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学模式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 ,对医学发展各个阶段的医学科学和医药卫生工作总特点的集中概括 ,是以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促进病、伤、残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 ,与保健、预防、临床共同组成全面医学[1] 。当今发达国家的康复医学已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并把现代康复医学视为医学发展到一个较高层次的标志[2 ] 。现在大多数国家中病种、死亡与残存的主要原因由传染病向慢性病转变 ;许多慢性病如心脏病、脑卒中、肺癌、糖尿病等与社会因素、心理环… 相似文献
2.
3.
谢春华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1):1030-1031
总结36例脑卒中瘫痪患者在入院6周内经过床上锻炼期、坐位平衡至站:立期、站位训练期、行走训练期的早期康复护理。笔者认为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脑卒中瘫痪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现代护理学的新发展。对康复护理的重要护理对象——瘫痪患者而言,康复护理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对瘫痪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要点,提出要从疾病、心理、自我、家庭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护理.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方法:总结38例脑卒中瘫痪患者在入院6周内经过床上锻炼期、坐位平衡至站立期、站位训练期、行走训练期的早期康复护理经验。结果:患者在入院6周后肌力提高2级以上者29例,肌力提高1级以上者6例,肌力无明显改善者3例。平均住院天数(41±8.4)d。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脑卒中瘫痪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21例脊髓损伤合并瘫痪患者的康复护理,主要是从制定康复护理目标开始,结合住院期间的基本护理及功能训练,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出院时的康复教育等方面,依照从提高脊髓损伤合并瘫痪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为目标的康复护理流程.认为护理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帮助患者在心理、生理等多方面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9.
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及致残率高,而肢体瘫痪是卒中患者致残重要原因之一,现将脑CT证实的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康复治疗,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男75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岁。CT证实脑出血35例,脑梗塞67例。右侧偏瘫78例,左侧偏瘫24例。1.2方法102例患者待病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行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最长不要超过2周;一般缺血性脑卒中后24h即行息肢的被动运动。①康复护理:早期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变换体位和作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心理治疗,使患者面… 相似文献
10.
瘫痪患常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通过对社区11例瘫痪患实施社区康复及家庭护理,提高了患的生活质量,减轻了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模式的探讨--附三结合康复模式治疗脑性瘫痪患儿10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脑性瘫痪康复模式.方法:150例1~7岁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00例实施现代医学康复、传统医学康复、家庭医学康复三结合康复模式的方案,选用Bobath、上田正法的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语言治疗,配伍针灸、按摩、水疗、辨证施治等传统医学康复措施,以<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VCD>为教材,进行长期的家庭康复.对照组50例仅实施现代医学康复方案.结果:试验组近期(3个月)效果显著,大运动发育商、精细动作、运动发育指数、小儿脑性瘫痪运动量表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远期效果(9个月)稳定,显效率、有效率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头颅CT示脑萎缩、软化、白质发育不良者,治疗后有25.9%好转或正常,对照组仅为2.6%,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结合康复模式,既改善了脑病损伤区的神经细胞功能,抑制了异常运动与异常姿势反射,又实施了规律、持久的家庭康复,提高了脑性瘫痪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住院脑性瘫痪疾病康复期病儿实施康复护理是脑性瘫痪护理的重要内容。做好病儿的康复护理,应注意:1.康复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质。2.循序渐进,持之以恒。3.护士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实施分级生活护理。4.分析病儿心理,引发病儿的主动性。5.家庭参与,协作进行。通过上述方法,使病儿最大限度地发挥残存能力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神经回归学校。 相似文献
14.
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总结48例脑卒中瘫痪患者经过床上锻炼期,座位平衡至站立期,站位训练期,行走训练期的早期康复护理。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结合的原则,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脑卒中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对住院脑性瘫痪疾病康复期病儿实施康复护理是脑性瘫痪护理的重要内容。做好病儿的康复护理,应注意:1.康复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质。2.循序渐进,持之以恒。3.护士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实施分级生活护理。4.分析病儿心理,引发病儿的主动性。5.家庭参与,协作进行。通过上述方法,使病儿最大限度地发挥残存能力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回归学校。 相似文献
16.
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加强小儿脑性瘫痪病症的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预后效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脑瘫是儿科常见但治疗时感到棘手的疾病,主要造成患儿躯体移动障碍。本文探讨了脑瘫康复护理方法,包括:加强基础护理;康复训练指导;心理护理。同时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长掌握基本的康复训练知识,将训练内容贯穿于患儿生活当中,将不断巩固训练效果,提高患儿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使患儿最大程度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促进恶性肿瘤转移致下肢瘫痪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和改善。方法:将70例患者按肿瘤发生部位及转移病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分别实施下肢被动屈髋屈膝训练、踝被动背屈训练、腓肠肌拍打训练、双脚趾趾尖的抓握护理,以达到促进下肢功能康复的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及康复训练,70例患者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善,肌力均可恢复到3至5级,可在护士的协助下翻身、坐起、站立至行走。结论:恶性肿瘤转移致下肢瘫痪患者进行放化疗同时配合功能康复训练可使下肢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卒中后瘫痪肢体早期康复的最佳康复路径技术应用,并与临床一般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脑卒中瘫痪患者58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康复路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30例,实施一般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心理护理等,没有明确的康复路径干预;康复路径护理组28例,采用康复护理路径表单,结合病情,严格按照Brunnstorm分期设计的康复路径执行护理措施。比较两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结果康复路径护理组Fugl-Meyer和Barthel评分较常规护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康复护理路径干预,利于脑卒中偏瘫肢体的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