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茶多酚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对牙周炎患者临床疗效、牙周指标及龈沟液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牙周炎患者9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盐酸米诺环素治疗)和观察组(盐酸米诺环素+茶多酚治疗),连续治疗8周,治疗结果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牙周指标(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及探诊出血指数);收集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龈沟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观察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牙周炎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牙周炎患者探诊深度>4 mm位点比例、菌斑指数及探诊出血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CRP、TNF-α及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2组牙周炎患者不良反应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茶多酚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可提高牙周炎患者临床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套筒联冠修复方式与高强纤维黏结方式对重度牙周炎松动牙齿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例重度牙周炎的患者,86颗患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套筒冠组和高强度纤维组,每组各10例,其中高强纤维黏接组需进行夹板修复的松动牙46颗;套筒冠组需进行夹板修复的松动牙40颗.在系统牙周治疗和根管治疗后,对松动牙制作套筒连冠和高强纤维黏结固定,保持每年2次牙周洁治,检查记录基牙探诊深度( probing depth 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结果 经过修复前及修复后6个月、1年、2年的观察,套筒冠组龈沟探诊深度分别为(4.38±0.52)、(3.32±0.34)、(2.62±0.37)、(2.58±0.41)mm,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1.32±0.21、1.22±0.41、1.34±0.37、1.35±0.41;高强纤维组龈沟探诊深度分别为4.26±0.46、3.44±0.32、2.76±0.39、2.75±0.79 mm,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1.46±0.27、1.49±0.88、1.69±0.49、1.75±0.83;2组修复后龈沟深度皆有减小,龈沟出血指数高强纤维黏结固定组修复1年后较套筒冠组为高(P<0.05).结论 套筒冠和高强纤维黏结固定夹板都对维持牙周健康有利,套筒冠固定夹板修复更有利于牙周卫生的保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5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30例,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的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水平(CAL)和探诊出血指数BI)。结果:经牙周基础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附着水平和探诊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有显著性差异。并且,牙周基础治疗时间越长,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附着水平和探诊出血指数以及牙齿松动度较治疗前改善情况越明显。结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对侵袭性牙周炎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洁治结合手工龈下刮治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超声洁治(龈上、龈下)结合手工龈下刮治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90例(牙周袋深度(PD)≥4 mm,探诊出血均≥2,牙龈指数(GI)≥2,龈沟出血指数(BI)≥3),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4周的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等临床指...  相似文献   

5.
王正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6):2974-2976
目的研究伐昔洛韦联合手工刮治对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延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手工刮治联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伐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探诊深度(PD)、平均邻面探诊深度(pPD)、探诊深度>5 mm位点的百分比、平均邻面探诊深度>5 mm位点的百分比、出血指数(BI)、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及龈沟液(GCF)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PD、PD>5 mm位点的百分比、pPD、pPD>5 mm位点的百分比、BI、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均小于治疗前,观察组PD、PD>5 mm位点的百分比、pPD、pPD>5 mm位点的百分比、BI、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GC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CF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GCF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伐昔洛韦联合手工刮治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可降低BI,改善牙周深度及GCF水平。  相似文献   

6.
曾启新  吴卫 《广西医学》2004,26(11):1619-1620
目的 观察超声器械根面平整的疗效。方法 选择 4 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将同颌左右同名牙配对并分组 ,分别进行手用器械根面平整和超声器械根面平整术 ,观察两处理组治疗前后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两处理组间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无显著性差异 ,而相同的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后低于治疗前。结论 超声器械根面平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牙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的6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选取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并按其中侵袭性牙周炎的类型均分为两组(局限组和广泛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参数情况——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出血指数。结果局限组患者治疗后的探诊深度(1.50±0.38)mm、临床附着丧失(2.11±1.05)mm、出血指数(0.83±0.30)与广泛组患者治疗后的探诊深度(1.15±0.25)mm、临床附着丧失(1.28±1.25)mm、出血指数(0.86±0.23)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且均较治疗前的比较差异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侵袭性牙周炎均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做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金银花含漱液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重度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牙周科纳入70例患有重度牙周炎的患者,治疗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金银花含漱液治疗,对照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浓度3%双氧水治疗,均为每天饭后含漱3次。并于2、4周后对患者牙周临床指标,如患者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等相关临床指标进行记录,并对龈沟液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进行测量。结果:重度牙周炎患者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金银花含漱液治疗4周后,龈沟出血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IL-6的含量降低。结论:金银花含漱液联合牙周基础治疗能改善患者的临床自觉症状,对治疗重度牙周病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程楠  孙晓瑜  王晓玮  张雷  洪彪  汪洋 《安徽医学》2021,42(7):731-736
目的 探讨赤藓糖醇龈下喷砂辅助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的中度或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29例,患者龈上洁治术后1周行牙周专科检查,以专科检查的各项数据作为基线数据,采用半口对照随机分组的设计原则,随机选择患者一侧牙为试验组,行赤藓糖醇龈下喷砂+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治疗;另一侧为对照组,仅行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选取病变程度相似,至少有一个位点牙周探诊深度≥6 mm且探诊后出血的1~3对牙取龈下菌斑和龈沟液,试验组和对照组共纳入43对患牙,每组43颗患牙.通过苯甲酰精氨酸萘酰胺试验(BANA试验)检测基线(T0)、术后1周(T1)和术后1个月(T2)牙周袋内红色复合体的变化.1个月后复查各组探诊深度、探诊后出血和出血指数等临床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T0时,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项临床指标及细菌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菌斑和龈沟液中BAN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时间和组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内比较,T2时,对照组龈下菌斑中BANA值多于T1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时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后出血百分比和出血指数均较T0降低,其中,试验组牙周探诊深度改善程度(1.29±0.84)mm优于对照组(0.95±0.9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赤藓糖醇龈下喷砂作为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的辅助治疗能提高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抑制菌斑中红色复合体细菌的聚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中治疗重度牙周炎患者时行牙周牙髓联合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在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到我院就诊的206例重度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103例,甲组行牙周治疗,乙组行牙周牙髓联合治疗,统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龈沟出血指数、松动度、牙周袋探诊深度、菌斑指数情况,并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龈沟出血指数、松动度、牙周袋探诊深度、菌斑指数情况(P0.05);治疗后,同甲组比较,乙组上述情况均更好(P0.05);甲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76%,乙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27%,经比较,乙组更高(P0.05)。结论在治疗重度牙周炎患者的时候,选择牙周牙髓联合治疗方式的效果理想,改善炎症情况等,在临床中具有可观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牙周状况者唾液和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ld,GCF)中的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弹性蛋白酶(granulocyte elastase,EA)含量,并分析唾液与龈沟液E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底物法对牙周健康者(17例)、牙龈炎患者(14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24例)和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24例)的唾液和/或龈沟液样本中的EA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AgP患者龈沟液EA水平高于CP患者(0.485 3±0.225 0 vs.0.288 4±0.193 1,P<0.01);牙周炎患者(AgP和CP)唾液EA水平高于牙周健康者和牙龈炎患者(0.844 5±0.660 6,0.637 3±0.648 9 vs.0.012 2±0.005 8,0.031 6±0.020 6;P均<0.001)。牙周炎患者唾液与龈沟液E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60)。结论:龈沟液EA的测定对不同类型牙周炎的诊断可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唾液EA水平的测定可用于在人群普查中筛选牙周炎患者及进行全口牙周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牙周基础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伴牙周炎患者肝功能及血脂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6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牙周科就诊的30例NAFLD伴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对入组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对牙周临床指标、肝功能水平及血脂进行检测,治疗前后的数据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与牙周基础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从(3.76±0.46)mm下降至(2.30±0.37)mm,临床附着水平从(4.90±0.48)mm下降至(3.90±0.49)mm,全口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从(88.93±5.05)%下降至(20.47±5.98)%;同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从(61.60±12.07)U/L下降至(45.82±11.8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从(54.71±11.20)U/L下降至(44.87±11.36)U/L;此外,总胆固醇从(5.63±0.24)mmol/L降低为(5.23±0.24)mmol/L,三酰甘油从(1.90±0.10)mmol/L下降至(1.63±0.13)mmol/L,低密度脂蛋白从(2.78±0.30)mmol/L降至(1.78±0.43)mmol/L,高密度脂蛋白从(1.25±0.05)mmol/L升高至(1.39±0.06)mmol/L,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NAFLD伴牙周炎患者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牙周状态明显好转,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脂水平,牙周基础治疗可能是NAFLD伴牙周炎患者的治疗管理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固齿胶囊结合牙周基础治疗治疗重度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123例牙周病患者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系统治疗组62例,进行牙周系统治疗,疗程结束后分别从中医症候疗效和牙周临床指标,如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牙周附着丧失(AL)及其牙槽骨平均灰度值(MGVs)等几个方面观察比较两组之间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5.1%,牙周系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牙周系统治疗组.牙周临床指标统计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牙周系统治疗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PD值分别为(3.30±0.90)、(3.60±0.70)mm,BI分别为(2.05±0.23)、(1.97±0.51),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D值:(6.46±1.09)、(6.72±0.84)mm,BI分别为(3.43±0.47)、(3.47±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系统治疗组MGVs为(110.06±34.74),与治疗前(105.89±3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MGVs为(122.73±26.91),较治疗前(109.17±28.24)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L值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MGVs改善较牙周系统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I、PD、PAL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牙周系统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结果与术后3个月情况相同,而两组间比较发现,牙周系统治疗组PAL为(5.42±1.04)mm,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5.12±0.7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系统治疗组BI为(2.22±0.36),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1.91±0.19),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纤周非手术治疗前后龈沟液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了解牙周组织恢复健康的程度.方法:对15名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非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8周用滤纸袋内取样法在测试牙位取GCF样本30 s,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SP含量.结果:所有进行牙周治疗测试部位的临床条件均有明显改善,表现为P物质含量(pg/30s总量)从术前的45.48下降到术后的10.11(P<0.05),浓度从术前的36.90pg/ml下降到术后的25.82 pg/ml(P<0.05).结论:牙周炎症减轻,其程度与龈沟液中神经肽P物质的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牙周袋内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phur cornpounds,VSC)水平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炎症程度的关系及其对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CP患者(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岁),在治疗前用金刚牙周诊断仪检测硫化物水平,并记录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探诊出血等临床指标,基础治疗后3个月再次检查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在治疗前,浅、中、深袋组的VSC阳性位点率分别为17.1%、52.3%、86.0%,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各个水平级别的VSC在不同袋深组中均有分布,各组中VSC水平〈1.0的位点占绝大多数,随着袋深的增加,高水平的VSC位点比例逐渐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VSC阴性位点的各项临床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VSC阳性位点的临床指标虽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的改善均明显差于阴性位点。结论:VSC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牙周的炎症程度,并影响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VSC的检测可以作为评判牙周炎活动性及预后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牙周内窥镜下非手术治疗对牙周基础治疗后仍残留中重度牙周袋多根牙的治疗效果,阐明牙周内窥镜在辅助牙周非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4例牙周炎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仍有127颗多根牙残留中重度牙周袋。对纳入的多根牙行牙周内窥镜辅助下的牙周非手术治疗,采用牙周风险评估(PRA)系统评估牙周风险因素控制状况,采用Florida探针系统检测治疗后患牙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附着丧失(AL)和牙石清除率,观察根分叉病变患牙百分比。结果:牙周内窥镜辅助牙周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牙治疗后风险因素减少,预后较好。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牙的PD值和BOP阳性位点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其中近远中位点的PD值较中央位点的PD值下降更为明显(P<0.01);牙石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Ⅰ度根分叉病变患牙占多根牙总数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但Ⅱ度及以上根分叉病变患牙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残留中重度牙周袋的多根牙行牙周内窥镜下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牙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纳入33名已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通过牙周检查大表和曲面体层片评价减数正畸治疗前(T0)、治疗后(T1)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 TAES)和非减数牙邻牙(non-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 NTAES)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和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 RBH)的变化。结果: T0时,TAES和NTAES的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0.51) mm vs.(2.42±0.55) mm,P>0.05],T1时,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0.67) mm vs. (2.67±0.64) mm,P>0.05],治疗后PD分别增加0.3 mm[(2.40±0.51) mm vs. (2.70±0.67) mm,P<0.01]和0.25 mm [(2.42±0.55) mm vs. (2.67±0.64) mm,P<0.01],两者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0±0.64) mm vs. (0.25±0.58) mm,P>0.05]。T0时,TAES比NTAES的RBH要小0.02(0.74±0.16 vs. 0.76±0.16,P<0.05),T1时,两者的RB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8±0.14 vs. 0.79±0.12,P>0.05);相比治疗前,TAES的RBH显著增加了0.04(0.74±0.16 vs. 0.78±0.14,P<0.05),NTAES的RBH显著增加了0.02(0.76±0.16 vs. 0.79±0.12,P<0.05),但RBH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0.11 vs. 0.02±0.08,P>0.05)。T0时,TAES近减数侧的RBH与远离减数侧的RB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3±0.17 vs. 0.74±0.16,P>0.05),T1时,近减数侧的RBH显著增加了0.04(0.73±0.11 vs. 0.77±0.11,P<0.05),远离减数侧的RBH也显著增加了0.04 (0.74±0.11 vs. 0.78±0.11,P<0.05),但RBH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0.11 vs. 0.04±0.11,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和口腔卫生良好维护的前提下,正畸治疗不会导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进一步的丧失,减数区域的牙槽骨也未见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的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敏 《医学综述》2013,(24):4582-458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牙周基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入住垫江县人民医院的100例Ag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为广泛型AgP(G-AgP),余下42例为局限型AgP(L-AgP),对G-AgP与L-AgP两组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水平(CAL)、探诊出血指数(BOP),治疗前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以及治疗前后龈沟液中TNF-α、IL-4水平进行对比。结果①G-AgP组患者治疗前PD、CAL与BOP分别为(4.38±0.71)mm、(2.60±0.36)mm及(3.11±0.60)mm,治疗后分别为(2.33±0.31)mm、(1.29±0.21)mm及(2.02±0.39)mm,本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gP组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分别为(4.56±0.81)mm、(2.69±0.39)mm及(3.19±0.60)mm,治疗后分别为(2.45±0.37)mm、(1.39±0.28)mm及(2.22±0.41)mm,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L-AgP组治疗后与G-AgP组治疗后的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IL-4水平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G-AgP组治疗前龈沟液中TNF-α、IL-4水平分别为(7.73±1.38)ng/L、(31.52±5.36)ng/L,治疗后分别为(3.72±0.91)ng/L、(61.83±16.52)ng/L,本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gP组治疗前上述指标分别为(7.97±1.52)ng/L、(33.37±11.09)ng/L,治疗后分别为(3.90±1.33)ng/L、(62.76±15.78)ng/L,本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是侵袭型牙周炎患者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DM-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红细胞、血小板相关指标的水平。方法: 共纳入35例DM-P患者,所有参与者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比较基线及治疗后3个月的牙周临床指标和红细胞、血小板指标。结果: 与基线时相比,DM-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的探诊深度[(3.370±0.601) mm vs. (2.729±0.431) mm]、出血指数[2.160 (1.550~3.410) vs. 1.420 (1.000~2.970)]、附着丧失[(3.307±1.577) mm vs. (2.990±1.587) mm]明显下降(P均<0.001),红细胞计数[(4.727±0.392)×1012/L vs. (4.825±0.394)×1012/L,P=0.010]、血红蛋白水平[(145.886±11.792) g/L vs. (149.200±12.979) g/L,P=0.007]、红细胞比容[43.40% (37.50%~48.50%) vs. 43.80% (38.50%~53.20%), P=0.003]显著增加,血小板计数[(216.714±61.900)×109/L vs. (205.886±62.051)×109/L,P=0.016]显著降低。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显著改善DM-P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相关指标,可能降低DM-P患者发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因非牙周炎(non-periodontitis,NP)、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失牙患者行Bicon种植修复后1~5年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体周围组织探诊指标变化。方法: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08年9月至2012 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缺牙患者145名,共植入种植体315枚。其中CP失牙患者70例,AgP失牙患者31例,NP失牙患者44例,分别植入132、83、100枚种植体。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检查并记录患者刮治前(T0)、种植前(T1)、复查时(T2)的牙周临床指标,记录种植修复完成时及T2时的种植体周围组织牙周指标并拍摄X线根尖片,T2时记录种植体存留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分组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变化。结果:经系统牙周基础治疗后,T1时期CP组和AgP组PD≥6 mm位点百分比(%)较T0时显著降低(P<0.001),且T2与T1相比,PD≥6 mm位点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组、CP组和AgP组种植体1~5年存留率分别为100%、97.6%和100%,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CP组与AgP组种植体平均PD分别为2.96 mm、2.97 mm,显著高于NP组(2.78 mm)(P=0.006,P=0.010);CP组与AgP组种植体平均PD≥6 mm位点百分比分别为3.7%、4.8%,显著高于NP组(1.2%)(P=0.003,P<0.001);CP组种植体PD较修复完成时增加2 mm以上的位点百分比为8.4%,显著高于NP组(4.3%,P=0.003),但AgP组与N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积极牙周基础治疗,CP和AgP患者牙周状况在种植前得到显著改善,并在种植修复完成1~5年后基本稳定;CP和AgP患者植入锥形锁柱种植体的短期累积存留率与NP患者相近,但CP和AgP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PD随时间增加的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