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与多种胃部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幽门螺杆菌可表现为多重感染,感染后治愈较为困难,可能与其复杂的多因素致病机制相关。虽然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宿主、环境因素有关,但其各种毒力因子的遗传多样性亦起到重要作用。现已发现幽门螺杆菌有多种毒力因子,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对该菌全基因测序工作的完成,为探讨毒力基因及其相关功能提供了研究基础。cagA、vacA、ure是非常重要的毒力基因,分别编码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细胞空泡毒素和尿素酶。在不同菌株中,几种基因的表达各不相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毒力,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有一长约40kb的毒力岛,名为细胞毒素相关基因,编码CagA等毒力因子。具有Aag毒力岛的幽门螺杆菌在临床上的表现出与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更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的Cag毒力岛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有一个长约40kb的毒力岛,名为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编码CagA等毒力因子。具有Cag毒力岛的幽门螺杆菌在临床上表现出与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更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的Cag毒力岛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与多种胃部疾病有密切关系,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该菌分泌的空泡毒素Va认在其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的VaeA存在基因型和表型的差异。不同基因型的致病性不同,不同地区的基因型分布亦不同。研究该菌V以基因(t础)及其产物,以及不同基因型与疾病的关系,对于进一步阐明幽门螺杆菌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人类感染最为普遍的细菌,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人是幽门螺杆菌唯一的传染源,进食不清洁的食物和接吻,都能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幽门螺杆菌对人体造成危害,是因为它能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如鞭毛、黏附因子、酯多糖、尿素酶、空泡细胞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感染除与宿主和环境因素有关外,菌株的毒力差异对临床结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Hp基因亚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理差异在导致不同临床结局中所起的作用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阐明Hp主要毒力基因亚型在黑龙江地区的分布情况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与多种胃部疾病有密切关系,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该菌分泌的空泡毒素VacA在其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的VacA存在基因型和表型的差异。不同基因型的致病性不同,不同地区的基因型分布亦不同。研究该菌VacA基因(vac4)及其产物,以及不同基因型与疾病的关系,对于进一步阐明幽门螺杆菌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细菌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幽门螺杆菌是感染率很高的细菌之一,也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直接病因、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与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致病,包括细菌的粘附、各种毒力因子对胃粘膜的直接损伤等。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特征、感染的传播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细菌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感染率很高的细菌之一,也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直接病因、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与胃癌和胃NALT淋巴瘤密切相关。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致病,包括细菌的粘附、各种毒力因子对胃粘膜的直接损伤等。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特征、感染的传播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林勤 《中国卫生产业》2013,(14):188-189
近年来的观点认为,胃癌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幽门螺杆菌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含有的毒力因子影响着胃黏膜的化生及其癌前病变。其中,毒力因子在致胃癌的发生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点与致胃癌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分离的霍乱弧菌毒力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东省不同年代、不同地区收集的霍乱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情况、分布特点和变迁。方法:应用分子杂交、PCR技术对霍乱弧菌的CTX基因元件中的ctxA、zot基因,VPI毒力岛中的tcpA、tcpH、aldA、toxT、acfB基因,TLC因子中的cri、orf2—3基因,RTX基因簇中的rtxA、rtxC,以及toxR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用原位杂交检测,180株霍乱弧菌中有168株携带CTX遗传单元中的ctxA、zot、RS1基因,阳性率均为93.33%,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用打点杂交检测不同时期的28株01群霍乱弧菌,所有被检菌都具有ToxR、RTX相关基因,在1980~1987年间分离的O1群霍乱弧菌流行株中,有92.86%携带编码TLC因子的基因,而1994~2000年间分离的流行株菌株中编码TLC因子的基因携带率仅有7.14%。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48株O1群霍乱弧菌可产生大小为9.4kb和6.5kb左右的两条ctxA杂交带,用zot基因探针进行杂交,11株O1群霍乱弧菌可产生与ctxA杂交带同样大小的条带。1株O139霍乱弧菌具有检测的所有毒力基因,但其ctxA(zot)杂交带与O1群霍乱弧菌有差异。结论:目前已知的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在山东省分离到的菌株中有广泛的分布,并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消化性疾病来源的幽门螺杆菌(Hp)毒力基因的检测与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于医院就诊的消化性疾病患者127例的胃活检样本,分离培养Hp,检测其携带的毒力基因,并探讨Hp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消化性溃疡(PUD)发生的关系。结果 127例不同消化性疾病患者Hp阳性率为42.52%(54/127);Hp共检测6种毒力基因(cagA、iceA、oipA、vacA、dupA、luxS)。Hp分离菌株中成功检出oipA、vacA及luxS,未发现vacA s2,其中vacA s1+阳性率100.00%;vacA m2+阳性率66.67%,vacA m1+阳性率31.48%,提示vacA m1+与vacA m2+关系互补;iceA1+/iceA2+、vacA s1 m1/iceA2对CSG的发生相关,vacA s1 m2+iceA2和iceA1+iceA2增加PUD发生风险,dupA+对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相关。结论不同消化性疾病来源疾病(CAG、CSG、PUD)与Hp感染因素关系密切,加强感染Hp毒力基因检测可为以上消化性疾病预测评估、诊断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体检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毒力因子特征,为幽门螺杆菌防治工作提供借鉴信息。方法 以2022年1—12月于北京某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北京地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尿素13C呼气试验和血生化指标,对尿素13C呼气试验阳性患者采用蛋白质芯片法检测毒力因子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体检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毒力因子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获得2 746例有效调查对象,男女性别比1.05∶1(1 405/1 341),年龄21~76岁,以40~49岁者占比最高(28.77%,790/2 746)。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3.25%(913/2 7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饮酒(OR=1.530)、在外就餐(OR=2.052)、摄入腌制食品(OR=1.822)、家庭成员幽门螺杆菌感染史(OR=3.904)、空腹血糖异常(OR=1.980)、同型半胱氨酸异常(OR=1.766)、血脂异常(OR=1.498)、幽门螺杆菌认知水平(OR=0.321)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毒力因子分型以血清...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可长期定植于人类胃粘膜的革兰阴性螺旋形微需氧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体.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瘤的重要危险因素~([1]).研究发现,Hp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可能与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存在着密切关系~([2]),而CagA是Hp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3-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幽门螺杆菌的分布,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4年4月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 46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上消化道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以及不同性别、年龄段和上消化道疾病种类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1 46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693例,感染率为47.2%;70~79岁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为43.6%,40~49岁和50~59岁患者感染率偏高,分别为48.6%和48.7%;不同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浅表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低为40.0%;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为92.8%。结论上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临床应根据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RAPD法对50株幽门螺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从基因水平研究幽门螺杆菌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法对50株来自不同病人的幽门螺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基因型别的幽门螺杆菌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50株幽门螺杆菌均呈现不同的基因图谱,经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基因型别,此3个基因型别在不同疾病中的发生率不同,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性(P=0.03)。结论:不同基因型 别的幽门螺杆菌与不同的疾病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P)是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全球50%以上的人口感染该菌。大量研究表明,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及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些年,关于HP毒力因子致病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此文就HP最重要的毒力因子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可长期于人类胃黏膜定植,与各种胃肠道疾病相关,与此同时还可能参与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疾病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为基本特征,并出现心肌缺血损害,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致死致残风险较高。Hp感染可通过炎症及免疫反应、内皮功能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和糖耐量异常、氧化应激作用、细胞毒力因子等作用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Hp感染与冠心病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改进临床Hp治疗方案,还有助于降低Hp感染相关冠心病发生风险,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和鉴定与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有关的宿主细胞肿瘤相关蛋白。方法用幽门螺杆菌野生株和cagA基因敲除株分别与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共培养10h(细菌与细胞的比例为100:1),提取2组细胞总蛋白,进行等电聚焦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比较2组细胞蛋白质表达谱差异,选取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鉴定。结果经肽质量指纹图(PMFs)检索分析鉴定,与cagA基因敲除株比对,幽门螺杆菌野生株攻击后的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总蛋白中的磷酸丙糖异构酶、膜联蛋白A1和α-烯醇酶(2个相邻位点)4个差异蛋白点均呈高表达,质谱评分依次为:325,254,395,347;肽段匹配率分别为:95%,79%,77%,76%。结论 3种差异表达的蛋白均与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有关,属于胃粘膜上皮细胞肿瘤相关蛋白。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近30年内发现的新发慢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人群的感染水平非常高,平均为59%。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上胃肠道疾病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入Ⅰ类致癌因子。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改善胃急、慢性炎症和萎缩,从而可能阻止致癌进程。因此,开展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并有效根除,进而减少上胃肠道疾病的危害是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本策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问题的关注应当作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来对待.积极采取政府制订中长期控制规划;扩大筛查和根除的人群范围;将人群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根除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认识;加大试剂疫苗研发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