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静  王秀兰 《护理研究》2006,20(16):1444-1446
[目的]了解中学生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相应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太原市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262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间比较,高中组学生的知识、态度以及总得分均高于初中组学生(P<0.05),而行为方面无差异(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男生和女生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总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及职业均不是影响相关知识和总得分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中学生存在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需求,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教育干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同伴教育对高职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评价在高职院校进行同伴教育的效果。[方法]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陕西省咸阳、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试验组,对试验组学生进行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汉中、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对照组,对学生采用学校常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用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教育前两组在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试验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问卷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伴教育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其促进行为转变方面的收效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陕西三县农村成年男子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方法,应用问卷调查1100例18岁-60岁陕西农村成年男子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结果]艾滋病知识的总正确率为47.1%;3条主要传播途径正确率为20.4%-81.8%;42.8%成年男子对艾滋病和艾滋病病人/感染者有较大的偏见和歧视;6.0%-7.0%有过高危性行为。知识得分与相关态度和行为之间呈显著性相关,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与知识得分呈正相关(P〈0.05),年龄和职业与态度得分呈正相关(P〈0.05)。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与高危性行为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陕西农村应针对普通人群,进一步开展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李宁  李小妹  王学良 《护理研究》2008,22(10):2645-2648
[目的]比较西安市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在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差别,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修订的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对298名西安市户籍人口和300名流动人口就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进行测评。[结果]①户籍人口对基本知识及预防知识的正确回答率均高于流动人口(P〈0.05);两组人群对三大基本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非主要传播途径的认识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有所不同。②两组人群对艾滋病及感染者的态度都比较消极、极端,且流动人口更明显(P〈0.05)。③两组人群中都存在一定比例与艾滋病相关的危险行为,流动人口的情况更严重(P〈0.05)。[结论]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频度、深度和广度,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尤其要加大对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李迎  张艳芬 《护理研究》2008,22(12):3207-3209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在乌鲁木齐市4所高校随机抽取367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横断面现场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艾滋病相关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艾滋病相关知识均分为9.94分(满分22分),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均分为1.96分(满分20分);知识分值与态度分值呈正相关(r=0.326,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艾滋病知识、专业、年级是影响大学生对待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态度的主要因素。[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贫乏,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存在较明显的歧视态度。高校应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端正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病人健康教育前后冠心病预防控制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为制订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3月-2004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0例冠心病病人,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分别于系统健康教育实施前、实施1周后和出院随访第4周进行3次问卷调查。[结果]冠心病病人知识、态度、行为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工作在冠心病住院病人二级预防和治疗中有较显著的效果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腺癌预防中的应用。[方法]将60名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学生实施同伴教育。干预前后发放《乳腺癌预防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学生干预后乳腺癌预防知识、态度得分提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干预后乳腺癌预防行为优于对照组。[结论]同伴教育可提高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乳腺癌预防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二级医院医生、护士医护合作态度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二级医院临床一线医生及护士对医护合作的态度,寻找影响医护合作的主要因素。[方法]以北京市区医疗中心二级医院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18个病区的医生74人、护理人员166人为研究对象,利用Jefferson医护合作态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二级医院临床医生和护士医护合作态度得分较高,医生和护士医护合作态度总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职称的医生和护士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二级医院临床一线医生及护士对医护合作都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各职称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崔璀杨祖琼  李胜群 《护理研究》2007,21(11):2966-2967
[目的]提高癫痫患儿家长对疾病防护知识的认知程度,减轻患儿家长的精神症状。[方法]对42例癫痫患儿家长进行以认知为主的心理干预。用自行设计的疾病防护知识调查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于病人入院时(干预前)、入院2周(干预后)进行调查。[结果]癫痫患儿家长缺乏疾病防护知识,干预后11项疾病防护知识了解率均达到100.0%。干预前除强迫症状、偏执外,SCL-90其余各因子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或P〈0.01);干预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5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或P〈0.01),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癫痫患儿家长的精神症状,提高其对疾病防护知识的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习护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随机抽取实习护生166人,对其进行多种方式的有关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前后两次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教育前后艾滋痛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职业防护技能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后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习护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神经科护士有关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神经科护士对身体约束使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情况,分析神经科护士对身体约束使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夏春红等设计的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对北京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47名神经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神经科护士身体约束知识答对率为71.94%,身体约束态度得分为33.60分±3.01分,身体约束行为得分为49.82分±6.53分;身体约束知识得分与态度得分呈正相关(r=0.174,P〈0.05),而身体约束行为得分与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得分之间无相关性(P〉o.05);神经科护士工作年限与身体约束知识得分呈负相关(r=-0.203,P〈o.05)。[结论]神经科护士对身体约束知识的掌握有待提高,对身体约束呈中性态度,有较恰当的身体约束行为;身体约束知识得分越高,态度越正向;影响神经科护士身体约束知识、行为的因素为年龄和工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壮、汉族学生考试焦虑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了解壮、汉族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否表现有不同的民族特点。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宁市初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凋查。初中生组是南宁市第26中学初中三年级两个毕业班学生98人,于2005-06(中考前2周)进行问卷调查。大学生组为广西中医学院本科五年级实习生41人,于毕业统考前2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选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考试焦虑量表总分为0-37分,低于12分为较低水平焦虑,12—20分为中等程度焦虑,超过20分为较高水平焦虑。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别按其外倾分、神经质分、精神质分、掩饰性分4个量表的T分(粗分)进行计算。 结果:发放问卷137份,收回合格问卷121份,有效率88.3%。④壮、汉族学生考试焦虑量表分值、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量表分、高度焦虑人数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男女壮、汉族学生考试焦虑量表分值、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量表分、高度焦虑人数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不同年龄壮、汉族学生考试焦虑量表分值、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量表分、高度焦虑人数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壮、汉族学生同等焦虑程度(轻、中、重度)的神经质分进行q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38.75&;#177;7.85),(43.26&;#177;9.84),P〈0.05];[(46.15&;#177;7.71),(47.56&;#177;9.77),P〈0.05];[(58.58&;#177;10.64),(61.56&;#177;10.12),P〈0.05]。⑤壮、汉族学生考试焦虑均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神经质分呈正性相关(r=0.727和r=0.529,P〈0.001),与性别、文化程度、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外倾分、精神质分、掩饰性分无关(P〉0.05)。 结论:南宁市城区壮族学生对考试焦虑反应的严重程度、相关因素与汉族学生无差别,可能与民族同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和评价两种眼部护理干预方法应用于重症病人的效果。[方法]连续纳入119例符合选样标准的重症病人,随机使用无菌聚乙烯薄膜眼部护理(干预组1)39例、氧氟沙星眼凝胶眼部护理(干预组2)40例及常规护理(对照组)40例。分别于干预第3天及第5天检测其角膜上皮情况。[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两次测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天干预组和对照组角膜上皮脱落的差异经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5天干预组和对照组角膜上皮脱落的差异经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比较P〈0.01,两干预组的比较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自身干预第3天和干预第5天角膜上皮脱落情况的比较显示:干预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两种眼部护理干预均能有效减少重症病人角膜上皮脱落的发生,使用无茵聚乙烯薄膜眼部护理干预效果优于使用氧氟沙星眼凝胶眼部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态度及行为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  王芳芳 《护理研究》2008,(2):416-418
对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学生的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进行测查,并从基线测查的现状和需求出发,对干预组学生进行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学生干预后知识、态度、行为评分较干预前提高,Logistic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健康教育是影响知识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陈静  王芳芳 《护理研究》2008,22(5):416-418
对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学生的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进行测查,并从基线测查的现状和需求出发,对干预组学生进行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学生干预后知识、态度、行为评分较干预前提高,Logistic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健康教育是影响知识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韩明芳 《护理研究》2006,20(12):3240-324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患儿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3例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患儿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7例)。对照组依据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和隔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出院后跟踪观察:[结果]两组患儿腹痛缓解时间、健康知识了解情况、平均住院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患儿的腹痛,普及健康知识,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住院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刘水兵  代亚丽 《护理研究》2006,20(8):2181-2182
[目的]通过对老年糖耐量低减病人的调查,为心血管危险因素在老年糖耐量低减病人中聚集提供依据,同时探索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根据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将131例老年病人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低减(IGT)组,比较两组病人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及冠心病、脑卒中的患病率.[结果]IGT组与NGT组相比,三酰甘油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P〈0,05)。IGT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均值亦较NGT组明显增高,(P〈0.01);纤维蛋白原比较(P〉0.05)。IGT组合并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等各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及≥两个危险因素(2RFs)的比例均明显高于NGT组(P〈0.01)。≥2RFs的IGT病人其冠心痛、脑卒中的患病率明显高于NGT组(P〈0.05)。[结论]IGT病人已存在明显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该阶段已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现象,冠心病、脑卒中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应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对IGT病人给予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抑郁症状发展的性别、年龄、年级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年级中学生抑郁状况的差异。方法:于2004—08随机选取重庆市和四川省25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在校学生2634人,男生1298人,女生1336人,年龄11~19岁。所有中学生均无精神疾患且同意参加调查。④中学生抑郁状态评估采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1共有21项,根据症状轻重按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和重度(3分)4级评分。Beck抑郁自评问卷总分≤4分,无抑郁或极轻微;5-13分,轻度;14~20分,中度;21分或更高,重度]和抑郁自评量表[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每一条目均按1,2,3,4四级评分,根据最适合受试者情况的时间频度圈出1(从无或偶尔),或2(有时),或3(经常),或4(总是如此)。其中有10个条目是反应计分。抑郁自评量表总分≤40,无抑郁;41~47,为轻微至轻度抑郁:48-55,为中度抑郁;≥56,为重度抑郁]。②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F检验和t检验。结果:有抑郁症状中学生111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量表评估。同时满足Beck抑郁自评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抑郁症状评定标准者为抑郁症状阳性(中学生1115人,初一男107人,女114人;初二男83人.女96人;初三男86人,女111人;高一男131人,女151人;高二男68人,女78人;高三男38人,女52人)。①不同年龄和年级中学生抑郁程度比较:初二和13岁中学生比其他年级和年龄中学生抑郁程度轻,其他年级和年龄中学生的抑郁程度随年级和年龄增高而呈逐渐加重的趋势。以年级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其F值分别为F(5,1114)=4.658,P〈0.01;F(6,1114)=3.047,P〈001。说明中学生抑郁症状在年级和年龄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②不同年级中学生抑郁程度发展的性别差异:男生在初二年级抑郁症状水平最低,其他年级中学生抑郁症状水平随着年级增高呈逐渐加重趋势.以年级为自变量,对男生的抑郁症状水平进行方差分析,F(5,512)=1.072,P〉0.05;以年级为自变量,对女生的抑郁症状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目5,601)=2.886,P〈0.05。初一、高三男女生抑郁症状差异明显(P〈0.01)。③不同年龄中学生抑郁程度发展特点的性别差异:男女生抑郁程度随着年龄增高呈逐渐加重的趋势(13岁女生除外)。不同年龄女生的抑郁症状水平差异明显F(5,601)=2.434,P〈0.05。各年龄的男女的T检验发现,13,14,17岁男女抑郁症状差异明显(t=3.462.2.689,P〈0.01;t=2.223,P〈0.05),其他年龄差异不明显。结论:①中学生抑郁症状发展水平的关键年龄是13岁,关键年级为初二。②女生抑郁症状水平存在随年龄和年级不断增高,且有显著的主效应。③同一年龄和年级中学生抑郁程度存在性别差异,即男生普遍重于女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知信行理论干预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的效果。方法 2008年5月,我们采用便利抽样选取上海老西门社区高龄独居老人74例分为两组,各37例,甲组采用入户评估+VCD播放+健康教育手册讲解,乙组采用入户评估+健康教育手册讲解方法对老人进行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种方法在干预前后以及干预后第1个月独居高龄老人意外伤害的知信行改变状况和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甲乙两组在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子女联络、婚姻状况、自觉健康状况、生活开心、生活安全、ADL总分以及意外伤害发生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1个月,甲组在意外伤害的知识、态度、行为及总得分方面均优于乙组(P〈0.05)。甲组干预后第1个月知识、态度、行为及总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乙组干预后第1个月较干预前相比知识、态度和总得分有明显提高(P〈0.05),行为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知信行理论指导下的意外伤害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的知识水平,改善其态度,改变错误行为,其中图文声并茂的健康教育手段较单纯的资料教育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李小妹  周凯娜  谷利斌 《护理研究》2010,24(9):2275-2280
[目的]探讨综合健康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以陕西省蓝田县为本研究的项目县,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个乡8个村,并将8个村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个月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应用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进行干预效果评估。[结果]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问卷总分为24.66分&#177;4.69分(0分~36分),态度问卷总分为45.43分&#177;11.23分(0分~75分),安全套使用率低,目的主要为避孕,非婚性行为者两组分别占2.6%、4.0%。实施综合健康教育后,干预组艾滋病知识得分明显提高(P〈0.05),对伦理道德方面的态度、对艾滋病的态度和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态度得分和总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100.0%,目的主要为预防性传播疾病,非婚性行为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总体认知水平不高,对艾滋病态度的正向倾向性较差,并存在高危行为。综合健康教育对提高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转变其态度及行为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