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目的 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与MRI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四肢软组织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该院进行CT及MRI(包括扩散加权成像)的四肢软组织肿瘤患者103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肿瘤表现及与病理学检查相符率.结果 103例患者中,CT与病理学检查相符率为56.3%,MRI扩散加权成像相符率为70.9%;病灶轮廓、血管情况及病灶周围情况上两组检查方式无明显差别.结论 MRI扩散加权成像对软组织肿瘤诊断准确性更高,能更好鉴别肿瘤性质.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 对2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16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水平至心脏膈面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8例患者中23例左冠状动脉在70%相位窗图像质量最佳,14例右冠状动脉在70%相位窗图像质量最佳.右冠显示较好的心电相位窗还有40%.结论 冠脉成像技术对心率较慢的患者能够较好地显示冠脉及主要分支,适用于冠心病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与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诊断四肢软组织肿瘤的符合率.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兰考第一医院收治的92例四肢软组织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WI检查、MSCT扫描,以手术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二者诊断四肢软组织肿瘤的结果、诊断符合率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分别采用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 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主要表现为病灶不规则形态(80.70%),即不均匀强化(56.14%),环形强化(38.60%),毛刺征(68.42%),管状强化(14.04%);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I型(12.28%),II型(21.05%),III型(66.67%)。扩散加权成像病灶组织ADC值为(0.96±0.24)×10-3mm2/s,低于周围正常组织的(2.13±0.27)×10-3mm2/s(P<0.01);以ADC值<1.29×10-3mm2/s为诊断标准,乳腺癌诊断敏感性为73.68%。结论 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各有不同,两者对乳腺癌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图像质量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问世并应用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以来,已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并逐渐成为冠心病筛查的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先行头颈血管CTA检查,后行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观察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分叉段(分叉上下各4cm)、大脑前动脉A1-2段、大脑中动脉M1-2段、椎动脉V1-5段(每例10段,共1000段)的CTA、DSA显示血管狭窄的情况、血管狭窄程度,以DSA显示结果为金标准,将两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100例病例中,CTA及DSA影像均显示满意,与DSA相比较狭窄的总敏感度为99.2%(253/255),特异性为99.7%(743/745)。结论 CTA头颈部动脉狭窄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可靠、无创、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髋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106例髋关节病变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将重建图像导入工作站三维重建,观察组在对照组检查基础上行DWI序列检查,测定感兴趣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诊断髋关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脑动脉CTA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行16层螺旋CT脑动脉血管造影的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16层螺旋CT颅内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能显示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大小。结论:认真的检查前准备、精细的扫描及多种重建方法的综合应用,可提高16层螺旋CT脑动咏血管的图像质量及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对全脑纯动脉期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使用TOSHIBAAquilion16层螺旋CT机及其随机配置的surestart扫描技术对180例病人进行全脑纯动脉期血管成像,靶血管位于C6水平的颈总动脉。本试验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分别以90Hu、85Hu及80Hu为靶血管阈值,每组各40例病例,算出各组全脑动脉期的成功率。第二步是根据第一步的结果,选定成功率最高的那组靶血管阈值再扫描60例病例,最后分析图像结果,计算全脑动脉期成像的成功率。结果根据第一步的试验结果,选定靶血管阈值为80Hu,以此靶血管阈值的100例检查中,81例图像达到全脑纯动脉期的诊断标准,6例在下矢状窦平面以上层面出现静脉或(和)静脉窦显示,2例在颅底区即见动静脉同步显影,另有11例虽只有动脉显影,但其密度较低,边缘不光滑,远端的分支显示不清,无法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机配置的surestart技术,以C6水平的颈总动脉为靶血管,阈值设为80Hu,全脑动脉期血管成像的成功率达8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医学图像融合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70例,分别采用CT图像融合技术及MRI图像融合技术,分析患者放射治疗的靶区勾画效果.结果 CT联合MRI融合勾画的肿瘤体积高于CT、MRI勾画的肿瘤体积,CT联合MRI融合勾画的肿瘤靶区占MRI... 相似文献
14.
<正>脑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脑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但进行DSA有创伤性,危险性高,风险较大,因而对病例选择具有一定的限制。多层螺旋CT出现以后,无创脑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成为临床筛查及评价脑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为脑动脉畸形及脑动脉瘤等血管病变提供可靠的依据。影响脑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对启动扫描时间的把握是影响脑动脉CTA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使用64层螺旋CT研究评价手动触发技术在脑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骨盆骨折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9例因外伤导致的骨盆骨折患者,行X线和16层CT三维图像重建辅助检查,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9例骨盆骨折患者均能经16层CT三维图像确诊,能较为准确的反应骨盆骨折的部位,且对不同部位骨折的诊断均优于X线.结论 16层CT三维成像技术能较准确地反应骨盆骨折的部位及范围,能够明显的提高骨盆骨折的阳性率,减少漏诊及误诊,在骨盆骨折的诊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是近年来兴起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造影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新一代CT技术的优势与前景已得到医学影像界的认识。尤其是16层螺旋CT的问世,其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图像分辨率高等技术优势的特点,加上配备强大的高级后处理工作站.16层螺旋四应用于脑血管造影可与DSA媲美。现将本科自2003年12月~2004年11月,开展16层螺旋CT颅脑血管造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检出率和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结果:在检测542个节段中,DS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8个,其中轻度狭窄38个,中度狭窄36个,重度狭窄32个,闭塞102个;而CT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1个,检出率96.63%,其中轻度狭窄41个,中度狭窄34个,重度狭窄33个,闭塞93个。CTA检查阳性预测率为94.71%,阴性预测率为98.8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咯血患者行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与数字减影(DSA)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的差异,评价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在咯血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133例咯血患者先后行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及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比较两者图像符合程度。结果 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检出129例患者存在血管异常,其中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出117例,检出率为90.7%(117/129)。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与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同时检出117例异常,同时检出4例未见支气管动脉异常,符合率为91.0%(121/133);术前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的异常血管的起源情况与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的血管起源情况基本相同,符合率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与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符合率高,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能清晰显示异常血管的起源以提供给血管介入医生做术前评估及准备,可作为咯血患者术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A在急诊脑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患者行头部16层螺旋CTA检查,对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 DSA)结果,评估16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56例中DSA检查发现59个动脉瘤,16层螺旋CTA检查发现56个动脉瘤,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95%。结论:16层螺旋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尿路造影(CTU)成像技术在诊断输尿管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对100例临床怀疑输尿管疾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对获得的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重建(V R)后处理.结果 100例患者输尿管结石占54例,输尿管先天性变异及畸形16例,输尿管炎性狭窄4例,肾输尿管结核6例,输尿管囊肿2例,输尿管癌2例,副肾动脉压迫输尿管2例,膀胱疾病累及输尿管8例,邻近器官病变累及输尿管致输尿管梗阻3例,盆腔疾病术后粘连致输尿管梗阻2例,直肠癌术后输尿管瘘1例,以上病例均得到手术及输尿管镜检查证实.结论 16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范围广、层厚薄和图像质量高的优点,能直观显示输尿管疾病的位置和形态,多平面、多方位三维立体显示整个泌尿系的病变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