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全面评价术后放疗与术后化疗辅助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 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截止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全面收集术后放疗与术后化疗辅助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交叉核对提取资料,采用 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篇 RCT(112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后化疗辅助治疗相比,术后放疗并不能提高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RR =0.94,95%CI 为0.80~1.10,Z =0.77,P =0.440)、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RR =0.98,95%CI 为0.90~1.07,Z =0.52,P =0.610)和降低复发率(RR =1.06,95%CI 为0.91~1.24,Z =0.75,P =0.450),但可降低3~4级血小板减少症(RR =0.13,95%CI 为0.07~0.27, Z =5.62,P <0.00001)和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RR =0.01,95%CI 为0.00~0.03,Z =8.27,P <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而言,与术后放疗相比,术后化疗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晚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RR =0.79,95%CI 为0.68~0.91,Z =3.15,P =0.002)和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RR =0.82,95%CI 为0.69~0.97,Z =2.31,P =0.02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与术后放疗相比,术后化疗可能会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其远期疗效尚待大样本高质量的 RCT 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3.
陈凯英 《肿瘤学杂志》2006,12(4):319-321
[目的]探讨survivin表达异常在子宫内膜癌的形成与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Westernblotting技术对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内膜组织进行survivin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检测。[结果]SurvivinmR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在手术分期为Ⅲ期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并随着期别的升高,表达水平升高。在浅肌层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它病理分期组(P<0.05),宫颈浸润组与宫颈未浸润组无明显差别(P>0.0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G3组明显高于G1、G2组(P<0.05)。Survivin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基本同SurvivinmRNA。[结论]Survivin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疾病,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在其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基因多态性影响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构成了雌孕激素受体的个体差异。ERα,ERβ及PR基因的常见多态位点以及这些位点的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有关。对E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表明,10位密码子突变型(C)对子宫内膜癌有保护作用,PvuⅡPP基因性或XbaⅠXX基因型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上游短TA重复序列(<19)数量增多与子宫内膜癌发表风险升高有关;对P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表明启动子区域的331A与子宫内膜癌发表风险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6.
早期子宫内膜癌复发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探讨如何减少子宫内膜癌的误诊、漏诊,以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率,并使其治疗更规范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6年间2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及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结果 252例术前误诊、漏诊13例。结论 对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尽早行诊断性刮宫是非常必要的,有条件的应行子宫腔镜检查。术中切除子宫后,应剖视子宫内膜,疑诊者及时送快速病理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子宫内膜癌发病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子宫内膜癌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从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病例对照方法.以2001-01-01-2002-12-31北京市居民中临床首次确诊尚存活并追访到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21例作为病例组,按1∶3比例取年龄相差4岁以内、居住在同一个社区者匹配1 263名女性作为对照组.结果:内膜癌患者发病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56.83岁.绝经后发病者占60.8%.单因素卡方检验显示,内膜癌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职业、收入、被动吸烟、戒烟年限、饮酒、体质量指数、月经生育、避孕、激素替代及使用他莫西芬情况、高血压、糖尿病、甲亢、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侧卵巢切除、一二级亲属中有人患子宫癌或卵巢癌.结论:内膜癌的发病率在北京市呈稳定而缓慢的上升趋势,城区高于郊县,但是发病率仍≤10/10万.月经初潮早、不孕、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激素替代治疗、使用他莫西芬及内膜癌家族史,这些因素为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 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与 2 0世纪 90年代相比 ,近年来年龄 <6 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增加显著 (P<0 .0 5 ) ,手术范围有所缩小。结论 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相对稳定 ,与 2 0世纪 90年代相比近年来的病人更趋年轻化 ,手术范围有所缩小  相似文献   

10.
曹美良  董金瀚 《浙江肿瘤》1999,5(4):226-227
(目的)研究近10年来子宫内膜的发病率及预后。(方法)对我院1989年至10年中收治的子宫内膜癌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51例子宫内膜癌全部经手术治疗,部分辅以化疗,放疗,激素等综合治疗,复发7例,死亡4例。(结论)子宫内膜癌预后与临床期别,肿瘤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手术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微RNA(miRNA)参与了肿瘤发生等多种生命活动,应用分子生物学与信息生物学方法探讨miRNA在肿瘤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多种在子宫内膜癌中有特异研究价值的miRNA被发现,其作用机制也被深人探讨,这些结果为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微RNA (miRNA)参与了肿瘤发生等多种生命活动,应用分子生物学与信息生物学方法探讨miRNA在肿瘤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多种在子宫内膜癌中有特异研究价值的miRNA被发现,其作用机制也被深入探讨,这些结果为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Li B  Wu LY  Li SM  Zhang WH  Zhang R  Ma SK 《癌症》2004,23(9):1085-1088
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较多,但其中仅有少数因素对预后构成独立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初治时行手术治疗的2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预后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并进行逐步筛查。结果:本组病例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83.3%和84.3%。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淋巴结转移、腹腔液性质、脉管瘤栓及附件转移与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有显著性相关(P<0.05),年龄、合并症因素与预后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后得出,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受累4个因素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临床分期仅对5年无瘤生存率有显著性影响(P<0.001),而对总生存率无显著性影响(P=0.074)。肌层浸润>50%者远处转移率(12.9%)明显高于≤50%者(0.6%)(P<0.001)。宫颈受累者的淋巴结转移率(21.1%)明显高于宫颈未受累者(3.6%)(P<0.001)。结论:FIGO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受累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在估计预后方面,手术-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4.
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的意义和放射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1986年5月~1995年12月收治Ⅰ期子宫内膜癌20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15例行子宫全切及双附件切除术,5例加盆腔淋巴结清扫。20例均行术后放疗,大部分患者术后2~4周开始放疗,照射野包括全部盆腔淋巴结。全盆腔DT40~50Gy。全部患者得到随访。结果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10、8/9、3/4,局控率100%(20/20)。5年远转率5%(1/20)。20例在放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并发症,6例有晚期放射并发症,其中2例较严重。结论术后放疗对提高局控率有利,但晚期损伤发病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在诊断时约80%以上患者处于早期,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单纯全宫及双附件切除即可取得较好疗效,其五年存活率可达8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疗效,1988年FIGO制定了内膜癌的手术分期。随着90年代文献中临床—手术分期比较的讨论,学者们较成功的把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成了低、高危组,依此决定辅助性治疗,甚至其随诊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近1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预后。[方法]对我院1989年至1998年10年中收治的子宫内膜癌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51例子宫内膜癌全部经手术治疗,部分辅以化疗、放疗、激素等综合治疗。复发7例,死亡4例。[结论]子宫内膜癌预后与临床期别、肿瘤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手术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减少子宫内膜癌的误诊、漏诊,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率,并使其治疗更加规范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2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误诊、漏诊的13例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中术前诊断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8例,卵巢肿瘤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例,盆腔脓肿1例。术后病理证实,腺癌9例,管状-乳头状腺癌4例。结论对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应尽早行诊断性刮宫,有条件者应行子宫腔镜检查。术中切除子宫后,应剖视子宫内膜,疑诊者及时送快速病理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Meta分析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Databases、Embase、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20年1月止,收集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后,利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中英文文献20篇,涉及5 3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占比88.6%。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MD=-3.65,95%CI(-4.18,-3.11),P<0.001],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55,95%CI(0.48,0.64),P<0.001],但手术时间延长[MD=17.86,95%CI(14.76,20.95),P<0.001],并且会增加术中并发症[OR=1.37,95%CI(1.08,1.73),P=0.009];在术后5年生存率、5年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术中盆腔淋巴结切除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的生存预后相当。腹腔镜手术损伤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减少,且恢复较快,但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PTEN基因是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许多肿瘤中均存在PTEN突变,其中突变率以子宫内膜癌(EC)最高。近年EC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迄今其发生发展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尚不清楚。现综述PTEN在EC中的作用机制、突变谱、临床病理学意义等进展。  相似文献   

20.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鹤  陈心秋  李菲 《肿瘤学杂志》2006,12(5):418-419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41例≤45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岁者占同期内膜癌患者的17.37%。患者中合并原发或继发不孕者12例(29.27%);合并子宫内膜增生者14例(34.15%)。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月经失调。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阳性率分别66.67%(22/33)和50.00%(4/8),≤35岁者和36~45岁者在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方面无差异(P>0.05)。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有高危因素者加辅助治疗。[结论]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多与雌激素刺激有关,ER、PR的阳性率高。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保留生育功能和保留卵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