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CT、MRI对副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副鼻窦病变的CT与MRI表现与病理改变,评价其CT、MRI诊断的价值。结果 CT术前诊断鼻窦炎性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94.52%,恶性肿瘤性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6.67%、62.50%;MRI术前诊断鼻窦炎性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7.40%,恶性肿瘤性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67%、100%。结论 CT、MRI检查鼻窦炎性病变均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CT、MRI检查鼻窦恶性肿瘤性病变有显著性差异,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鼻腔鼻窦恶性肿瘤CT、MRI影像学征象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9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征象,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检查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69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经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85.51%;M...  相似文献   

3.
江雪  张鹏 《中国医药导刊》2016,18(5):438-439
【摘要】目的:分析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应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02例病理检查确诊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CT和MRI检查,对比CT和MRI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CT扫描可清晰显示NIP边界、NIP与鼻腔和鼻窦关系;MRI扫描可观察鼻腔鼻窦内黏膜及潴留分泌物,可清晰显示肿瘤及周边软组织关系。97例(95.1%)患者的CT检查分期符合病理检查结果,100例(98%)患者的MRI检查分期结果符合的病理检查结果,CT和MRI扫描分期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诊断NIP的价值较高,联合CT和MRI检查可提高疾病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真菌性鼻窦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8月病理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53.9±5.4)岁。所有患者均完成CT与MRI扫描,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见受累鼻窦黏膜增厚,病变窦腔密度不均,软组织密度影填满窦腔,病灶内可见小气泡影残留,伴钙化,部分伴上颌窦内壁骨质呼吸破坏,骨壁增生硬化;病变窦腔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或混合不均匀信号,周围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影充满窦腔,增强可见鼻窦黏膜增厚,病变中央无强化。结论 CT对真菌性鼻炎病变内钙化显示好,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MRI则可显示病灶侵犯特点及附近组织结构,对CT不能确诊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可配合MRI筛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及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asal and 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行手术病理确诊的SNIP患者100例,术前均有CT及MRI检查,比较CT、MRI、CT结合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并分析CT、MRI的影像诊断特点。结果 100例SNIP中起源于上颌窦27例,筛窦22例,额窦16例,鼻甲15例,窦口鼻道复合体8例,蝶窦7例,不能确认起源5例;CT与MRI诊断的分期符合率为98.0%,明显高于单独CT或MRI的诊断符合率94.0%、96.0%;CT表现:单侧鼻腔鼻窦软组织病变,骨炎症出现率为63.0%(63/100),与起源部位一致率64.6%(42/65),9例出现眶纸板或前颅底骨质破坏,与恶变有关,MRI表现:97例出现脑回征,86例准确预测起源部位(准确率86.0%)。结论 CT联合MRI检查可全面显示SNIP的范围及其与周围软组织的界线,有助于术前肿瘤临床分期以及肿瘤起源的准确评估,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及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行手术病理确诊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00例,术前均有CT及MRI检查,比较分析CT及MRI与病理诊断(黄金标准)的符合率,并分析CT与MRI的影像诊断特点。结果病检起源部位检出率100%明显高于CT的85%,病检分期检出率100%显著高于CT的83%,比较差异明显(P0.05),病检恶性检出率100%与CT7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病检恶性检出率100%显著高于MRI的25%,比较差异显著(P0.05),病检起源部位检出率100%与MRI的97%比较无差异,病检分期检出率100%与MRI的94%比较差异不大(P0.05);CT恶性检出率75%显著高于MRI的25%,CT起源部位检出率85%显著低于MRI的97%,CT分期检出率83%显著低于MRI的94%,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联合MRI检查可以全面显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范围及其与周围软组织的界线,有助于术前肿瘤临床分期以及肿瘤起源的准确评估,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窦肉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的36例鼻窦肉瘤患者的CT和MRI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影像诊断价值。结果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30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6例位于上颌窦。通过CT对病变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27例(75.00%),通过MRI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35例(97.22%),两种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χ2=7.43,P〈0.05)。结论 CT可以较好地显示鼻窦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鼻窦部位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研究》2008,(4):152-153
Tolosa-Hunt综合征的MRI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泪腺外伤的CT表现;泪腺多形性腺瘤的常规MRI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眼球突出的CT诊断价值;中耳炎颅内及颅底并发症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分别予以CT、MR 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在股骨头坏死分期诊断中,CT与MRI对股骨头坏死Ⅲ期以及Ⅳ期诊断的准确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Ⅰ期、Ⅱ期以及总诊断准确性中,MRI高于CT,差异明显(P<0.05)。在股骨头坏死典型征象诊断中,CT与MRI对单一囊变的检出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线样征、骨髓水肿、骨小梁模糊方面的检出率,MRI高于CT,差异明显(P<0.05)。结论 MRI无论是对股骨头坏死分期诊断,还是对于股骨头坏死典型征象诊断,准确度均高于CT,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CT、MRI诊断作用。方法方便选择2012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治疗的32例原发性胆囊癌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均施行CT、MRI诊断,并观察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方法对患儿的诊断率为71.87%,MRI诊断方法对患儿的诊断率为87.5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CT、MRI诊断作用后发现,MRI诊断率明显优于CT诊断,可为手术提供依据,适合临床早期诊断,受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4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图像资料。重点观察病变部位、侵犯范围、CT密度、骨质破坏、MR信号特点、强化程度以及周边软组织和淋巴结的累及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CT值介于42~69 Hu。8例伴浸润性骨质破坏,未见肿瘤灶内钙化灶形成。16例行鼻窦MRI检查,T1加权像均呈等信号,其中13例信号均匀,3例信号不均匀。12例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4例呈等信号,其中10例信号均匀,6例信号不均匀。12例表现为中度强化,4例表现为轻度强化。结论 CT和MRI能清楚地显示鼻腔鼻窦淋巴瘤的范围,部分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可帮助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孤立性先天性失嗅临床以及MR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孤立性先天性失嗅病例的临床资料.均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体检、T&T嗅觉检查、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均行嗅觉通路MRI和性激素检测.结果 男9例,女11例.诊断年龄平均39(27~58)岁.所有患者自幼未闻到过任何气味.耳鼻喉科常规检查以及鼻内镜检查未见异常.主观嗅觉测试均为完全失嗅.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显示最大嗅刺激引不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CT检查显示鼻腔鼻窦嗅裂未见明显异常.MRI检查:20例均为嗅球、嗅束缺失,嗅沟缺失或变浅.性激素检查均正常.结论 孤立性先天性失嗅诊断依据病史、体检、嗅觉测试、鼻窦cT以及嗅路MRI检查.早期诊断困难.嗅路MRI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和MRI在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鼻腔鼻窦ENKT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采用CT平扫、增强与MRI平扫、增强,分析临床特征与CT和MRI的早期诊断表现。结果 38例CT平扫显示鼻窦鼻腔中清晰可见软组织密度影,肿瘤中密度呈现为均匀性,骨窗中观察到骨质侵损,尤其是鼻腔中线与鼻窦范围软组织肿块出现骨质损坏,而骨质损坏的病变软组织累及范围显著多于骨质破坏范围,当中12例患者CT增强后肿瘤伴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20例患者MRI平扫肿瘤信号强度与肌肉对比T_1WI等信号;T_2WI表现信号较高,经强化扫描后表现为轻度及中度强化不均匀;12例患者发现阻塞性鼻窦炎,T_1WI表现信号低,T_2WI表现信号高,增强扫描后边缘性增强。结论 CT和MRI影像学检查可较准确观察鼻腔鼻窦ENKTCL病变部位及累及范围,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常规CT、MRI对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方便收集该院2016年1—10月收治的60例可疑子宫恶性肿瘤患者,双盲情况下均接受常规CT和MRI检查,以手术和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观察2种影像检查手段诊断对子宫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和分期准确率效果.结果 手术及病理确诊45例子宫恶性肿瘤患者,MRI、CT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诊断特异度93.3%(14/15)高于CT诊断60.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分期结果为Ib期9例,II期17例,III期14例,IVa期5例,MRI、CT分期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4.4%(38/45)、75.6%(35/45),二者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CT均是临床诊断子宫恶性肿瘤的重要影像手段,准确度、灵敏度高,能进行准确的病理分期,但MRI诊断特异度优于CT,不易被误诊,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原发鼻腔鼻窦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放射科的9例原发鼻腔ENKTCL的临床病历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CT及MRI平扫、增强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患者CT平扫的软组织窗可见鼻腔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密度相对均匀,主要位于鼻腔中线及鼻窦区域。5例患者中3例误诊为鼻窦炎,1例提示占位,1例为术后复查。5例患者的CT图像在骨窗均可清楚显示病变侵及骨质破坏的范围。8例患者的MRI图像中,肿瘤在T1WI为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病变为轻到中度的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考虑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诊断淋巴瘤,3例为手术及放疗后复查。术前及治疗前同时做过CT和MRI平扫及增强只有两例,其中1例先做CT,报告只提示鼻窦炎,MRI增强不能除外淋巴瘤;另外一例先做CT增强提示淋巴瘤可能,次日MRI也提示符合淋巴瘤表现。结论 原发于鼻腔鼻窦ENKTCL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常规行CT和MRI增强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淋巴瘤具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RI联合血清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丙二醛(MDA)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本院就诊疑似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90例,先后进行CT、MRI检查与血清学检查,观察患者影像学联合血清诊断特点以及价值。结果CT检测结果与MRI检测肾上腺疾病类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皮质增生Mn-SOD水平高于皮质腺瘤与嗜铬细胞瘤、MDA水平低于皮质腺瘤与嗜铬细胞瘤(P<0.05);肾上腺皮质腺瘤Mn-SOD水平低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MDA水平高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0.05);多层螺旋CT、MRI联合血清Mn-SOD、MDA诊断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皮质腺瘤ROC曲线下AUC=0.981高于单独CT扫描AUC=0.849,MRI检查AUC=0.763,MDA诊断AUC=0.907,Mn-SOD诊断AUC=0.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MRI联合血清Mn-SOD、MDA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瘤与嗜铬细胞瘤ROC曲线下AUC=0.900高于单独CT扫描AUC=0.815,MRI检查AUC=0.711,MDA诊断AUC=0.676,MnSOD诊断AUC=0.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MRI联合血清Mn-SOD、MDA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瘤效能高于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肾上腺病变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对该院1996-2001年收治的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肾上腺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作了CT、MRI检查。结合病理,分析CT、MRI的影像特点。结果:腺瘤14例及肾上腺皮质增生4例,CT和MRI诊断准确率分别均为75%和100%;髓样脂肪瘤10例及嗜铬细胞瘤3例,皮质腺癌2例,转移瘤3例,CT和MRI诊断准确率均为100%。结论:薄层CT增强扫描仍为肾上腺病变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MRI在肾上腺病变的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CT、MRI对骨肉瘤浸润侵犯范围评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I检查。对患者所得CT及MRI图像进行分析,以病理结果为基准,分析CT及MRI检查对骨肉瘤诊断符合率,对比CT及MRI检测对骨肉瘤征象检出率以及对其浸润范围诊断结果。.结果CT及.MRI检查对骨肉瘤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23%、9411%,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P>0.05);CT.对肿瘤骨检出率为100%,高于MRI检查(000)(P<005),在骨质破坏、骨膜反应、骨膜.三角、软组织肿块检出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及MRI检查在骨皮质、.外骨膜、骨骼肌间筋膜范围判断上比较无差异(P>.005),MRI对骨骼肌浸润程度检出高于CT检查(P<005)。结论CT和MRI检查对骨肉瘤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两者各有优缺点,两者结合检查可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研究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方法,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和MRI检查诊断,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并对单纯CT诊断、单纯MRI诊断及CT联合MRI诊断的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最为有效的诊断措施.结果 42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CT平扫显示肿块为低密度,且其中36例患者病灶边界不清晰;MRI扫描发现肿块在T2WI表现为不均匀性高信号,而在T1WI则表现为均匀性信号;其中37例患者增强扫描发现病灶边缘强化;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5.39±0.25)cm,漏诊2例.CT诊断方法符合率为76.19%,MRI诊断方法符合率为78.57%,CT联合MRI诊断方法符合率为95.24%,单纯CT诊断和单纯MRI诊断符合率均显著低于CT联合MRI诊断符合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诊断中应用CT联合MRI诊断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早期病症诊断率,确保患者实现尽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即CT联合MRI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MRI在脊柱结核中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方法 对60例脊柱结核患者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应用价值.结果 本研究中共有脊柱结核患者60例,病灶部位涉及颈椎、胸椎、胸腰椎、腰椎、腰骶椎、骶椎;CT检查死骨阳性率明显高于MRI影像(P<0.05),MRI检查脊髓及硬膜囊受侵阳性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椎间盘破坏 、椎旁软组织肿块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检查、MRI检查方法各有其检查优势,两种方法综合应用可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