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孔霞  于慧琴  张萌 《中原医刊》2011,(13):123-124
目的分析干扰素α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对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治疗组40例,对照组22例,疗程2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DVDNA)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LT、AST、HDVDNA水平均明显下降,外周血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干扰素仪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的CD4+T细胞、CD8+T细胞数目增多且CD4+/CD8+升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有效抑制HBVDNA复制,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观察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体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复合免疫微球法检测干扰素抗体。结果:IFN-α治疗后患者血清抗-IFN有所增加,抗-IFN的存在与否对疗效有显著影响。抗-IFN在治疗前已阳性和治疗才转阳的患者,对IFN-α治疗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调邙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7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L的Fas(CD95)表达进行了检测,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PBL中凋亡细胞比全, 例组同时检测HBV复制指标。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L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患者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2)病毒复制指标阳性患者PBL的CD95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1)CHB患者的PBL存在自体凋亡现象,这可能是HBV致病机制及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2)CHB的PBL自体凋亡发生率与HBV的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干扰素α~2b联合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2b,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苦参素,连续给药3个月,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CD3+、CD4+细胞数和CD47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2b联合苦参素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状态,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行研制成的功能性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转导CD32的L细胞(LCD32)和细胞因子建立体外研究人B淋巴细胞增殖、生长和分化的CD40系统。方法:①流式细胞仪分析CD40分子的表达;②在CD40激发型单抗(克隆5C11)与LCD32共培养中,加入IL-4及其它细胞因子,组成CD40培养系统,观察人扁桃体来源B细胞的体外生存和增殖等生物学效应。结果:①CD40分子表达于人外周血、扁桃体来源的B细胞及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XG2和人B淋巴瘤细胞株Daudi;②用CD40激发型单抗(克隆5C11和2G11)与LCD32细胞联合IL-4能使静止期B细胞体外长期生存和增殖。表明用激发型CD40单抗5C11和2G11建立的CD40培养体系,能使B细胞长期生存和增殖,为体外研究B细胞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王昕红  王天宝  禹萌  张光文 《医学综述》2010,16(15):2382-2383
目的观察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5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干扰素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0例),疗程2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ALT、AST、HBV DNA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LT、AST、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外周血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可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CD4+T细胞、CD8+T细胞数目增多,且CD4+/CD8+升高,有效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复制,明显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免疫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干扰素治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2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干扰素(6MIU/次,肌注,隔日1次)治疗6个月后,测定血清HBV标志物变化及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结果 干扰素治疗前和干扰素治疗无反应组(n=16)外周血CD4^+T细胞与正常人比显著降低(P〈0.01),而CD8^+显著升高(P〈0.01);C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选用同期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75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0例,苦参碱17例,干扰素18例,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检测HBVM、HBVDNA。结果HBeAg阴转率、HBeAb阳转率及HBVDNA阴转率联合治疗组分别为60%、55%、65%,明显高于苦参碱治疗组35.29%、29.41%、41.23%(P<0.01);也明显高于干扰素治疗组44.44%、33.33%、38.88%(P<0.01);苦参碱治疗组与干扰素治疗组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苦参碱有明显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临床疗效与干扰素相似,二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疗效,且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10.
李如成  庞立  陆学华 《河北医学》2007,13(2):184-187
目的:观察a干扰素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予a干扰素500万U单位,肌注,1次/d×30 d;后改为隔日1次,总疗程为6个月,同时口服甘利欣胶囊150 mg,3次/d,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采用干扰素,剂量方法同前.治疗前后分别检测ALT、HBV-DNA、HBeAg、抗-HBc.一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HBV-DNA、HBeAg复阳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ALT复常率、HBV-DNA、HBeAg阴转率及抗-HBc 转阴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1年后治疗组患者血清HBeAg和HBV-DNA复阳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a干扰素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肝近期和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RECs)含量以及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CD8~+CD45RO~+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技术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32例轻度慢乙肝患者、42例中度慢乙肝患者、38例重度慢乙肝患者以及30例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中TRECs的含量以及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CD8~+CD45RO~+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中、重组以及健康对照组间相比CD3~+/CD4~+/CD8~+、CD4~+CD45RA~+、CD4~+CD45RO~+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0.05);CD8~+CD45RA~+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在重度组中下降最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D8~+CD45RO~+存在明显的升高,同样在重度组中升高最为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RECs含量慢乙肝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中、重慢乙肝组间TRECs含量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RECS是胸腺近期输出功能指标,能够反映慢性乙型肝炎近期免疫功能,外周血TRECS与CD45~+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检测较常规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更能全面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TC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及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于Medline(检索平台PubMed)、Embase(检索平台Ovild)、Central(检索平台Ovild)、维普、万方、知网等数据库所有关于CHB患者外周血TC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中英文文献。由2位评价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CHB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人群(P<0.01),而CHB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健康人群(P<0.01)。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比较,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组与HBV-DNA阴性组比较,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均显著降低(P<0.01),而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HBV-DNA定量高拷贝组与HBV-DNA定量低拷贝组比较,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显著降低(P<0.01),而CD8+T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2组CD3+T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可导致人体外周血TC细胞亚群的改变,其变化与HBV-DNA含量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细胞亚群上活化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B)患者外周血活化抗原CD69、HLA-DR分子在T细胞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3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免疫荧光三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CAHB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CD69、HLA-DR抗原表达;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的病毒DNA载量。结果CAHB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的百分率(63.78%±9.7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D4+T细胞的百分率(45.88%±8.5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CD8+T细胞的百分率(44.64%±7.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CD3+T细胞CD69的表达(6.85%±2.83%)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其中CD4+T细胞CD69的表达(2.31%±0.9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3.87%±1.8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3+T细胞上HLA-DR的表达(17.09%±4.23%)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中CD4+T细胞中HLA-DR+细胞(7.97%±2.43%)和CD8+T细胞中HLA-DR+细胞(5.52%±1.48%)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01);CD8+CD69+、CD8+HLA-DR+细胞的数量与病毒DNA载量之间呈正相关。结论CAHB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淋巴细胞异常激活现象,T淋巴细胞的激活以CD8+T细胞为主,其在抗病毒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苏倩  刘艳艳  李家斌 《安徽医学》2017,38(9):1118-1122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或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外周血象变化.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等10家医院就诊的HBeAg阳性的CHB患者102例,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单药组(51例)和联合组(51例),治疗48周,停药后再随访24周.通过检测受试者基线(0周)、4周、8周、12周、24周、36周、48周、60周、72周的外周血象变化,观察2种治疗方案对外周血象的影响.结果 治疗48周时,联合组患者的HBV DNA转阴率(76.60%)、ALT复常率(70.21%)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间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变化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PLT与组别之间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组对N的影响较联合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WBC、N、L、PL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第0~4周下降最明显,治疗期间趋于稳定,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结论 联合治疗有一定优势,患者治疗期间外周血WBC、N、L、RBC都具有类似的下降趋势,但联合治疗对Hb、PLT有影响,呈可逆性,停药后很快恢复,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阿德福韦酯(ADV)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和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探讨ADV抗HBV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 对15例ADV抗病毒治疗有效的CHB患者动态观察1年,设健康对照组10例。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和1年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进行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DC表面分子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15例CHB患者均治疗持续有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时DC表面分子CD1a、CD83、CD86和MHC-DR的表达无明显变化;治疗6个月和1年时上调,但二时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亚群于抗病毒3个月时亦无明显变化;治疗6个月和1年时,CD4+T及CD4+/CD8+T比值显著提高;NK比例虽有上升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D3+T、CD8+T和CD19+B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ADV治疗后CHB患者免疫增强,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DC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而参与免疫应答,发挥间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健康医护人员10例,乙肝病毒携带11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CD3^+CD4^+、CD3^+CD8^+、CD3^+检测。结果CD3^+CD4^+/CD3^+CD8^+比值、CD3^+CD8^+百分率在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CD3^+CD4^+百分率,CD3^+百分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病毒携带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外周血CD3^+CD8^+百分率升高,CD3^+CD4^+/CD3^+CD8^+比值降低,无CD3^+CD4^+百分率变化,可能与其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以多种免疫反应异常为特征的疾病。我们应用CD单克隆系统免疫荧光法检测乙肝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旨在了解乙肝病人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对象与方法1.对象:1998年6~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科住院病人,共63例,男56例、女7例;年龄21~71岁,平均39.71±15.24岁。按1995年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和临床分型标准,63例中乙肝急性6例,慢性轻度17例,慢性中度10例,慢性重度10例,重型11例,乙肝肝硬化9例。正常对照组均系该院健康体检者,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复合α干扰素(consensus interferon,C IFN)治疗过程中DC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2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 IFN治疗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亚群百分比及数量,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和血清HBVDNA,以及肝功、肾功、血常规。结果:经C IFN治疗后,患者的应答率为43.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C及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显著减少(P<0.05),且有效组和无效组的MDC及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在同一时间点无明显差别。动态观察C IFN治疗过程中血清HBVDNA载量与MDC、PDC绝对数的关系,未发现明确的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CIFN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外周血MDC及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共信号分子CD28、ICOS的表达水平,探讨CD28、ICOS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56例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ICOS的表达水平.结果:2组外周血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