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在评价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体束受损中的价值。方法观察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住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例,7例手术和5例死亡剔除,33例患者纳入分析,运用DTT技术进行锥体束成像,对锥体束完整性进行分级,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在出血后6个月进行随访,应用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价功能恢复情况。对BI评分以及锥体束完整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TT所显示的急性脑出血锥体束的完整性与6个月随访的侧重于运动功能评价的BI指数有良好的相关性(r′s=0.7312,P〈0.05),从BI评分直方图中可以看出DTT锥体束完整性分级与BI评分呈正相关。各组间比较的结果显示,A组(0级)和B组(1级)有明确锥体束中断,完整性差的6个月后BI评分,说明运动功能恢复明显较差,C组(2级)和D组(3级)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好。仅D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TT评价锥体束的完整性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弥散峰度成像(DKI)预测皮质脊髓束(CST)周围高级别胶质瘤(HGG)患者肌力下降的价值。方法 纳入21例HGG累及CST走行区及其周围患者,比较患侧及健侧CST DKI定量参数的差异;根据手术前肢体肌力改变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14)及肌力下降组(n=7),比较组间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及CST DKI定量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CST相对定量参数预测患者肌力下降的效能。结果 与健侧比较,患侧纤维束数量、体积、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峰度(MK)、轴向峰度(AK)和径向峰度(RK)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平均弥散系数(MD)及径向弥散系数(RD)均显著增高(P均<0.05)。肌力下降组KPS评分、相对FA(rFA)、相对MK(rMK)、相对AK(rAK)及相对RK(rRK)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而相对MD(rMD)、相对轴向弥散系数(rAD)及相对RD(rRD)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各相对CST定量参数预测HGG患者肌力下降的效能均较高(AUC均高于0.850)。结论 肌力下降HGG患者肿瘤周围CST的DKI定量参数改变显著;术前DKI可用于预测患者肌力下降,并间接判断CST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量亚急性期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皮质脊髓束(CST)脑桥基底部水平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评估患者CST损伤程度及其与功能水平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搜集发病7~21 d(亚急性期)、Glasgow昏迷量表12分,且出血灶位于基底节区的ICH患者26例,采用NIHSS、m RS和BI量表评估患者功能水平。通过1.5 T磁共振仪采集DTI图像,测量CST脑桥基底部λ_1、λ_2、λ_3值,然后计算得到FA、MD和λ_(23)值,最后计算病灶侧与正常侧DTI各项指标的比率,即r FA、r MD、rλ_1和rλ_(23)。通过SPSS 18.0对CST两侧的FA、MD、λ_1和λ_(23)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DTI指标比率和NIHSS、m RS、BI量表评分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病灶侧FA、MD、λ_1值显著降低(P0.05),λ_(23)值无显著差异(P0.05)。r FA值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_s=–0.694,P=0.000),与m R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_s=–0.633,P=0.001),与B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_s=0.674,P=0.000)。结论 ICH亚急性期CST发生以华勒变性为主要特点的白质完整性受损,脑桥基底部DTI指标r FA值可对CST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水平下降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是常见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本文主要讨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以及它的局限性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中皮质脊髓束残存率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HBGH)清除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3例单侧HBGH患者,均行经侧裂-岛叶皮质入路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于术后2周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工作站中以两侧大脑脚为感兴趣区域完成皮质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侧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完整性的保护的应用性研究.方法:选取50例来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7例,采取手术清除血肿;对照组:23例,采取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发病早期行DTI检查,观察皮质脊髓束(CST)特性并与健侧对比.结果:1级:CST完整;2级:CST完整,但轻度受压推移;3级:CST部分中断;4级:CST大部分甚至完全中断.实验组:1级1例,2级8例,3级12例,4级6例;对照组:1级0例,2级1例,3级9例,4级13例;两组在皮质脊髓束特性的差异上存在着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对出血侧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伴发认知障碍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帕金森病伴痴呆患者,13例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12例单纯帕金森病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组志愿者行DTI扫描,采用人工勾画感兴趣区(ROI)的方法在DTI参数图上测量各ROI(双侧扣带束、上纵束、下纵束、钩束、齿状核)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帕金森病组双侧扣带束、双侧上纵束、左侧钩束及右侧齿状核的F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右侧钩束、左侧齿状核FA值改变仅在单纯帕金森病组、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左侧下纵束FA值仅在帕金森病伴痴呆组、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右侧下纵束FA值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各帕金森病组间比较时双侧扣带束、右侧上纵束、双侧钩束、右侧齿状核FA值改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左侧上纵束FA值改变仅在单纯帕金森病组、帕金森病伴痴呆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齿状核FA值改变仅在单纯PD、PD-MCI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伴发认知障碍帕金森病病理改变可能累及脑白质纤维和小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及脑干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TI显示DAI患者除胼胝体膝部外的其他测量区域FA值均明显减低(P<0.01)。ADC值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但量值随发病时间变化较大;DTT结合弥散张量椭球体图可很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地显示脑白质受损范围。结论DTI联合DTT是目前在活体中诊断与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并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的临床转归过程,提示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观察创伤性胼胝体损伤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胼胝体损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2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观察,对胼胝体膝部、压部进行定量测定FA及ADC值,测定结果与患者组GC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所测胼胝体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胼胝体FA值与GCS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并定量与临床GCS评分密切相关的胼胝体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多种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组织特征乃至能量代谢.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SI)在内的弥散成像技术一直是CMR最具挑战性及目前尚未常规成熟开展的检查技术,尤以DTI及DSI为甚.本综述将重点阐述DTI及DSI的基本技术及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评价价值。材料与方法:脑外伤病人45例及正常对照组12例,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和昏迷时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创伤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及内囊后肢FA值均明显降低(P<0.01)。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压部FA值的变化与GCS评分正相关,与昏迷时间负相关。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HICH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基底核区HICH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发病后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肌力测定、NIHSS评分,对CST损伤程度和各个时期肌力、NIHSS评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健侧CST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CST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CST完整患者的肌力、NIHSS评分恢复情况在各个时期均较CST中断的患者好,发病后3个月是恢复最快的阶段。结论: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核区HICH患者CST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预测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3.
MR DTI作为目前唯一能显示水分子运动方向和强度的成像技术,可以动态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超微结构及相应病理生理改变,为研究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方法。近年来脊髓DTI已应用于临床。本文对脊髓DTI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索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价价值.方法脑外伤病人12例及正常对照组13例,分别应用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镜像部位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FA值有明显差异,创伤组双侧内囊后肢FA值与GCS评分有较好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肖慧  陈自谦  张碧云  倪萍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70-72,i0002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的状况,分析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005—02/12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就诊的15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用dTV.Ⅱ软件进行处理,显示部分各向异性图及彩色部分各向异性方向图;并采用种子方法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的三维纤维束成像图,观察纤维束的移位、连续性及破坏情况;同时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梗死患者患手肌力,应用Spearmen相关分析分析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的相关性。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0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患者梗死白质区部分各向异性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②对照组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脑梗死患者健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对照组一致,连续性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累及,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表现为1级(皮质脊髓束完整)2例;2级(皮质脊髓束完整,但受压推移)5例;3级(皮质脊髓束中断)8例。③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明显相关(ta=0.888。P〈0.05)。结论:①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脊髓束不同程度受损,且损伤程度与肌力相关,提示可用于判断康复治疗的预后。②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锥体束状况。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脊髓损伤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颈椎病脊髓损伤评价。方法对30例临床综合诊断为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常规序列MRI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相应层面脊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项异性(FA)值,同时重建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和FA图。突出椎间盘和未突出椎间盘相邻层面的颈髓FA值和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突出程度间颈椎间盘相应层面的颈髓ADC值和FA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弥散张量纤维束中23例患者均观察到神经纤维束的受压、移位,更有11例显示部分腹侧神经纤维束中断。结论 DTI对评价颈椎病脊髓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研究DAI发生后脑干部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像特点,对照病理形态学表现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探讨DAI大鼠脑干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FA值与AQP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其中1组为对照组,不进行头部重物打击,5组为实验组,采用Marmarou自由落体致伤模型造成弥漫性轴索损伤,分别于致伤后3h,6h,12h,24h,72h行MRI扫描,随后立即处死行病理学检查。6组均行常规MRI检查、弥散张量成像、HE染色、嗜银染色及AQP4免疫组化染色。比较DTI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病理检查显示DAI后大鼠脑干部水肿、轴索肿胀、轴索收缩球出现。DAI后AQP4表达上调,于24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ADC值先升高后降低,12h达到顶峰,各向异性FA值持续下降。AQP4表达与ADC值在12h内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在12~24h内未有相关性,24~72h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AQP4表达与FA值在72h内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DTI可以在活体水平无创的观察DAI后脑水肿变化情况及轴索的病理改变。DAI后AQP4的表达随时间变化,提示DAI后脑水肿变化情况。大鼠DAI后脑干ADC值与AQP4表达具有相关性,联合AQP4表达及ADC值能够为DAI后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类型鉴别、发生机理及演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DAI患者(DAI组)及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测量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的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进行比较.结果:DTI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AI组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FA值和ADC值均较低(P<0.01),胼胝体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用于诊断和评估DAI非常敏感,并可动态观察DAI的临床转归过程,有助于提示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弥散张量成像(DTI)为可用于无创观察脑微观结构的影像学方法,其数据丰富且复杂,分析过程耗费时间较多。采用基于人工智能(AI)方法可自动提取DTI中的特征并去除冗余特征,提高处理DTI数据的效率及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多影像学依据。本文就基于AI的DTI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脑出血组15例,脑梗死组14例,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核区,且累及皮质脊髓束,发病后30—60d采用1.5T核磁共振仪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依次从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4个层面,测量病变同侧皮质脊髓束和病变对侧相应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得出FA比值(r FA)及FA不对称性(FAasy),同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The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病灶侧4个层面CST的FA值均较对侧相应脑组织降低。脑出血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3个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均与FMA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放射冠层面有显著相关性;而初级皮质运动区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与FMA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脑梗死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4个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均与FMA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放射冠层面有显著相关性。结论:DTI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损伤及运动功能障碍,以放射冠层面皮质脊髓束的DTI参数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