经家兔给药的血药峰浓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均比大鼠高。大鼠口腔给药及皮下注射给药、家兔口腔给药及皮下注射给药的药-时曲线均符合权重为1/C/C的一室模型。大鼠与家兔皮下和口腔给药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显著性差别,胰岛素喷雾剂经大鼠或者家兔口腔给药时的吸收较皮下注射给药时的吸收快。结论胰岛素口腔喷雾剂经口腔喷雾后,起效快,生物利用度较高,这证明了胰岛素制剂在口腔部位吸收的可能性,为以后开发胰岛素口腔给药制剂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乙酰葛根素ig和iv给药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大鼠ig给予400 mg/kg或尾iv给予160 mg/kg乙酰葛根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血浆样品中葛根素.结果 乙酰葛根素在大鼠体内代谢为葛根素,葛根素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ig给药葛根素AUC0~∞为(44.76±4.13) mg·h·L-1,iv给药葛根素AUC为(36.67±5.3) mg·h·L-1,ig给予乙酰葛根素后大鼠体内葛根素的暴露水平(生物利用度)为48.12%,ig给药的Cmax为(12.07±0.15) μg/mL,tmax(1±0.33)h,t1/2为(2.52±0.21)h.结论 HPLC法可作为乙酰葛根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检测手段,ig乙酰葛根素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暴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静脉给药为对照,研究灯盏花乙素口服给药在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及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的药效作用,探讨灯盏花乙素口服给药治疗脑梗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125I标记法测定SD大鼠尾静脉注射和灌胃0.4mg.kg-1灯盏花乙素后不同时间血浆中灯盏花乙素的浓度,3P87软件拟合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SD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脑缺血1h,再灌注24h,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灯盏花乙素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观察各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口服给药组Tmax、Cmax分别为42.70 min、0.28μg/mL,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0.54%。脑缺血1h,再灌注24h时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平均达4~5级;模型组梗死体积平均为21.82%,口服组给药组与静脉给药组分别为16.76%与14.0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灯盏花乙素口服给药治疗脑梗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卡托普利脉冲缓释微丸(简称Cap脉冲微丸)在Wistar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制备卡托普利脉冲缓释微丸,采用RP-HPLC测定12只Wistar大鼠口服复方卡托普利脉冲缓释微丸胶囊及复方卡托普利片后在不同时间血浆中卡托普利的浓度,通过DAS2.1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体内时滞时间为4.75 h,与普通片剂相比,具有明显时滞,达峰时间明显延长(9.67 h),相对生物利用度(117.29±46.87)%。结论 卡托普利脉冲缓释微丸在体内外经明显的时滞后均能缓慢释放,可达到睡前服药,凌晨发挥药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制备大黄酸聚乳酸纳米粒,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以期提高大黄酸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 以聚乳酸为载体材料,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大黄酸聚乳酸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度仪考察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透析袋法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以大黄酸混悬液为对照组,进行大鼠口服大黄酸聚乳酸纳米粒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纳米粒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34.37±3.61)nm,Zeta电位为(-18.41±0.07)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0.37±1.52)%和(1.32±0.09)%;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大鼠口服大黄酸混悬液和纳米粒后,ρmax分别为(5.788±0.15)和(11.607±0.56)mg·L-1,tmax分别为(0.193±0.01)和(1.102±0.13)h, AUC0→t分别为(8.077±2.98)和(34.583±3.93)mg·h·L-1,t1/2β分别为(3.319±0.23)和(21.721±6.13)h。结论 聚乳酸纳米粒可显著改善大黄酸的药动学行为,有效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纳米乳并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以油酸乙酯作为油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为乳化剂,无水乙醇为助乳化剂,采用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以优化纳米乳处方,对所制备的白藜芦醇纳米乳进行粒径、透射电镜及红外光谱测定等理化性质的表征。大鼠ig给药后,采用HPLC测定其血药浓度,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利用DAS软件分析其药动学特征。结果白藜芦醇纳米乳处方为药物-油相-混合乳化剂-水的质量比为1∶10∶24∶65,所制备纳米乳的粒径为40 nm左右,电镜观察其形态为圆形球状结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白藜芦醇以活性的反式结构存在于纳米乳的油相中。与白藜芦醇混悬剂相比,白藜芦醇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78.89 h·μg/mL)为混悬剂(54.42h·μg/mL)的1.45倍,达峰浓度(3.29μg/mL)是混悬剂(1.70μg/mL)的1.93倍,可以提高白藜芦醇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结论所制备的纳米乳制剂有希望为白藜芦醇的有效递送提供新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健康大鼠为药动学研究模型探究苯甲酰芍药苷静注或灌胃给药的代谢差异。方法:大鼠灌胃或静脉注射苯甲酰芍药苷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分别测定血浆中苯甲酰芍药苷的浓度并计算出药动学参数,研究并比较苯甲酰芍药苷两种给药途径下的药动学。结果:苯甲酰芍药苷峰面积和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20.99),提取回收率在92.3%~103.4%之间,精密度、准确度和基质效应均符合相关指导原则。苯甲酰芍药苷口服的生物利用度只有1.67%。结论:苯甲酰芍药苷口服吸收不佳,宜开发为静脉注射给药的新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制水飞蓟素自微乳化胶囊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和伪三元相图的制备筛选处方;制备水飞蓟素自乳化胶囊,考察其乳化后微乳的粒径、形态和体外溶出情况;以原料药作对照,RP-HPLC测定了大鼠灌胃后的血药浓度,用DAS ver1.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以辛癸酸甘油酯为油相,Cremophor RH40为表面活性剂,Transcuto lP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得自微乳化溶液,稀释100倍后测定粒径为18.8nm,胶囊在10min内基本上能全部溶出;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得自微乳化胶囊和原料药的主要参数分别为tmax=(1.0±0.00),(1.80±0.45)h;ρmax=(14.62±2.42),(5.75±1.23)mg·L-1;AUC=(83.60±11.03),(36.00±5.90)mg·h·L-1。结论将水飞蓟素制成自微乳化胶囊能显著提高其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通窍散瘀方经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通窍散瘀方经注射给药(iv)、鼻腔给药(in)、灌胃给药(ig)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以甲醇沉淀血浆蛋白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葛根素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用Kinetica程序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通窍散瘀方静脉注射后,葛根素血中AUC0~120min为(787.99±70.44)mg·min·L-1,鼻腔给药后AUC0 -120min为(376.56±93.93)mg·min·L-1,而灌胃给药后AUC0~120min为(491.18±110.64)mg·min·L-1.鼻腔给药葛根素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47.78%,灌胃给药葛根素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6.23%.结论:通窍散瘀方经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灌胃,该结果可以为通窍散瘀方的剂型研究和给药途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苦豆子不同种群的等位酶特性,从生化水平上分析其遗传变异。方法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来源不同的24个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种群720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应用POPGEN 32分析数据,UPGMA绘制聚类图。结果 5个酶系统共检测到26个酶位点,多态位点百分数(P)为73.0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37;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17;各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FST)为0.427;基因流(Nm)的平均值为0.687;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581 5~0.926 1,平均为0.769 0。聚类分析显示,种群间存在遗传分化。结论 苦豆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是其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荆三棱顺式茋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及体外抗炎活性评价。方法 分别运用甲基化、乙酰化、去甲基化反应对荆三棱中新的顺式茋类化合物sciryagarol I(1)进行结构修饰。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化合物1及其结构修饰物3~5和荆三棱中另一新顺式茋类化合物sciryagarol II(2)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以脂多糖(LPS)与Pam3csk4分别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法检测化合物1~5对细胞释放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ɑ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结果 通过1H-NMR和HRESI-MS确定修饰物3~5的结构;化合物1,2 和5能显著抑制由LPS或Pam3csk4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ɑ和白细胞介素-6。结论 修饰物3~5皆为新化合物,顺式茋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强度与其结构上的酚羟基数目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重组幽门螺杆菌菌毛蛋白FlaA IgY-硫糖铝乙基纤维素微囊对幽门螺杆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小鼠的治疗和清除效果。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蒸发技术制备经硫糖铝处理后的IgY乙基纤维素微囊。模拟胃部环境,检测在不同pH的正常胃蛋白酶浓度(0.02 mg·mL-1)和异常胃蛋白酶浓度(0.04 mg·mL-1)的条件下不同浓度硫糖铝对rFlaA IgY的保护效果。将rFlaA IgY-硫糖铝微囊按0.8、1.6、3.2及6.4 mg·g-1·d-14种不同剂量灌服实验组小鼠,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抗幽门螺杆旋菌抗体水平以及胃黏膜的尿素酶水平,评价不同浓度rFlaA IgY对小鼠胃部幽门螺杆旋菌的治疗和清除效果。结果 结果表明,40%的硫糖铝处理过的IgY在pH 3.0条件下的模拟胃液中能维持77.87%~82.14%的活性达8 h,而在pH 2.0的模拟胃液条件中处理8 h能保持57.76%~63.28%,在pH 1.0模拟胃液中处理8 h能保持21.52%~22.79%。制备的rFlaA IgY-硫糖铝乙基纤维素微囊的包封率为83.79%,5 h体外释放率为95.92%。各组小鼠经rFlaA IgY微囊治疗后血清中幽门螺杆旋菌抗体水平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01)。当使用剂量为0.8 mg·g-1·d-1时,对幽门螺杆旋菌的清除率为50%,当剂量为1.6 mg·g-1·d-1时,幽门螺杆旋菌清除率为70%,当剂量为3.2 mg·g-1·d-1时,H. pylori清除率为80%,当剂量达到6.4 mg·g-1·d-1时,H. pylori的清除率可达100%。结论 40%的硫糖铝对rFlaA IgY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作为rFlaA IgY的保护剂。 rFlaA IgY-硫糖铝乙基纤维素微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经口服对小鼠胃部幽门螺杆旋菌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和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将生物检定技术应用于水蛭抗凝血活性的测定,探讨反映水蛭生物活性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肝素钠作为对照品,选择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值作为抗凝活性评价依据,对宽体金线蛭、日本医蛭、菲牛蛭、棒纹牛蛭的抗凝活性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分别用标准曲线法和生物检定统计法计算。结果 4种水蛭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法的量效关系曲线与肝素的量效关系曲线类似,突跃范围呈平行关系,上述特点符合生物检定的要求,以肝素钠作为标准品,采用生物检定技术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法测定水蛭等的抗凝活性是可行的。结论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值可以全面反映水蛭的抗凝血作用,测定结果对临床使用更具指导意义。生物检定技术应用于中药质量评价,是对现有中药质量标准控制方法良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荧光染料检测快速鉴别西红花真伪品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叶绿体基因片段测序和比对分析,找出西红花与其常见掺伪品序列差异,针对差异碱基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并优化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反应体系,使用荧光染料法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实现西红花的快速鉴别。结果 建立了基于psbA-trnH序列的西红花鉴别体系,优化后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反应条件为90 ℃预变性1 min,90 ℃变性5 s,58 ℃延伸5 s,26个循环。在聚合酶链式反应反应产物中加入染料SYBR Green I,西红花正品出现强烈绿色荧光,而伪品无荧光。结论 位点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可以简单快速鉴别西红花及其掺伪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9个不同引种柴胡地上部不同器官、不同生长期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探讨最佳采收期及最优品种。方法 采用微波辅助优化提取条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结果 最佳提取条件:乙醇浓度80%,每次微波时间40 s,微波10次;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呈上下波动趋势;花中含量最高,在4.65%~16.75%内,平均为7.59%,营养生长期总黄酮含量:叶>茎,花期含量:花>叶>茎;果期:甘肃陇西、辽宁沈阳、山东菏泽和河北安国柴胡:果>叶>茎,其他柴胡:叶>果>茎;9个引种柴胡在花期和果期总黄酮含量较高,以甘肃陇西柴胡(初花期)含量最高,可达27.41%。结论 柴胡地上部分含有较高黄酮,建议在花期或果期进行采收,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檵木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药材采用丙酮提取,利用大孔树脂柱、ODS反相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提取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檵木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Dglucopranosyl(Z)-3-hexenol(1)、ampelopsisionoside(2)、红景天苷(3)、2-hydroxy-5-[3-hydroxybut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4)、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5)、6″-O-galloylsalidroside(6)、绿原酸甲酯(7)、绿原酸(8)、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9)、alangionoside-A(10)、benzyl-α-L-rhamo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1)。结论化合物1~4、6、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印度獐牙菜指纹图谱,探讨和验证双标线性校正法结合PDA辅助法用于色谱峰定性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HPLC建立印度獐牙菜指纹图谱,使用相似度分析和二维聚类分析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双标线性校正结合PDA辅助法进行色谱峰定性。结果 10批次印度獐牙菜药材选定10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的共有峰,经化学计量学评价,可对其质量进行初步评价;双标线性校正法预测保留时间的精度优于相对保留时间法;双标线性校正法结合PDA辅助法可更好的对色谱峰进行定性。结论 与相对保留时间法相比,双标线性校正法预测保留时间的准确度更高,色谱柱的适用范围更广。双标线性校正结合PDA对色谱法进行辅助定性可扩大双标线性校正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大鼠皮下组织吴茱萸提取物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评价其透皮释药特性。方法大鼠腹部脱毛,覆盖黑色聚乙烯薄膜经皮给予吴茱萸提取物,应用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皮下组织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影响。结果透析液中吴茱萸碱最大药物浓度(ρmax)为(417.24±43.44)μg·m L-1,达峰时间(tmax)为(4.210±0.630)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0)为(3 189.31±789.97)μg·h·m L-1;吴茱萸次碱最大药物浓度(ρmax)为(287.13±26.78)μg·m L-1,达峰时间(tmax)为(3.980±0.580)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16)为(1 327.97±245.87)μg·h·m L-1。结论在体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透皮释药特性的评价,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吴茱萸提取物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具有缓慢透皮、渗透量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