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1例,并经3~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未出现并发症,髋关节功能优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钉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7月~2010年7月采用股骨锁钉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32例,改良Evans分型,Ⅰ48例,Ⅱ35例,Ⅲ23例,Ⅳ15例,Ⅴ11例,年龄35~89岁,平均63岁。随访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1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月,平均9月,骨折愈合时间6~10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04例,良2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8.4%。结论股骨锁钉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 ,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在逐步上升。印度新德里某医院骨科急症患者中 1 8是转子间骨折。美国每年有 2 5万股骨上端骨折患者 ,费用达 87亿元 ,占用其医院床位的 30 % ,其中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又略高于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因其接触面大 ,血供丰富 ,骨不连少见 ,也不会发生股骨头坏死。但对于稳定性甚差的粉碎性骨折 ,常因骨质压缩而使内固定失效 ,出现肢体短缩、髋内翻和外旋畸形 ,影响老年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又因常伴有严重的内科疾患 ,有的伤前即已卧床不起 ,早期死亡率较高 ,至今仍是骨科临床难题之一。老年人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4.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9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功能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PFNA创伤小,固定可靠,特别对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更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6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股骨转予间骨折的患者87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47例)和DHS(40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1.6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近端锁定钢板组术中出血多于DHS组(P<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近端锁定钢板组出现2例锁定螺钉进入髋关节的并发症,DHS组出现1例髋内翻、1例头钉拔出.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与DHS相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股骨近端髓内钉和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早期内固定手术治疗可减少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症 ,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从生物力学观点来看 ,连接有股骨颈内滑动加压钉的髓内钉系统更适宜作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物[1 ] 。笔者通过比较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两种髓内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髓内钉 (proximalfemoralnail,PFN)和Gam ma钉的生物力学性能及临床疗效 ,评价二者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劣。一、材料与方法1.生物力学试验 :取 8根 2 5~ 3 5岁男性新鲜尸体股骨 ,截除股骨髁 ,使其垂直高度保持一致 (3 0c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8~2009-01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4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完整临床资料。结果:骨折处均顺利愈合,无切口感染、退钉、髋内翻畸形发生。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1.7%。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通过3枚近端锁定松质骨拉力螺钉,将股骨头颈与股骨上端采用多点固定,可有效控制近端旋转,建立股骨上端支架结构,术中无需预弯钢板,直视下复位较容易,安放方便。尤其对于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锁定螺钉固定有效降低了术后退钉、髋关节内翻、颈干角丢失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与Gamma钉疗法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2003年8月~2008年2月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35例(髓内钉组),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与Gamma钉治疗的1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Gamma钉组)进行比较,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髋关节功能. 结果:髓内钉组患者随访9~46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功能恢复满意,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小于Gamma钉组,髋关节功能评定总优良率高于Gamma钉组. 结论: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防旋动力髋螺钉(DHS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68例6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DHS组37例,DHSA组31例。比较两组的术前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患肢侧别、骨折类型、术前并发症),术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内固定有否切出股骨头,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随访9~32个月,平均(21.5±8.5)个月。两组术前基本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随访时间内未发现感染,DHSA组无骨折不愈合,无刀片切出股骨头,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快。Harris评分DHSA组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A与DHS均可实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良好固定,DHSA固定技术固定可靠,抗旋转,填压松质骨,手术创伤小,更适合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3~2009年行手术治疗的12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按Evans分型,分析各型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内固定方式与内固定失效类型及发生率情况。结果 123例均得到随访,有23例骨折内固定失效,其中稳定型骨折内固定失效5例,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失效18例;发生率为18.69%。失效类型:髋内翻、股骨颈短缩、内固定物断裂导致骨折畸形。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失效发生率远高于稳定性骨折,而钉板系统内固定失效发生率远高于髓内系统。钉板系统中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失效发生率高于动力髋螺钉(DHS)。结论对各类型骨折特点认识不够从而导致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骨质疏松症患者术后过早负重;术者操作不当。 相似文献
13.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分析。方法笔者选取96例接受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行短重建髓内钉治疗,观察组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3.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0.42%,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晚期并发症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短重建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治疗有效率高等优点,但需预防其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排除非手术治疗患者4例,选取54例,分别采用DHS(DHS组,n=20)以及PFNA(PFNA组,n=34)治疗并随访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比较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数据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要优于DHS组,而手术切口长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髋功能评分:DHS组优良率为85%,PFNA组优良率为91.2%。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创伤小及愈合时间短的优点,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对骨质疏松的高龄粗隆间骨折、不稳定型骨折和并发症较多的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行新研制的镁合金可吸收肋骨髓内钉在肋骨骨折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与进口的聚左旋乳酸可吸收肋骨髓内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30根成人第5肋骨侧肋新鲜标本,行侧肋腋中线处肋骨骨折模型,分别采用AZ31B镁合金可吸收肋骨髓内钉(AZ31B组)、聚左旋乳酸可吸收肋骨髓内钉刚子(PLLA组)两种内固定方法固定,运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测试各组试件的生物力学特性,并进行比较。另设正常肋骨标本组以作对照。结果(1)三点弯曲强度测量,AZ31B组接近正常标本(P〉0.05),而AZ31B组与PLLA组相差显著(P〈0.05);(2)扭转强度测量表明,AZ31B与正常标本无显著性差异,而比PLLA固定优越(P〈0.05);(3)拉伸试验表明,AZ3lB固定抗拉强度优于PLLA内固定(P〈0.05);抗拔力AZ31B明显优于PLLA内固定(P〈0.05)。结论镁合金可吸收肋骨髓内钉在强度和抗拉伸强度上均明显优于聚左旋乳酸可吸收肋骨髓内钉内固定,是肋骨内固定的理想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6.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10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总结内固定失败的经验教训和探讨内固定治疗策略。方法总结2005—2008年间手术治疗的2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10例手术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再次治疗。其中,7例重新内固定(股骨近端锁钉、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空心钉),2例改行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术,1例经胫骨结节下肢牵引非手术治疗6~8周。结果原手术方式动力髋螺钉内固定9例,多根空心钉内固定1例。术后6周发现内固定失败3例,术后10周发现6例,术后12周发现1例。内固定失败形式包括钢板移位、骨折明显移位、钢板螺钉脱出、钢板撬起及股骨头髋拉力钉切出等。经过再次术后61~94 d的随访,骨折基本愈合或临床愈合,患者生活自理,局部无痛,关节活动良好。结论股骨粗隆间手术失败原因可能为内固定不坚强、骨折复位不佳、过早负重、拉力螺钉位置不良等。股骨粗隆部有压应力与张力之分,如何解决骨折复位后剪切力的合理分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9月收治的8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闭合复位,38例采用Gamm a-3髓内钉固定,46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固定。随访6-12个月,骨折临床愈合后,患髋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84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未发生螺钉切割出股骨头颈、髋内翻畸形、切口深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患肢髋关节功能评定:Gamm a-3固定优良率为89.4%,PFN固定为86.9%。结论采用Gamm a-3髓内钉和PFN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40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4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种方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再手术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等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均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