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狭窄程度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追踪 3例高龄老年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后临床缺血发作症状、颈动脉超声、头颅及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变化。结果  2例患者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 2、5年内缺血发作缓解 ,颈动脉检查狭窄消失 ,1例患者术后 1个月切除部位形成血栓再次出现狭窄。结论 老年人症状性高度颈动脉狭窄者可从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50%者行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颈动脉狭窄>50%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4年来58例TIA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16例,其中狭窄<50%者8例经尿激酶颈动脉注射治疗后,TIA终止;狭窄>70%者8例,其中1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及1例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均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7例患者8处病变共置入自膨式支架12枚,治疗效果良好,随访3~20个月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颈动脉狭窄是TIA发作的重要原因,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有不稳定斑块的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肢无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并伴不稳定斑块;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患者症状消失。结论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出最佳的手术方式;手术技巧、熟练程度等是保证支架成形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PTAS)治疗高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手术方法、风险性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2处狭窄)高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病人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进行经皮腔内PTAS。结果PTAS成功率100%,术后平均狭窄率由术前(73.9±15.7)%降至(13.0±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临床缺血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并发症:术后2d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经溶栓后再通,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发生脑出血(约2 ̄3ml),经保守治疗后治愈。随访2~36个月均无脑缺血发作。DSA复查2例,均经Doppler超声复查均未发现再狭窄。结论PTAS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措施以降低PTA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经皮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总结我院140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本组140例患者均经MRA或造影确诊,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4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全脑循环时间缩短,脑组织血管染色好转,术后早期4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均获得较满意效果;随访5-24个月,未发现明显脑缺血发作,无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病例。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逐渐成熟,适应证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专业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52例,颅外段狭窄8例;狭窄程度50%~70%14例,70%~90%28例,≥90%18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64枚支架,15例应用保护伞。结果狭窄程度由术前(73.4±9.5)%降至术后(12.5±8.2)%,53例斑块消失;5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在1周内消失,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53例,血压下降48例,血管痉挛5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低灌注综合征、晕厥各1例;随访3个月~2年,无1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0例复查DSA,仅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结论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 ,探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10 8例 ,实施颈动脉支架术 ,15例行预扩张 ,12例后扩张成形 ,9例使用滤器装置 ,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结果  2例手术失败 ;术后 2例发生脑出血 ,1例脑栓塞 ,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 ,除 1例脑出血死亡外 ,3例治疗后恢复 ;1~ 6个月的随访中 ,10 5例患者无复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颈动脉狭窄段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具有可行性 ,近期疗效肯定 ,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 ,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重度颈动脉狭窄行CE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均为症状性狭窄,伴有溃疡斑块。结果 9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狭窄明显解除,血流通畅,术中阻断时间为20~30 min;术后有并发症,其中颈部切口周围轻度肿胀青紫5例,血肿形成3例,声音嘶哑4例,耳后皮肤麻木5例,同侧症状性脑梗死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3例,过度灌注脑出血1例,局部血栓导致颈动脉闭塞2例,无严重致残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再狭窄3例,1例行球囊扩张术,其他2例继续随访中。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的、有效的、可靠的手术方式,也是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能完全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并与传统内科药物治疗进行比较. 方法 自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共对5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支架组),同期63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内科药物治疗(药物组).分别在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狭窄血管相关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结果 支架组1例由于路径较差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9例术中、术后出现颈动脉窦反射,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4例术中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及时有效处理后均未造成严重后果.随访中,支架组1例手术失败者3个月时卒中复发,余患者12个月内无卒中及TIA事件发作,1年后1例复发;药物组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后分别有11例、9例、7例及12例卒中或TIA事件发作.支架组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1年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可行,与内科药物治疗相比较能更好地预防卒中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杂交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杂交支架对2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观察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后脑血管造影示颈动脉狭窄程度均≤20%.术中出现颈动脉窦综合征5例,血管痉挛2例,支架远端血管栓塞1例,经治疗均恢复.术后6个月时,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侧颈动脉相关的脑血管事件.结论 颈动脉杂交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显著,能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8.8±10.7)%,治疗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11.6±7.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9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3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无1例发生脑梗死;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的发生,未见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技术,可有效地预防脑缺血发作。1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45~65岁,临床诊断均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使用药物治疗效果无明显好转,经颈部B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动脉狭窄范围在65%~85%,术后狭窄均<20%,无TIA发作、无死亡、无局部血肿及其他并发症。2方法在局麻下,经皮右(左)股动脉穿刺法,穿刺点选在腹股沟韧带下1·5~2cm股动脉的搏动最明显处。穿刺成功后放入导丝,PF导引器,SF的诊断导管杆至颈总动脉,造影显示狭窄部位,抽出诊断导管后,PF的引管沿导丝引入颈动脉分叉处1cm,注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我科2001-10~2004-12已施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平均56岁.全部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有血管狭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均成功置入支架,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周到细致的护理则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我科收治的76例TIA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2~3d后,71例TIA症状完全控制,5例症状仍有发作,行DSA检查均证实为颈内动脉高度狭窄,2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症状均得到控制,其余2例因拒绝手术治疗渐进展为脑梗死。结论发病机制:微栓子学说、微小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等;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特点,TIA症状发作时间为1h,有局灶定位体征;治疗:抗栓是TIA首选方法;如果有颈动脉高度狭窄可考虑尽快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经行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不同部位的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所有病人都顺利完成支架植入,术前的平均狭窄率(NASCET方法计算)为(78.5±8.6)%,治疗以后的平均狭窄率为(17.2±8.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5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2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无一例发生脑梗此。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植入后的冉狭窄的发生,未见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15年7月采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18例,所有病人均经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查或MRA筛选,头颈部CTA或DSA确诊,均在全麻下进行CEA。结果 术后临床症状改善17例,1例术后6 d死于大面积脑梗死。术后17例随访1~24个月,2例手术部位再狭窄(其中1例因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支架治疗好转);3例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12例无明显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同期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发远端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01-2014-12作者单位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发狭窄远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1例,均同期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和颅内动脉瘤栓塞(或动脉瘤开口单纯支架置入术),并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和血管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颈动脉狭窄部位均在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率65%~95%,平均(80.9±10.2)%,均成功置入支架(残留狭窄0~20%,平均4.1%);合并11个狭窄远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大小2.0~6.5mm,平均(4.1±1.7)mm,9个行弹簧圈栓塞,其中6个即刻达到次全栓塞,3个完全栓塞,2个行动脉瘤开口单纯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5~79个月,中位数为20个月,未发生颅内出血,或治疗动脉相关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同期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和其远端伴发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技术可行性,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频发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症状相关侧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对11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检查,按照患者首次发作到入院当天(时间范围<7d)的TIA发作次数分为非频发组TIA(发作次数<3次)和频发组TIA(发作次数≥3次),以及按患者TIA发病年龄分>50岁组和≤50岁组,比较频发组与非频发组,以及各年龄段组间患者责任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发生情况。结果①TIA频发组的责任侧颈动脉发生狭窄以及中重度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5);②114例TIA患者以50~79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系TIA频发作与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相关,颈动脉狭窄是发生颈动脉系TIA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临床指南推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手术应该在非致残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2周内进行。研究认为早期手术(比如48 h内)能够有效预防最初几小时内的复发,然而,其手术时机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时机进行综述。1颈动脉狭窄病人早期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动脉粥样硬化被视为一种慢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