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RNA-24(miR-24)对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存活、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转染miR-24高表达、miR-24抑制物(anti-miR-24)及其阴性对照慢病毒质粒(miR-24 NC)构建稳转细胞,3种细胞用H2O2500μmol·L^-1处理12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Hoechst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24,Bax,Bcl-2和胱天蛋白酶3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ax、Bcl-2和胱天蛋白酶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miR-24 NC组比,miR-24高表达组miR-24表达升高(P<0.05),而anti-miR-24组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H2O2组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细胞存活和迁移率降低(P<0.05),表明氧化损伤模型构建成功。与H2O2+miR-24 NC组比,H2O2+miR-24高表达组上述指标较H2O2+miR-24 NC组升高(P<0.05),促凋亡蛋白Bax和胱天蛋白酶3 mRNA与蛋白表达量增加,抑凋亡蛋白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而H2O2+anti-miR-24组可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存活和迁移率,降低Bax和胱天蛋白酶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增加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氧化应激状态下,miR-24可通过上调Bax、胱天蛋白3表达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促进HUVEC凋亡和抑制其存活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对葡萄糖、胰岛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联合诱导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的培养及传代,通过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1~5组来进行实验,对各组进行细胞活性的测定(CCK-8)和增殖率的测定。结果:盐酸小檗碱治疗各组及卡托普利组对内皮细胞活性产生更有利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盐酸小檗碱(100、75、50、25ug.ml-1)组与卡托普利组相比更具优势(P<0.01)。结论:在抑制Glu、Ins、ox-LDL联合诱导下对HUVEC功能损伤的影响作用方面,盐酸小檗碱的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综述近年来丹参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根据高糖半数抑制浓度确定高糖诱导浓度。HUVEC细胞分为五组:A、B、C、D组建立高糖诱导细胞损伤模型后,A、B和C组分别采用两色金鸡菊提取物25、50和100μg/mL干预;E组作为空白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丙二醛(MDA)、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Western blot检测VEGF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结果 A、B和C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5.73±4.53)%、(72.32±0.88)%和(86.34±9.88)%,呈浓度依赖性升高(P<0.05)。C组细胞存活率高于B组(P<0.05)。与D组比较,A、B和C组MDA水平降低,SOD、CAT和GSH-Px水平升高(P<0.05)。与D组比较,A、B和C组VEGF和ICAM1蛋白表达呈浓度依赖性降低(P<0.05)。结论两色金鸡菊通过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和下调VEGF和ICAM1表达发挥对高糖诱导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上清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趋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组,正常皮肤为对照组,添加TGF—β1(10μg/L)为TGF—β1组,向TGF—β1组内添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阻断剂Tricirlbine(5Ixmol/L)为Akt阻断剂组,二者皆未添加的瘢痕成纤维细胞为非干扰组,利用各组细胞上清液(条件培养基)培养HUVEC,使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各条件培养基对HUVEC增殖的影响,并利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对HUVEC的趋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吸光度值为0.91±0.34,非干扰组1.75±0.15,TGF—B,组3.26±0.58,Akt阻断剂组1.14±0.81。非干扰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和TGF-β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Akt阻断剂组成纤维细胞增殖吸光度值明显低于TGF—β1组(P〈0.01)。细胞划痕24h后,TGF—β1组促使HUVEC划痕的闭合率较非干扰组高(P〈0.01);而Akt阻断剂组则明显减弱HUVEC划痕闭合的速度(P〈0.01)。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中,TGF—β1组迁移的细胞较非干扰组多[TGF—β1组细胞迁移数目:(1718±15)个,非干扰组:(829±2)个,P〈0.01];而Akt阻断剂组阳性细胞迁移率又明显降低[Akt阻断剂组:(935±11)个,P〈0.01]。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65.2±0.3)ng/L,非干扰组(87.0±0.5)ng/L,TGF—β1组(132.7±0.4)ng/L,Akt阻断剂组(70.5±0.6)ng/L。非干扰组与对照组、TGF-β1组与非干扰组、Akt阻断剂组与TGF—β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TGF—β1可以通过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旁分泌VEGF等细胞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趋化等能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阿魏酸乙酯对过氧化氢损伤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阿魏酸乙酯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分对照组、模型组、阿魏酸 4个剂量组、阿魏酸乙酯 4个剂量组。过氧化氢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数量 ,用比色法测细胞培养液中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结果 :阿魏酸乙酯及阿魏酸不同剂量 (2 ,4 ,8,16nmol·L-1)对过氧化氢损伤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可抑制过氧化氢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和丙二醛。相同剂量组的阿魏酸乙酯的作用强于阿魏酸。结论 :阿魏酸乙酯具有减轻过氧化氢损伤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并且其作用强于阿魏酸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丹酚酸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HUVECs氧化损伤模型,观察丹酚酸A(10,20和40μg·mL-1)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比色法测定Caspase-3的活性。结果丹酚酸A可抑制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同时增加SOD的活性,降低MDA的水平,减少LDH的漏出量,增加NO的释放,降低Caspase-3的活性。且丹酚酸A的上述作用均呈质量浓度依赖性。结论丹酚酸A可以有效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高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保护作用.方法 根据体外培养HUVECs的条件不同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C1)组、高渗对照(C2)组、高糖十脂肪乳对照(C3)组、高糖(HG)组、高糖+25μmol/L丙泊酚干预(P25)组、高糖+100 μmol/L丙泊酚干预(P100)组.检测各组细胞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醛糖还原酶(AR)活性.结果 与C1、C2组比较,HG组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AR活性增高(P<0.01或P<0.05).与HG组比较,P25组和P100组的MDA含量均下降、SOD活性均升高、AR活性均降低,P100组变化又比P25组明显(P<0.0l或P<0.05).结论 高糖可引起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造成细胞损伤.丙泊酚可抑制高糖对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利用MTT法评价不同浓度的大黄素(10、20、40、80μmol·L-1)对HUVEC增殖的影响;观察其对HUVEC细胞形态的影响;利用DNA梯状条带观察不同浓度大黄素对HUVEC凋亡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大黄素作用于HUVEC24、48、72h后,可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并能够导致细胞发生皱缩和变圆;不同浓度大黄素作用HUVEC细胞72h以后,细胞出现明显的DNA梯状条带。结论:大黄素对体外培养的HUVEC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致人哜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鉴定 sLDL;用连续监测法测各组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用丙二醛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上清中丙二醛(MDA)浓度;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NO)量;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膜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ICAM-1mRNA 水平。结果:sLDL 使 HUVECs LDH 漏出增多、MDA 生成增多、NO 分泌减少、ICAM-1 表达增多,氯沙坦对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氯沙坦抑制 sLDL 致体外培养 HUVEcs 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李福荣  史卫锋  夏作理 《中国药房》2007,18(21):1637-1638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白花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Symmetry field RP C_(18) (150mm×2.1mm,3.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流速为0.2mL·min~(-1),检测波长为285nm;质谱为Waters micromass ZQ4000质谱仪,离子模式为选择离子(SIR)。结果:丹酚酸B在0.05~60μg·mL~(-1)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8%,RSD=0.44%(n=3)。结论:本方法可为白花丹参的质量评价和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均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T改变、血清sVCAM-1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改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sVCAM-1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丹参川芎嗪治疗UA疗效良好,同时可降低血清sVCAM-1水平,稳定易损斑块可能是其治疗UA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丹参与白花丹参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丹参与白花丹参在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方面的差异。方法同条件栽种丹参和白花丹参,比较二者产量,HPLC法测定二者丹参酮ⅡA、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丹参产量要比白花丹参高的多,但二者在成分含量上无明显差异。结论二者药材质量无明显差异,生产中以种植丹参收益高。  相似文献   

14.
15.
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生理稳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是防治上述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皂苷类成分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综述了近年来报道的皂苷类成分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皂苷类成分作用机制的阐明和相关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艳  李静  彭军  贺碧霞  张红  丁启龙 《药学进展》2011,35(6):270-277
目的:考察米非司酮对单用或合并使用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将常规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胰岛素(5×10^-6、5×10^-1和5×10^-8mol·L^-1)组,地塞米松(3×10^-5和3×10^-6mol·L^1)组,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和1.5×10^-7mol·L^1)组。培养24或48h后,测定各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以考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形成情况,并通过胰岛素刺激和模型持续时间研究进一步验证造模效果。2)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胰岛素(5×10^-7mol·L^1)组,胰岛素(5×10^-7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1×10~×10^-7mol·L^1)组,地塞米松(3×10^-5mol·L^-1)组,地塞米松(3×10^-5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胰岛素(2.5×10^-5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组,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培养24或48h,然后对各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单位进行测定,以考察细胞功能状态变化。结果:1)胰岛素(5×10^-7mol·L^-1)作用24h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并可维持24h,地塞米松(3×10^-5mol·L^-1)作用48h可诱导细胞的胰岛索抵抗并可维持36h,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共同作用48h可诱导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并可维持24h。2)地塞米松(3×10^-5mol·L^-1)+米非司酮(1×10^-5和1×10^-6mol·L^-1)组,以及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米非司酮(1×10^-5和1×10^-6mol·L^-1)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单位分别显著高于地塞米松(3×10^-5mol·L^-1)组和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组;胰岛素(5×10^-5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细胞的上述指标则与胰岛素(5××10^-7mol·L^-1)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胰岛素、地塞米松单独使用及合用均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出现胰岛素抵抗并持续一定时间;米非司酮可改善地塞米松及地塞米松+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而对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无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五味子木脂素缓解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endothelial cells,HUVEC)氧化应激损伤,并探究其内在机制。方法 HUVEC分别于一定浓度梯度的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 B)、五味子丙素(schisandrin C,Sch C)共孵育24 h,利用CCK8确定药物作用浓度;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变化情况; DCFH-DA和DHE探针检测胞内活性氧表达情况;采用RT-qPCR检测Bax、Bcl-2 mRNA水平,抗氧化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醌氧化还原酶(NQO-1)的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Bax、Bcl-2、Nrf-2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的表达情况;利用特异性的siRNA构建低表达Nrf-2的HUVEC,探究五味子木脂素是否靶向Nrf-2缓解Ang II诱导氧化应激损伤。结果 Sch B(50 μmol·L-1)和Sch C(26 μmol·L-1)作用于AngⅡ诱导的HUVEC损伤模型中,发现Sch B、Sch C可通过调控抗氧化轴Nrf-2/Keap-1,抑制细胞凋亡(P < 0.01或P < 0.001)和ROS水平(P < 0.05),促进HO-1(P < 0.05)、NQO-1(P < 0.05)等抗氧化酶的表达,并有效缓解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在特异性沉默Nrf-2的HUVEC中,发现Sch B、Sch C可靶向Nrf-2激活下游抗氧化酶(NQO-1、HO-1)的表达,缓解AngⅡ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结论 Sch B、Sch C可通过调控Nrf-2/Keap-1抗氧化通路缓解AngⅡ诱导的HUVEC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8.
黄诗前 《中国药房》2009,(30):2352-2354
目的:分离纯化何首乌醇提物的有效部位并对其进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何首乌醇提物的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用不同浓度的氯仿-甲醇洗脱剂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和硅胶薄层制备板分离出不同化合物,并采用MTT法测定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结果:分离出3种化合物;不同化合物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抑制等作用。结论:本方法可用于何首乌醇提物中亲水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初步发现何首乌中含有能促进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与气相色谱 质技术谱分析白花丹参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正交实验,以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强及夹带剂浓度为考察因素,以萃取率为指标,确定白花丹参脂溶性成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最佳条件,并用气质联用技术对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白花丹参脂溶性成分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温度45 ℃,萃取时间1.5 h,萃取压强25 MPa,乙醇浓度90%。用气质联用技术从中鉴定了22种化合物,其中丹参酮类成分以铁锈醇(5.54%)、丹参酮ⅡA(12.54%)、隐丹参酮(8.39%)及异隐丹参酮(11.92%)为主。结论白花丹参脂溶性提取物可作为一种富含丹参酮类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原材料,该实验结果为白花丹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