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肝右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由于其论述与生理解剖的肝在右肋,肺有左右两叶不同,因此遭到了反中医者的质疑。实际上中医学对于"左肝右肺"与"左升右降"的认识体现了气机升降与肝肺的生理病理,均为抽象的功能模型概念,并非实际的解剖概念。虽然中医的圆运动模型,对于简化中医理论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能机械地认为肝位于人体左侧,肺位于人体右侧;气机在人体内左侧升腾,在人体内右侧沉降;肝病(气机升腾出现问题)表现在左侧,肺病(气机沉降出现问题)表现在右侧。对于"左肝右肺"与"左升右降"的正确理解,体现了对中医理论的客观理解与认识,也有利于纠正片面的着重于解剖的机械辨证观。  相似文献   

2.
以"左肝右肺"理论治疗肠鸣泄泻,探讨"左升右降"与脾胃气机升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人体气机阴阳升降相交中肝肺两脏的功能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左肝右肺”理论是中医学中论述人体气机升降的重要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将就笔者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左肝右肺”理论及该理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体会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左肝右肺”临床拓展应用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思  杨利华 《光明中医》2011,(10):1952-1953
源于《内经》的"左肝右肺"理论受前人对方位及阴阳升降等认知的影响而产生。它高度概括了肝肺间一升一降的气机运动关系,肝肺气机升降异常可出现气郁、气逆、化火、痰凝、血瘀等多种气血运行不利的病证。现代医学中肝肺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既是对"左肝右肺"理论的佐证,也拓展了该理论临床研究的思路:对肝肺气机不利病症的临床诊断、预防、辨治及用药方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人体脏腑之间的脏气升降相交,体现出肝生(升)、肺藏(降)、心部于表(出)、肾治于里(入)的规律,而脾胃位于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同为五脏,肝为阴中之阳。肝气主升;肺为阴中之阴,肺气主降。此处“左肝右肺”当指人体气机升降的通路,而非解剖位置。笔者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运用中医“左肝右肺”理论于临床.效验颇多。现举典型砂石淋2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浅谈“左肝右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肝右肺”的说法来源于《内经》。《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后世医家继承了这一观点,如《难经》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景岳全书》曰:“胁痛者,左右气血之辨,其在诸家之说,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亦系于右,故湿疾流注者亦在右。”至清代王清任及西医从解剖学观点出发,谓肝实在右而不在左,肺则左右两侧均有之,且右三叶左二叶,从而对中医“左肝右肺”的说法,每有讥诮言语。笔者认为,从现代医学解剖学观点出…  相似文献   

7.
1“左肝右肺”含义之争1·1以四时特性比类定“左肝右肺”对《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最早进行注释的是隋·杨上善。杨氏曰:“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肝为少阳,阳长之始,故曰生。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也。”唐·王冰也有类似的说法,其曰:“  相似文献   

8.
“左肝右肺”理论源自《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此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认为“左肝右肺”是对肝肺两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描述;总结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及现代研究,发现该理论及其衍生理论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此理论在临床中得到印证,现浅议其渊源及临床运用,旨在为临床提供辨证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源于《黄帝内经》的"左肝右肺"理论是基于前人对方位及气机升降的认知而产生的。它高度概括了肝肺之间气机一升一降的运动关系,肝肺是气化的始点和终点,肝肺气机升降异常可出现气郁、气逆、化火、痰凝、血瘀等多种气血运行不利的病证。"左肝右肺"理论对临床治疗肝肺两脏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左肝右肺"一说,来源于《内经》,这是《内经》中的一个千古之谜。因此,西医曾经有人想从《内经》入手,抓住"左肝右肺"之说,大做文章,并以现代解剖学相对照,攻击中医学古老、不科学,讥笑中医理论太荒唐!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通报》2010,9(4):56-56
中医“左肝右肺”一说,来源于《内经》,这是《内经》中的一个千古之谜。因此,西医曾经有人想从《内经》入手,抓住“左肝右肺”之说,大做文章,并以现代解剖学相对照,攻击中医学古老、不科学,讥笑中医理论太荒唐!  相似文献   

12.
正左肝右肺左肝(静脉系统)右肺(动脉系统)古人发现,以肝为主的腹腔静脉血,经门静脉最终经心进入肺,完成了血液的气化和营养补充即新陈代谢,开始了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血液循环。肝为罢极之本,是否极泰来去腐生新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中医对肝的认识极为深刻。在这里动静脉在心内实现了动静脉血的交叉,可称为"动静交叉",在解剖层次又在心上部实现了肺动脉(静脉血)和主动脉的解剖交叉,可称为"心肺交叉",实质上是以肝为主的静脉血(营养)经心后,实现了气体交换(氧合)的动脉血。这可能是"左肝右肺"的另一层含义。阴阳学的"双太极"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正左肝右肺左肝(静脉系统)右肺(动脉系统)古人发现,以肝为主的腹腔静脉血,经门静脉最终经心进入肺,完成了血液的气化和营养补充即新陈代谢,开始了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血液循环。肝为罢极之本,是否极泰来去腐生新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中医对肝的认识极为深刻。在这里动静脉在心内实现了动静脉血的交叉,可称为"动静交叉",在解剖层次又在心上部实现了肺动脉(静脉血)和主动脉的解剖交叉,可称为"心肺交叉",实质上是以肝为主的静脉血(营养)经心后,实现了气体交换(氧合)的动脉血。这可能是"左肝右肺"的另一层含义。阴阳学的"双太极"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左肝右肺左肝(静脉系统)右肺(动脉系统)古人发现,以肝为主的腹腔静脉血,经门静脉最终经心进入肺,完成了血液的气化和营养补充即新陈代谢,开始了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血液循环。肝为罢极之本,是否极泰来去腐生新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中医对肝的认识极为深刻。在这里动静脉在心内实现了动静脉血的交叉,可称为"动静交叉",在解剖层次又在心上部实现了肺动脉(静脉血)和主动脉的解剖交叉,可称为"心肺交叉",实质上是以肝为主的静脉血(营养)经心后,实现了气体交换(氧合)的动脉血。这可能是"左肝右肺"的另一层含义。阴阳学的"双太极"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正左肝右肺左肝(静脉系统)右肺(动脉系统)古人发现,以肝为主的腹腔静脉血,经门静脉最终经心进入肺,完成了血液的气化和营养补充即新陈代谢,开始了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血液循环。肝为罢极之本,是否极泰来去腐生新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中医对肝的认识极为深刻。在这里动静脉在心内实现了动静脉血的交叉,可称为"动静交叉",在解剖层次又在心上部实现了肺动脉(静脉血)和主动脉的解剖交叉,可称为"心肺交叉",实质上是以肝为主的静脉血(营养)经心后,实现了气体交换(氧合)的动脉血。这可能是"左肝右肺"的另一层含义。阴阳学的"双太极"现象。  相似文献   

16.
左肝右肺左肝(静脉系统)右肺(动脉系统)古人发现,以肝为主的腹腔静脉血,经门静脉最终经心进入肺,完成了血液的气化和营养补充即新陈代谢,开始了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血液循环。肝为罢极之本,是否极泰来去腐生新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中医对肝的认识极为深刻。在这里动静脉在心内实现了动静脉血的交叉,可称为“动静交叉”,在解剖层次又在心上部实现了肺动脉(静脉血)和主动脉的解剖交叉,可称为“心肺交叉”,实质上是以肝为主的静脉血(营养)经心后,实现了气体交换(氧合)的动脉血。这可能是“左肝右肺”的另一层含义。阴阳学的“双太极”现象。  相似文献   

17.
正左肝右肺左肝(静脉系统)右肺(动脉系统)古人发现,以肝为主的腹腔静脉血,经门静脉最终经心进入肺完成了血液的气化和营养补充即新陈代谢,开始了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血液循环。肝为罢极之本,是否极泰来去腐生新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中医对肝的认识极为深刻。在这里动静脉在心内实现了动静脉血的交叉,可称为"动静交叉"在解剖层次又在心上  相似文献   

18.
正左肝右肺左肝(静脉系统)右肺(动脉系统)古人发现,以肝为主的腹腔静脉血,经门静脉最终经心进入肺,完成了血液的气化和营养补充即新陈代谢,开始了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血液循环。肝为罢极之本,是否极泰来去腐生新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中医对肝的认识极为深刻。在这里动静脉在心内实现了动静脉血的交叉,可称为"动静交叉",在解剖层次又在心上  相似文献   

19.
正左肝右肺左肝(静脉系统)右肺(动脉系统)古人发现,以肝为主的腹腔静脉血,经门静脉最终经心进入肺完成了血液的气化和营养补充即新陈代谢,开始了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血液循环。肝为罢极之本,是否极泰来去腐生新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中医对肝的认识极为深刻。在这里动静脉在心内实现了动静脉血的交叉,可称为‘动静交叉’,在解剖层次又在心上  相似文献   

20.
肝肾阴虚证与神经内分泌细胞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小巧  高寒 《河南中医》1998,18(6):338-339
通过对肝肾阴虚证的成因,病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学对人体调控机制认识的整体观,系统观,与现代医学关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理论有相似之处,中医肝-肾间复杂的生理病理关系体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内涵,中医之肝肾学说相当于现代医学之NEI学说,科学实验也从不同角度证明肝肾阴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