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俊 《吉林医学》2011,(6):1069-107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激励性肺活量计(Is)在预防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腹部手术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并将22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激励性肺活量计,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比较两组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年龄>60岁、吸烟史、术前肺功能异常、上腹部大手术为PPC的危险因素;试验组使用Is后,对于年龄≥60、有吸烟史、肺功能异常的患者PPC下降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PPC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t>60岁、吸烟史、肺功能异常、上腹部手术等,使用Is可降低上腹部手术PP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付强 《中外医疗》2012,31(31):49+51-49,51
目的探讨与分析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出现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该院80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手术部位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从手术前3 d开始持续采用激励性肺活量计直到手术结束后3 d,对比两组患者腹部手术之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80例患者当中有10例患者在手术之后有肺部并发症情况出现,发生率为12.5%,其中14.5%为上腹部手术,5.3%为下腹部手术。术前年龄〉60岁、肺功能异常以及有吸烟史的患者手术之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多,分别为17.2%、20.6%、20.3%。在上腹部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吸烟、高龄以及原有肺部疾病的患者,激励性肺活量计使用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明显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激励性肺活量计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特别是对于吸烟、高龄以及原有肺部疾病的患者,使用激励性肺活量计防治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预防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临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贵  黄强 《安徽医学》2007,28(6):512-514
目的分析引起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采取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腹部大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31例,占21.2%,肺部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全组无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术前并存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gists)健康状况分级高、术前肺功能异常及上腹部大手术是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并存COPD、肺功能异常及上腹部大手术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需实施上腹部大手术、年龄超过60岁或并存COPD、ASAⅢ级和Ⅳ级的高危患者,术前肺功能评估,围手术期加强监护和治疗,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有关危险因素,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2年10月~2004年10月327例行腹部手术的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可能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327例病人中有45例术后出现了肺部并发症(PPC),发生率为13.76%.年龄>60岁、有吸烟史、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上腹部手术、手术时间长的病人术后PPC的发生率明显增高.COPD的病人术后发生PPC的相对危险度(RR)为2.77;上腹部手术发生PPC的RR为2.46.结论:腹部手术时应仔细考虑以上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PP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2例胃肠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PC组和非PPC组,比较两组患者66个观察项目的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6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2%(206/8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31个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51)、伴存呼吸疾病(OR=2.942)、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OR=0.977)、术前抗生素使用时间(OR=1.068)、术中气管插管时间(OR=1.003)、保留鼻胃管时间(OR=1.05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OR=1.939)为发生PPC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术前伴存呼吸疾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术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术中气管插管时间、保留鼻胃管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长的胃肠手术患者易发生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80岁以上患者行胸部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其危险度,以期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41例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采用 SPSS17.0软件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患者开胸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21例(51.2%)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其中术后肺部感染13例,肺不张5例,低氧血症2例,气胸1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4、吸烟指数大于或等于40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65%、最大通气量(MVV)<60%、手术时间大于或等于4 h和清蛋白水平小于30 g/L是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胸部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MI>24、吸烟指数大于400以及肺功能和营养状况较差的超高龄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7.
肺部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部手术后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月行肺部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危险因素,提出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在肺部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中,11例均为男性,年龄60岁占90.9%,长期吸烟者占63.6%,术前有并发症者占45.5%,肺功能差占36.4%,死亡3人,占27.7%。结论对肺部手术患者,术前强调禁止吸烟,积极处理并发症,控制哮喘,加强围术期呼吸功能锻炼和营养支持,减少手术创伤,以减少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高龄腹部手术患者308例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01例患者痊愈或是病情好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5.1±2.6)d,5例死亡,还有2例患者由于治疗费用原因放弃治疗。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31例发生率10.1%。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治疗原有疾患,戒烟、呼吸训练、术后镇痛、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支持、是预防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呼吸锻炼和雾化吸入治疗对外科ICU全身麻醉(全麻)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肺功能、气道分泌物清除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根据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等随机分为四组:术后患者一般治疗组(A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诱发性肺量计(IS)训练组(B组),布地奈德+特布他林+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组(C组),布地奈德+特布他林+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和IS训练联合治疗组(D组)。监测患者拔管后0.5、24及48 h肺功能指标(FVC、FEV1和PEF),血气分析指标(SaO2、PaO2和PaCO2),气道分泌物清除效果及临床疗效,随访患者转出ICU后的气管插管率。结果肺功能指标和血气分析指标,气道分泌物清除效果、呼吸系统症状改善效果及气管插管情况,B组、C组和D组均优于A组,以D组最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对高龄、吸烟、原有肺部疾病的高危险因素患者更明显。其中C组和D组患者的气道分泌物清除效果较B组和A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全麻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早期应用IS训练和布地奈德+特布他林+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治疗,能促进患者的气道分泌物清除和肺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对高龄、吸烟、原有肺部疾病的高危险因素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06月282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与数据,统计各种PPC,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PPC的发生率为26.2%(74/28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22个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485)、吸烟(OR=1.546)、ASA评级(OR=2.258)、术前存在肺部疾病(OR=1.383)、术中气管插管时间(OR=1.210)、术后机械通气时间(OR=1.302)为发生PP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大量吸烟、ASA高评级、术前伴存肺部疾病、长时间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使老年食管癌患者易发生PP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胸部物理治疗和宣教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谵妄发生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并能配合肺功能测定老年患者2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123):术前3天发放物理治疗宣教手册并让患者自己获取相关信息。试验组(n=120):术前3天行胸部物理治疗和宣教并指导患者至少3次重复呼吸练习训练。术后:所有参与者都进行标准化的早期呼吸练习和下床活动。两组患者术前1天、术中、术后1、2、3天行动脉血气检查并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等数值,记录术前和术后肺功能,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1、2、3天PaO2、SaO2升高,PaCO2降低(P 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肺不张、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发生率降低,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P 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更少(P 0.05),两组患者谵妄主要发生在术后前两天,试验组患者谵妄发生率降低(P 0.05)。结论术前胸部物理治疗和宣教能减少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和谵妄发生,对谵妄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桂莲  李挺  张清玲 《右江医学》2007,35(4):366-368
目的探讨术前肺通气功能各个指标对食管、贲门癌切除手术患者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并发症的预测能力,综合分析预测指标与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26例食管、贲门癌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肺通气功能检测,追踪手术患者术后1月内心肺并发症(PPC)的发生情况,综合分析肺功能指标对手术耐受力与PPC的评估能力。结果26例手术患者有8例术后1月内出现PPC(29.2%);有、无PPC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的肺功能指标有:FVC、FVC%pred、FEV1及MVV;术前FVC<2.0 L,PPC发生率是100%;术前FVC<60%pred,PPC发生率是100%;术前FEV1<1.5 L,PPC发生率是75%;术前MVV<50 L,PPC发生率是50%;不同年龄与PPC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术前肺通气功能能够评估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常规肺功能极低者发生PPC的机率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预防性机械通气联合镇静镇痛对术后肺部并发症(PPC)高危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上腹部及剖胸术后PPC高危患者 214例分为治疗组(预防性机械通气联合镇静镇痛组)和对照组,对两组PPC发生率,术后24 h APACHEⅡ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PPC发生率及术后24 h 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机械通气联合镇静镇痛可通过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24 h APACHEⅡ评分,改善PPC高危患者肺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回顾性分析103例70岁以上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发现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吻合口瘘及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的发生与手术方式相关。三切口手术及食管拔脱左颈吻合术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手术方式(P<0.01)。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肺功能及手术方式均密切相关,术前肺功能差者即使行不开胸的食管拔脱术,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60%;术前肺功能正常患者,三切口术及二切口右胸顶吻合术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亦高达39%。显著高于其他手术组(P<0.01)。故对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应尽量避免三切口及二切口右胸顶吻合术,且加强围期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须外科手术的高龄患者比例日益加大。由于高龄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术后并发症较其它年龄组高。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我科对78例高龄腹部手术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发生近期并发症5例,发生率15.6%。现将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方法:对2000年-2005年收治的369例腹部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9例病人中有54例术后出现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4.63%.结论:术前、术中、术后综合措施预防有重要意义.可以明显减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黄锦煌 《实用医技》2007,14(35):4881-4882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防治要点。方法:对21例老年患者实行上腹部手术后,加强围术期管理来防治肺部并发症。结果:19例患者未发生肺部并发症,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右肺不张,经过积极处理治愈,无一例死亡,肺部并发症发病率9.5%。结论:对老年患者,实施较大上腹部手术时,通过加强围术期管理,可明显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降低此类手术围手术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张栋  高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6):581-582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和肺部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49例食管、贲门癌临床资料,探讨术前肺功能测定结果与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术后1个月内发生心律失常86例,发生率为34.5%;肺部并发症45例,发生率为18.1%.手术病死率1.61%.结论 术前肺功能检测可预测食管、贲门癌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降低术后心肺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性预防其发生提供临床指导依据。方法:将1995年1月~2005年1月期间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ARF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与按1∶2比例随机抽取的同期手术后未发生ARF的84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资料做对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术前肺功能、术前有无肺部合并症和其它合并症、术前有无低蛋白血症、吻合口位置、手术时间、术后是否镇痛、术后有无其它并发症等与术后发生ARF的相关强度,推测可能导致术后AR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前肺功能中重度受损、吸烟指数>400支/年、术前有肺部合并症和手术时间>3h,四个因素与术后ARF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改善低肺功能、早期戒烟、积极治疗肺部合并症、提高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是预防和减少术后ARF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的术前、术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3年5月收治的30例70岁以上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手术前准备及术后治疗情况。结果 全组手术后共发生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26.7%,死亡1例,死亡率3.3%。结论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多合并其他脏器疾病,术前针对性的处理,术中、术后密切监护、及时治疗,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