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抑制肿瘤化学药物的应用,使大部分肿瘤获得了有效地控制,少部分肿瘤有了治愈的可能。然而,局部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皮下渗漏后,常导致注射部位疼痛、肿胀、硬结、溃疡、坏死和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因此,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的刺激和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在血小板少于10×109/L的血液肿瘤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肿瘤患者运用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其中,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的血液肿瘤患者为实验组(30例),血小板计数大于10×109/L的其他肿瘤患者为对照组(30例).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穿刺点出血例数及持续渗血时间.结果2组患者的出血例数和持续渗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在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的血液肿瘤患者中可安全应用,可作为血液肿瘤患者实施化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彩色超声仪器引导下行PICC置入术的体会。方法利用彩色超声仪器引导下,定位穿刺血管,更换穿刺针,行PICC置入术。结果B超引导下行PICC穿刺20余例,均取得成功,减少并发症与相关文献相符合。结论彩色超声仪器引导下行PICC置人术,不但为医院节约设备开支,创造经济收益,更为患者带来福音,减少痛苦和经济损失,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改良扩皮法应用于赛丁格置入PICC导管后穿刺部位出血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PICC导管室行超声引导下赛丁格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PICC穿刺包自带扩皮刀进行扩皮,观察组使用改良后的扩皮方法进行扩皮。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置管后即刻出血、24h后渗血发生率、7d渗血率、疼痛程度、操作用时、送鞘成功率、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后即刻出血、置管后24h和置管后7d的局部组织出血量、疼痛程度、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操作用时更短,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的扩皮方法在赛丁格PICC置管时可以有效减少穿刺部位的出血、疼痛和感染的发生率,而且操作用时更短,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霍晓菁 《吉林医学》2013,34(10):1914-1916
<正>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肿瘤化疗、刺激性药物输注、静脉营养治疗、长期静脉输液等治疗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患者和护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传统PICC置管法置管部位选择在肘窝处或肘窝下2 cm,通过可视或可触摸的方法对预穿血管进行判断穿刺。但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解剖标志引导的穿刺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频率与穿刺点的选择、操作者的经验和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变传统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时局麻的时机,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与顺应性。方法:将使用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静脉穿刺前局麻,对照组在置入导丝退出静脉穿刺针后局麻,比较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过程中患者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与疼痛次数。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出现疼痛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疼痛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置管时的疼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静脉穿刺前局麻比置入导丝退出静脉穿刺针后局麻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疼痛次数及疼痛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主动配合的积极性,拓广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解决血管条件差者置入PICC的方法。方法:为11例无法直接置入PICC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运用微插管鞘技术置入PICC。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无并发症发生,成功率为100%。结论:超声引导运用微插管鞘技术解决了血管条件差者置入PICC的难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为无专用血管超声困难穿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穿刺置管方法。方法选择因治疗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而无直视或触摸不到外周静脉的患者6例,经诊断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置入PICC导管。结果 6例全部获得成功,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术,有效解决了无专用血管超声设施、静脉条件差而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困难,提高了PICC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作为解决困难穿刺置管的一种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县级医院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3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对照组,用传统盲穿技术行PICC置管;另选取17例相同情况患者作观察组,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对比2组患者的穿刺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4.11%与60.86%,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8%与26.08%.结论 通过非超声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适合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期的护理应用体会.方法:对40例老年肿瘤患者应用PICC化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进行PICC置管,观察2组的舒适度、1次性置管成功率、血栓形成、静脉炎、出血.结果:观察组患者舒适度、1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栓形成、静脉炎、出血、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进行PICC置管,成功率及安全性高,有效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恶性肿瘤患者超声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置入PICC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6.O%,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2.O%,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践,可以提高恶性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知识水平,促进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PICC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简称MST,也称微插管鞘技术)在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科2012年1~5月血管条件差,无法行传统PICC置管的12例患者,经B超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导管.结果 患者均采用美国BD PICC及改良型塞丁格套件.置管成功率100%,其中1针成功7例,2~3针成功5例,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置管显著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有效的解决了肿瘤病人经多次放疗、化疗后肘部浅静脉血管很差,无法直接穿刺置入PICC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丽琴 《四川医学》2014,(9):1229-1232
目的 了解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彩超)引导做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实用性与优越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进行PICC的患者,分成2组,其中实验组为通过彩超引导评估血管情况,在彩超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另一组仅使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盲穿,两组均跟踪并分析置管期间详细置管信息。结果 彩超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的PICC从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穿刺点不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静脉炎发生率等方向分析均优越于使用盲穿进行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结论彩超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的PICC穿刺极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且可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对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预防起着显著的效果,将是临床操作的主流选择。  相似文献   

16.
赛丁格技术是一种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介入操作技术,它通过穿刺、导丝插入和导管置入等步骤,实现了血管内插管的安全有效。赛丁格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动脉导管插管、血管介入治疗以及脏器穿刺置管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风险低、操作灵活性强等特点。本文对赛丁格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应用现状以及优劣势做一综述,以期为医学介入操作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择536例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例记录是否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52例)和对照组(484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置管方式、穿刺静脉选择、留置时间等信息,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超声引导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择536例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例记录是否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52例)和对照组(484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置管方式、穿刺静脉选择、留置时间等信息,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组并发症发生率9.70%(52/536),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最高(4.66%),肿瘤内科是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科室(3.36%)。单因素分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指数、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穿刺静脉选择、置管分布、置管方式、静脉血栓史、PICC操作护士年资、院外导管护理方式均与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有关(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合并糖尿病、穿刺静脉选择、置管方式、PICC操作护士年资、院外导管护理方式是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合并糖尿病、头静脉置管、巴德塞丁格穿刺、护士操作经验缺乏、院外管理欠缺可能是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9月于本院进行非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43例置管困难患者为对照组,同期的43例进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导管末端位置最佳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李黎 《吉林医学》2015,(8):169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MST技术行PICC置管时针尖显影部位对导丝顺利置入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资料130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试验组采取针尖进入血管后观察针尖在图像上的显影位置,确认针尖显影在血管的中下1/3处,此时再将导丝送入穿刺针内。对照组见回血从穿刺针尾部溢出,右手将导丝沿着穿刺针送入。结果:血管位于皮下0.5 cm,直径小于5 mm的置管,试验组一次性导丝置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确认针尖显影在血管的下1/3处,此时可以将针尖的回弹因素排除,保证在分离针尖和探头时针尖在血管中的安全位置,从而顺利将导丝置入,为导管的成功置入创造条件,增加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